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11 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這也許是全書最重要的一條,因為本條將闡述如何克服影響大多數人實現人生願望的兩大障礙。這兩大障礙因人類大腦的運行方式而存在,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它們。
3.1 認識你的兩大障礙
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的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這兩個障礙讓你難以客觀地看到你和你所處環境的真相,難以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幫助來做出最佳決策。如果你能理解人類大腦這部“機器”是如何運行的,就能明白這兩個障礙為何存在,以及如何改變你的行為,從而讓你自己更快樂、更高效、更擅長和他人交流。
a.理解你的自我意識障礙。我說的“自我意識障礙”是指你潛意識裏的防衛機製,它使你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你有一些根植於內心最深處的需求和恐懼,例如需要被愛,害怕失去別人的愛;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讓自己有意義,害怕自己無意義。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腦裏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這些原始部分都是大腦顳葉裏的構造,而顳葉處理情緒。因為你大腦的這些區域是你感知不到的,所以你幾乎不可能理解它們需要什麽,它們如何控製你。這些區域會簡單化地處理事物,做出本能的反應。這些區域渴望讚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盡管大腦更高級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你有利。這些區域使你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對你的完美性進行評價的時候。
更高級的意識源於你的大腦皮層,更具體地說是在叫作“前額皮層”的部分。這是你的大腦裏最具有人類特征的部分。相對於大腦的其餘部分,人類的前額皮層比大多數其他物種的大。你會通過這一部分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稱為大腦的“執行功能”),在應用邏輯和推理。
b.“兩個你”在爭奪對你的控製權。這就像化身博士一會兒是傑基爾博士,一會兒是海德先生一樣,隻不過較高層次的你意識不到較低層次的你。這一衝突是無所不在的。如果你足夠仔細地觀察,你確實能看到人腦兩個不同部分爭吵的情況。例如,當一個人“對自己感到憤怒”時,他的前額皮層在和杏仁核(或者大腦其他較低層次的部分)爭吵。當一個人問“我怎麽放任自己把這一整塊蛋糕都吃了”時,答案是:“因為較低層次的你戰勝了深思熟慮的較高層次的你。”
一旦你理解了“有邏輯和有意識的你”與“情緒化和潛意識的你”是如何交戰的,你就可以設想,你的“兩個你”是如何同也有“兩個自我”的其他人打交道的。這很複雜。較低層次的自我就像經過訓練的鬥犬,始終保持戰鬥意識,而較高層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這很容易讓人困惑,因為不管是你還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腦裏有這些較低層次的“野獸”,更不用說這些“野獸”在試圖綁架所有人的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當有人和你意見不同並要求你解釋你的想法時,會發生什麽樣的事。因為你的大腦構造讓你把這樣的做法視為攻擊,所以你會變得憤怒,盡管你更合理的反應應該是對另一方的觀點產生興趣,尤其是當這些觀點明智的時候。當你試圖解釋自己的憤怒行為時,這些解釋令人無法理解。這是因為,在你憤怒時,是較低層次的你在通過較高層次的你說話,深植於你內心的各種隱蔽動因在控製你,導致你無法理性地解釋“你”的行為。
連最聰穎的人通常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這很令人遺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絕不能允許“想要自己正確”的需求壓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擅長的事情過於自豪,你學到的東西就會變少,決策質量就會變低,也將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c.理解你的思維盲點障礙。除了自我意識障礙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還都有思維盲點,即你的思維方式有時會阻礙你準確看待事物。就像人類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異一樣,我們認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異。我們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圖景但看不到小細節,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細節但看不到大圖景;一些人習慣線性思維,另一些人習慣發散思維,等等。
所以很自然,人們無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沒有識別規律和綜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識別規律和綜合分析是怎麽回事,就像一個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麽回事一樣。與人類身體功能的差別相比,人類大腦功能的差別要不明顯得多。色盲最終會發現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數人從來都不知道,也不明白,為什麽說他們的思維方式導致他們看不到一些東西。讓問題變得更複雜的是,盡管人都有思維盲點,但我們不願意看到這個事實。當你指出某個人的心理弱點時,對方的反應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體缺陷一樣,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麽你就不會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於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你一心隻想著告訴對方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換句話說,你是一個頭腦封閉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見。頭腦封閉的代價極為高昂:當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種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脅時,你會視而不見;當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設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評時,你也不能領會。
這兩大障礙造成的最終結果是,出現意見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終堅信自己是對的,而且往往以彼此發怒告終。這是不理性的,也會導致人們無法做出最優決策。人們覺得,當兩個人得出相反的結論時,必有一個是錯的。你不想那個錯的人是你,這有什麽不對嗎?
