第28章 (18)我們都曾“報喜不報憂
很多時候,向父母“報喜不報憂”的做法,我們都有過:跟男朋友分手了,怕父母擔心,咬著牙一個人熬過最黑暗的時候,等著一切都過去了,才輕描淡寫地告訴他們“我們早分手了”。做投資欠了一屁股債,還時不時給父母發個紅包,告訴他們自己不差錢。工作上承受巨大的壓力,每天累得跟狗一樣,回到家父母問起,隻是說挺好的,生怕多說眼淚就跑出來了。
??說了也沒有用,反正他們也不會懂,隻會瞎擔心,幹脆就不說了。越長大,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跟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有時候覺得是他們思想不開化,不懂我們的世界;或許覺得說了也沒用,隻能讓他們也跟著擔心等等。但或許,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父母某種程度上是渴望被麻煩的,他們也渴望懂我們。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願意跟他們分享我們的世界,展現我們的喜怒哀樂。
??為什麽我們怕麻煩自己的父母?我們對父母選擇“報喜不報憂”,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並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因為我們一直這樣做的同時,也意味著——“我隻能和你們分享開心的事”——你在我眼中也是脆弱的,我不想麻煩你,免得你承受不了這一切。我愛你,所以我替你屏蔽掉一些負麵的消息和事情,讓你少操心,少介入。但事實上呢?因為我不敢在你的麵前袒露我的脆弱,你在我眼中也變成了脆弱的人。
??可正是這個顧忌,成了阻礙你說了你們也不會理解我。”——對彼此的關係不夠信任。我們不願意和父母分享脆弱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常常會認為父母不懂,或者是無法理解自己,所以幹脆選擇不說。
??因為彼此成長背景的差異,加上觀念的不同,想讓上一代人理解這一代人的大部分想法,本身的確是存在一些難度的。我們不敢或者不願意袒露脆弱的背後,其實是是對關係不夠信賴。我們認為,我們隻有表現優秀,做得好,才會被接納。一旦我們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我們就讓他們失望傷心,他們是不會真正理解我們的。其實,“報喜也報憂”在更多時候反而更能拉近我們和父母的感情。敢讓父母擔憂,才是真孝順
??人在這世界上生活,都是渴望被自己身邊的重要人理解的,或者伴侶,或者父母,或者兼而有之。也渴望喜悅被分享,脆弱被分擔。人是通過相互麻煩來建立情感鏈接的。被我們麻煩得越多的人,往往越親密。我們可能很容易發現,朋友們比親人往往更能理解我們。區別在哪裏?因為我們和親密的朋友溝通的多,什麽話都敢坦誠相見。我們和父母之間也是一樣的,隻有通過經常的溝通和相互麻煩,他們才能夠真正地了解我們處在什麽狀態,渴望什麽樣的關心。
??有時候,為了讓父母感受到一些“被需要”,我們甚至需要創造一些麻煩他們的機會。人老了之後不是少幹事就一定好,能替兒女分憂,能被兒女麻煩,大多數父母是“一邊喊累,一邊心甘情願被麻煩”。這是體現他們價值的方式之一。
??父母不是朽木,他們也有成長的空間。我們或許可以試試,帶領父母多了解一些我們的世界,相信他們的成長性。要知道,父母這個年紀的人,其實同樣有很大的創造力的。除了相信他們有理解力,我們還可以主動帶領他們接觸新事物。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多和父母分享細節,多安排他們為我們“做事”,讓他們感覺到這個世界他們不會的東西是可以學會的,他們是“被需要”的;如此,無論是他們還是我們,都能夠從這種相互信賴的關係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