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推恩令
關於陽謀的策略,可以寫一本不下百萬字的大作,所有的陽謀都有一個一致的特點,不怕被敵人知道,有如把所有的策略像棋子一樣,放在棋盤之上,明明白白,坦坦蕩蕩,就放在你麵前,規則也好,棋子也好,你都一清二楚,然後用一記絕殺,讓你瞠目結舌,想都沒想到會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死地之絕境,前有狼,後有虎,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實在是一個絕招!這才是陽謀的最厲害之處,殺人不在於將你殺死的那一刻,而是在殺前你已經知道了所有的手段都是徒勞,無法逃脫被殺的命運,隻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
圍魏救趙隻是陽謀的經典一例,史上可以作為陽謀典範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東漢末年,天下紛爭,諸侯並起,漢室衰微,那末代皇帝漢獻帝竟然居無定所,流離失所,陷入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步,這可是一代帝王,淪落至此,曆代漢朝皇帝,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漢光武帝,哪一個泉下有知,不是氣得冒煙,可諸侯都在忙著搶地盤,瓜分天下,誰會想起來管這位沒落的皇帝,畢竟那是燙手的山芋,接在手上,管也不是,浪費自己的錢糧為自己找了個祖宗,不管也不是,畢竟那是漢朝天子,普天之下還沒人敢貿然稱帝自立,大家都是漢家的臣子,若是誰對漢朝天子不好,必定有人借此名字出兵征伐,所以天下諸侯唯恐避之不及,沒人想著去管那可憐的漢獻帝。
這個時候,一代梟雄曹操卻與天下諸侯想法都不一樣,在謀士的一番分析之下,曹操擬定了自己的戰略,即是那句名流千古的名句“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策略中,天子並不是漢家沒落氣運的象征,更不是一個拖油瓶,而是漢家留下的一個活著的遺產,全天下的諸侯們,這位皇帝,你們不是不敢碰嗎,生怕觸了黴頭,又不敢取而代之,生怕頂著不臣謀逆的帽子,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董卓的下場大家有目共睹,由此可見這種想法的危險性。
但曹操生性喜歡棋走險招,無論是借獻刀暗殺董卓,還是招義兵陳留起義,哪一個都是殺頭抄家的罪過,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敢做世人未曾做過的事,所以才成就了他一世梟雄的千古霸名!
為什麽一個沒落天子值得去挾?曹操看得很明白,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莫有不從,不從者,則以天子之名征討,名正言順,出師有名,可以說在道義上已經占據了高地,號令天下,能夠得到的響應必然多餘那些不臣之人,不義之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當然,這個策略最厲害之處在於,天下名正言順的天子,隻有漢獻帝一個,曹操搶走了之後,袁紹之流則無法再扶持一個假冒的天子出來,也就是說,他們無論是稱臣於曹操的天子,還是不臣,都隻會讓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有利於曹操的勢力擴大,這即是陽謀的力量,一旦天子在手,將讓你進退無路。
這還不是曆史上最厲害的陽謀,還有一個陽謀,讓你徹底無計可施!
古代的帝王之家,隻有權力,而親情在權力麵前,微不足道,為了奪取權力,可以父子相殘,兄弟相殺,陰謀不斷,詭計頻出,但是陰謀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反而是陽謀,更直接明了的將問題給解決掉了,其中最千古流傳的第一陽謀就是推恩令。
當年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就開始了分封賞地,於是,在各地就有了一個個的藩王勢力,嚴重的影響了皇帝的權力的集中。對此,之後的幾個皇帝都在想著如何將那些人的權力再一次收回來。可以封賞容易收回難,雖然是皇帝,但是藩王那麽多,如果一下子突然動了他們,很可能會使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甚至是引起造反。漢景帝時期,就是因為削藩,直接就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最後平定了,可是削藩也沒有成功,還白白損耗了國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藩王勢力已經達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麵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
於是,主父偃就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於嫡長子,對於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理念其實是賈誼《治安策》思想的翻版,賈誼曾說過“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可惜他年少早逝,一代英豪,否則在曆史上的威名要比現在至少出名十倍,世人再提起謀士,想到的不是諸葛郭嘉,而是賈誼!
結果當這個消息出來以後,舉國歡騰!因為那些庶子數量相比於嫡長子來說可就太多了,雖然家族勢力龐大,可是與他們沒有什麽關係,隻能幹瞪眼,推恩令一下來,他們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庶子竟然也可以有封地了,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皇帝真是英明啊!
