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一次
【1】之一
是幾年前從哪本書上看到「孩子啊,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難免會犯錯。」明明是很簡單的一句話,突然間醍醐灌頂。
看老照片,媽媽年輕的時候很漂亮,一撇頭帶著少女的嬌俏可愛;爸爸也是明眸皓齒,笑起來嘴能咧到臉角。他們當時應該和我現在差不多大,然後沒幾年就有了我,學著為人父母,學著承擔生活的重壓。
在你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時,會發現與父母的矛盾越來越多,你也許會經常回想起幼時所經歷的一件事,明白孰對孰錯,父母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行為也許會成為你成年期問題的源頭。
心理學家認為成年後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童年經歷,童年所遭受的傷害如果治癒不了會隨著年齡和身高成長,不斷被放大。
我當然很感謝父母所給予的一切,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如果滿分是十分,我願意打八分,讀書寫字,培養習慣,怎麼做人,如何待人,他們無疑在很多方面給予了指導。
余的兩分傷害呢,在性格方面的一些缺憾,我也一直在努力去補,沒有責怪,只是希望他們也能在改變,有成長。
//
【2】之二
「在買書這件事上,我從來沒有說過不吧。」我記得爸爸說過這句話,他也確實做到了,幼時晚上的睡前故事到後來千里迢迢來看我包里裝著我人生的第一本故事書,書架上的琳琅滿目還有縣城裡幾家借書店的書卡。我永遠記得他從包里拿出故事書的那一瞬間我的興高采烈,還有作為禮物收到第一張借書卡時的雀躍。到目前為止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讀書這件事吧,很感謝,我的孩子我也會給他滿架的書,陪他一起長大。
節假日在新華書店呆到飯點,一天來來回回跑著借書,這個書店看得差不多再轉移到另一個書店,小時候還沒有手機,我似乎時刻都捧著一本書。
我看書不挑,各種各樣的都有涉獵,周圍環境里沒有的,從書中都能尋到,正是這些書讓我以後的人生順利了一點,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能夠堅持選擇想要走的路。孩子雖小,可是成人的世界他都能隱約看懂,喜惡好壞,一切都在眼裡。孩子不是成年人的附屬品,再小也不是,請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予尊重,不要剝奪他們選擇的權利。
初中有一次班上的一個男同學讓我幫他從電腦上下載一部小說《壞蛋是怎麼煉成的》,那時候我也真是傻,下載完之後沒有刪除瀏覽記錄。過了幾天吃飯的時候,爸爸說他們班上有學生在看《壞蛋是怎麼煉成的》,怎麼能看這種書呢,隨便提了幾句。
當時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後來想起這件事的時候才明白,還有好幾件類似的事,他會說班上的學生還有鄰居家的孩子怎麼了,以不那麼尷尬的方式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有次初中成績考差后臉上掛不住,躲在卧室里哭,爸爸進來之後給我20塊錢,「你成績好時我沒有獎勵你,希望你這次能夠吸取教訓,下次好好努力。」(如果他說「成績代表不了什麼,重要的是每天開開心心,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的習慣和能力,我知道我們家娃最聰明最可愛。」這樣可能效果更好哇~)
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太含蓄,他們吝於誇讚,怕孩子驕傲,沒有意識到自信心對人生有多大的影響。做得好的地方就該表揚,讓孩子有被認可感,對自己的能力葆有自信,從容地面對他人,應對問題。成年之後擁有誇讚他人的能力也很重要,這裡的誇讚並不是獻媚,而是你心裡覺得他哪方面很好,就自然地表達出來,「你穿這件衣服真好看」,「這個髮型真適合你」,一句很簡單的話,可能會使一整天都明朗起來。
還有次我因為鼓動同學逃補習班的課被她家長發現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真是一點不留情的那種,完全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對我幼小的沒有經歷過多少波折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然後我離家出走了,一個人坐在山上思考人生,到晚上天黑了七八點才回家,父親罰我面壁,他說我是有錯,但他更希望我「永遠不要因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
