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儒道
孔宣轉世投胎,成了叔梁紇的二兒子。叔梁紇六十多歲才有了孔丘。不久之後便去世了。
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裏,過著清貧的生活。
原來當年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而孔宣重生後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宣由於想要領悟道,所以直接封印了自己的記憶。喝過孟婆湯的他,此時就是一個普通人。
自15歲後,孔丘誌向在於做學問。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
20歲之後,孔丘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
孔丘當過委吏,管理倉庫。後改作乘田,管理畜牧。仕途似乎並沒有那麽順利。
後來孔丘開創私塾,打破了貴族壟斷知識的傳播。而孔丘也被稱為夫子。而孔丘則將這個職業稱為師。
孔丘還會向其他人請教,不管那人年紀如何。孔丘認為:聞到先後,達者為師。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丘。孔丘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丘在不斷的學習學習中成長。
此時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各大諸侯國崛起。其中最強大的五個被稱為春秋五霸。
也由於諸侯國崛起,使得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而孔丘也不得不輾轉與各國之間。隻為了避難。
孔丘在避難的路上修著了《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孔丘已經40歲時,經曆了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魯國安定,孔丘再次回國。隨後孔丘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隻是孔丘的治國理念顯然不適合隨時處在戰爭中的諸侯國。君臣之間矛盾逐漸擴大。
孔丘50歲時,認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道,知曉自己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之後孔丘攜弟子周遊列國,各國雖然對孔丘十分尊敬,卻不讓孔丘參與自己國家之事。於是孔丘便繼續周遊列國。在衛國停留了數次。
59歲的孔丘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孔丘六十歲時,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孔丘雖不受各諸侯重用,但門下弟子卻是在各諸侯國名聲顯赫。
在旅途中又遇到了幾次磨難,被困之時弟子因饑餓而死。
68歲的孔丘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丘已經70歲了,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之後孔丘想起了在函穀關遇到的老子。老子博學,孔丘虛心求教。孔丘以“師”尊稱,稱老子為老師。久而久之,孔丘的弟子門也稱孔丘為老師。
老子教化人族留下了《道德經》。孔丘受老子點撥,頓悟了自己的道。於是孔丘正式歸隱。不再理會廟堂之事。繼續編纂《易傳》、《春秋》。
孔丘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丘也被後世尊稱為孔子,更是開創了儒家學派。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係:在個體層麵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係是以人性本善為基礎,以立人極為宗旨。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係。
不久之後,孔子身死,孔宣涅槃重生。掌握了儒道的他,修為突飛猛進。最後被比翼鳥帶了回去潛心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