而諸侯王們卻懵了,朝廷的目的他們再明白不過了,可是他們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一點上,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會聯合鬧起來,把自己搞掉。如果同意了,自己的妻妾那麽多,生出來的兒子就更多,那自己的土地就要被分割成幾十塊,這就相當於把一個拳頭分為了幾跟手指一樣,不僅是權力被分開了,實力更是瞬間跌落。而這還沒完,因為他們還會繼續生兒子,然後再繼續分下去。
就這樣,推恩令實施後那些諸侯國開始不斷變小在變小,形成了無數個小國,分到最後,他們的實力終於難以翻起大浪,都老老實實的了,權力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裏。這個計謀有多麽可怕,我們都知道劉備,也是皇族後裔,可是就是因為這個推恩令,到他這裏隻能以賣草鞋為生了,可見它的影響有多麽恐怖。
下麵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推恩令的高明之處,為什麽它能夠成為千古第一陽謀!
當時朝廷及地方諸侯的勢力比較:自漢高祖實行並行製以來,諸侯的勢力一直都很強大。漢初全國共計54郡,朝廷直轄者不過15郡,諸侯王國就占近40郡。漢初越1300餘萬人,王國編戶180萬,人口850餘萬。由此足可見到諸侯的強大。諸侯王擁有的實力大大強於朝廷,漢文帝時,就有淮南王的叛亂。景帝時更有七國叛亂。雖然景帝免掉了諸侯王的行政權,諸侯還是擁有廣袤的土地,多數人口,以及擁有自己的軍隊。從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矛盾,即在於“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並非鐵板一塊,也有若幹矛盾。主要集中在繼承權的問題上,爵位的繼承,隻能給嫡長子,其他諸侯的兒子沒有繼承權。權力的繼承,因嫡長子繼承爵位,那麽,所有的權力當然也由嫡長子繼承,包括軍隊的指揮權,財政收入(租稅)的分配權,王國事務的決策權。財產的繼承,財產也是和爵位完全綁定,誰繼承爵位,誰就擁有財產繼承權。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其他諸侯之子當然不滿意,為了權力和財富,鬥爭不可謂不凶狠,嫡長子常有性命之憂,並非虛言。
推恩令雖然目的是削弱諸侯,天下諸侯無不知曉這一點,可它之所以成為陽謀,就是在於諸侯知道了這謀略,也無可奈何,隻能接受,因為推恩令照顧了大多數沒有繼承權的非嫡長子的利益,能夠獲得他們的擁戴。推恩令並沒有剝奪繼承人的爵位,這在繼承人看來,自己的蛋糕隻是小了,並沒有被奪走。在世的藩王看來,推恩令隻是變動了即得利益的分配方式,對於即得利益而言,並沒有減少,反正都是他們兒子繼承,又不會落到外人手中。繼承人從一個變城多個,也將朝廷和地方間的矛盾,成功的轉換成了各諸侯自己的家庭矛盾,朝廷成功借勢。
而朝廷政權通過推恩令,並沒有收回些什麽,但卻成功的將諸侯們“分勢”,完成了由強變弱的轉變,已達成了解決主要矛盾的目的。
推恩令並不實際削藩,它是削藩的前奏。後來漢武帝用各種手段大幅削減了已經勢單力薄的諸侯們的土地,比如劉備先祖的“酎金失侯”。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歸納出推恩令之所以堪稱千古第一陽謀,原因不外乎盡可能地兼顧各方麵勢力的利益,減少可能遇到的阻力。將一個大目標分成多階段實施,有先有後。先“推恩”,當諸侯的勢力削弱到一定程度時,再采用各種手段削藩。如果各諸侯的實力還是十分強大,就不能像漢武帝那樣僅因為“酎金”品質不佳就削去百餘人的侯位。
終上所述,推恩令的妙處就在於:一旦下達了推恩令,各諸侯王執行不執行,這個諸侯國都要分裂或內亂,執行了推恩令老國王死後王國就分裂了,不執行推恩令,嫡長子高興但也長久不了,因為老國王死後,其他的兒子們就會內鬥自相殘殺,搞不好最後這一係就會絕了,王國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後代安穩隻有執行推恩令!任你割據一方,朝廷一紙“推恩令”,你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你的小兒子們還得感激我,心甘情願的幫助我的政策實施,真是妙到了極點!
所以,推恩令,這一千古陽謀,根本無解,可謂是妙到了極點,一針見血,一下子擊中了諸侯的要害,讓他們毫無應對之力,隻能乖乖接受這溫水煮青蛙的結局。
如果把推恩令放到現在,恐怕很多政——策都有類似的功效,比如延長退休年齡,往往不是立即執行,而是設置到十年後執行,十年後退休的人,現在才四十多歲,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那麽迫切地關注延長退休,反而是那些臨近退休的人,因為十年後執行,影響不到他們,所以他們也不會反對,這樣便可以毫無阻礙的推行下去,比立即執行的延長退休,至少要少了十倍的阻力不止。
推恩令的內核,其實是在推行政策之時,一定要減少受害的人群,增加受益的人群,這樣受益之人多於受害之人,而受害之人,也不會立即感受到利益的減損,便如同溫水煮青蛙,慢慢地毫無知覺的讓他們損失掉應得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陽謀!
所以,殺人於無形,一定要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