怎麼理解青春期呢,大概是孩子到了一個年齡段,不再事事追隨父母,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們急於掙脫束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而父母緊握著那根線,習慣了控制,不願意放手。
我一點都不挑食是因為小時候愛吃不愛吃爸媽都得讓我咽下去;我不怎麼花錢是因為他們很節儉;我含蓄隱忍很少表露內心是因為他們這樣,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難很難改變,性格中的一些我不喜歡的部分,在有意識地去改,但有些已經刻到骨子裡,極難變化。
不知道我們的父母,是否也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某些事情的刺激下,反思他們處事的方式,追溯源頭,到他們的原生家庭和童年。
希望我們一生都在成長啊,不斷反思,儘力改變,使自己和周身都能向著好的方向走。
【3】之三
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我們當然也希望自己能擁有明艷活潑,大大方方的性格,可惜含蓄隱忍已經成為習慣,情緒大多時候都藏在心裡。
我們都有不同的解決孤獨,填滿空白的方法,父母的父母是每天溜溜彎,聽聽歌;父母是每天洗洗擦擦,寫寫畫畫,讀讀詩(真的有);而我們是躲在屏幕後面,這刷刷那刷刷不知不覺就到了一兩點。
很難評價這樣好或不好,如果一群陌生人坐在一塊兒大家相對無言,默契地從兜里掏出手機未免不是一種緩解尷尬的方法。
網路的確益處良多,也能稍減孤獨,我覺得它最大的一個弊端,是佔用了很多碎片時間,你可以用睡前解鎖瀏覽新消息的十分鐘,認真回想一下今天都做了哪些事,哪裡做得對哪裡做得不對,明天要做什麼。
我第一次聽別人說她好像很長時間都沒有思考過的時候非常驚訝,細細一想好像大家現在都這樣,甚至是大學里的一部分教授,思維也固化的可怕,所謂自然界最高級的動物要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了嗎?
小時候蠻不容易的,女孩子嘛,到一定的年紀誰不想有一兩件漂亮衣服,可是沒錢呀,眼淚汪汪呆在服裝店門口和媽媽僵持著,那種窘迫真是難以言表,我記得那時候唯一一盒酸奶都是哭鬧了很久才拿到,喝起來都是眼淚的味道。
一直對漂亮裙子有執念,但是沒有條件擁有。三四歲的時候好像擁有過一條,初中畢業的時候有了第二條,那時候我的願望就是等以後有錢了實現裙子自由,每年夏天都有一條新裙子,甚至可以一年四季都有裙子穿。
家裡經濟條件差是真的,和父母的觀念也有點關係,我那時怪我媽,後來慢慢才明白可能是我爸的原因,家裡要還貸,他沒有給我媽多少錢,基本生活都不夠,更別說其他消費了。(我爸對於什麼東西值多少錢一直沒什麼概念,他以為的價格都比實際的價格低,可能是因為節儉,平時能省就省,可能經歷過吃不飽飯日子的人都有這樣的習慣。)
我爸還封建到連《紅樓夢》都不讓看,認為是言情小說?!可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最強的,越不讓做什麼他們越想去弄明白。
家庭主婦沒那麼容易,去工作的人每天去上上班就可以了,還可以和同事嘮嘮嗑,有家庭之外的生活。在家裡的人每天洗衣做飯,經年累月和外面斷了聯繫,為家裡做了多少犧牲,還要忍受要買菜錢的難堪。上一輩的人,誰也不是自願選擇做家庭主婦的啊,只是時代背景造就。
希望現在這世上的女性,都可以自信獨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愛情是錦上添花,家庭不是唯一,沒有誰都能活,自己也可以過得瀟洒自在,舒舒服服。
我在十一二歲的時候曾經有刻意地和母親保持距離,甚至不願意和她在一起走,因為發現自己和她越來越像,她懼怕生人,顫顫巍巍,遇事忍氣吞聲,往心裡憋這些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雖然我很不喜歡,可這些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那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能刻意遠離。
朋友說我初中的時候說家裡怎麼怎麼了,爸媽給我買什麼了,我竟然一點都想不起來,可能那時候因為虛榮說過的謊,下意識都拋諸腦後了吧。
明明學習很好,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內心還是不自信,自己建構了一些想象中的環境。
為人父母呀,至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讓他們明白自己很重要,獨一無二。
【End】
傷心的時候覺得有一大堆委屈,真正想起來的時候還是幸福更多一點。
父母和孩子的成長是相互的,父母教會孩子一點東西,孩子或許也能給父母帶來一些改變。
希望我們為人父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