這種無法從其他人的想法中獲益的現象,不隻出現在產生分歧的時候,當人們遇到難解的問題時也會出現。大多數人在試圖弄明白某件事時是在自己的腦子裏思索,而不是參考所有他們能得到的好想法。結果是他們不斷地跑向自己看到的東西,不斷地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直到失敗迫使他們適應和進化。適應和進化有三種途徑:(1)訓練自己的頭腦以反直覺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創造力的人通過自律和練習變得更有條理);(2)利用輔助機製(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長者的幫助。
想法的不同不一定導致分裂,也可能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例如,有創造力的人通常持發散思維,這可能導致他們難以信靠,而線性思維者往往更值得信賴;一些人更情緒化,另一些人更理性;等等。在任何複雜的計劃中,缺少擁有互補性能力者的幫助,任何人都無法成功。
亞裏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人的致命缺陷導致的可怕結果。而假如人能彌補缺陷的話,這本可帶來美好的結果。在我看來,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這兩大障礙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導致聰穎勤奮的人無法發揮自身的全部潛力。
你想知道如何克服這兩大障礙嗎?你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告訴你方法。
3.2 奉行頭腦極度開放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點,你就能找到一種解決辦法,但假如你不知道,你將持續不斷地栽在相同的問題上。換言之,如果你能承認自己有盲點,並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準,他們試圖指出的威脅或機會確實存在,那麽你就更有可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頭腦極度開放的基礎是一種真誠的擔憂:你在決策時看到的情況也許並不是最符合事實的情況。頭腦極度開放是一種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讓你的自我意識或思維盲點阻礙你。這需要你克服對自己始終正確的渴望,愉悅地探求事實。奉行頭腦極度開放的話,較低層次的你就無法控製你,而始終是較高層次的你在觀察和考量所有不錯的選擇,做出最佳決策。如果你能獲得這種能力(隻要練習你就能),你將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現實情況,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麽是“頭腦極度開放”,他們隻是把頭腦開放理解為“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但依然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任何觀點,不尋求理解其他觀點背後的理由。要做到頭腦極度開放,你必須:
a.誠懇地相信你也許並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麽,並認識到,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他們確信自己是對的,不讓自己看到確實存在的更好的選項。頭腦極度開放的人知道,找到問題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向其他聰明人請教也很重要。他們明白,如果你不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下探索一段時間,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決策。這是因為,與任何人知道的任何東西相比,“不知道”區域裏的東西要重要得多,令人興奮得多。
b.認識到決策應當分成兩步:先分析所有相關信息,然後決定。
大多數人不願考慮與他們已經得出的結論不符的信息。當我問其原因時,常見的回答是:“我想自己做決定。”這些人似乎以為,考慮對立觀點會威脅他們自行做決定的能力。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了。聽聽其他人的觀點並加以考慮,絕不會削弱你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自由,隻會讓你在決策時有更寬廣的視角。
c.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隻關心如何實現目標。人們通常在其實沒有辦法的時候試圖證明自己有辦法。人為什麽會做這種毫無成效的事情?這一般是因為他們相信一種常見的荒謬觀點:厲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沒有任何缺點。這種觀點既不符合事實,也會阻礙他們成長。致力於做出最佳決策的人,很少堅信自己已經掌握了最好的答案。他們承認自己有缺陷和盲點,並總是試圖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點。
d.認識到你不能“隻產出不吸納”。大多數人的情況是,與“吸納”(學習)相比,“產出”(表達想法和製造東西)的熱情似乎要高得多。就算一個人的首要目標是“產出”,這也是一個錯誤,因為不“吸納”的話“產出”也不會好。
e.認識到為了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須暫時懸置判斷,隻有設身處地,你才能合理評估另一種觀點的價值。頭腦開放不是指對自己不相信的東西無所謂,也不是頑固、不理性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是考慮其他人的理由。要做到頭腦極度開放,你必須高度接受自己錯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勵其他人告訴你錯在哪裏。
f.謹記,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來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裏找。如果你真的客觀看待事物,你就必須承認,你總是擁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在未經其他人考問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確信。所以,知道你自己不知道,這是無比重要的。自問一下:我是不是隻從自己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應該知道,這種做法有極大的缺陷。
g.搞清楚你是在爭論還是在試圖理解一個問題,並根據你和對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種做法最合理。如果雙方水平相當,爭論就是合理的;如果一方在這方麵明確比另一方更有知識,就應該讓一方做老師,另一方做學生去請教。要做好這一點,你必須理解“可信度”這一概念。我定義的“可信”的人有兩個特征:曾反複地在相關領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過三次,擁有過硬履曆);在被問責的情況下能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很好的解釋。
假如在某個問題上有一個人可信,或者至少比你可信(例如當你和醫生討論你的健康狀況的時候),而你和他的觀點不同,你就應該清楚,你是在提問題,因為你是在試圖理解對方的觀點。相反,如果你顯然是雙方中更可信的人,你就應該禮貌地提醒對方這一點,並建議他向你提問題。
所有上述策略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做法。如果你想要成為頭腦極度開放的人,你就應該掌握。
3.3 領會並感激: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
當兩人的觀點截然相反時,很可能有一個人是錯的。搞明白是不是你錯了,對你有好處。所以我認為,你必須領會並感激一種技藝: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在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中,你的目標不是讓對方相信你是對的,而是弄明白誰是對的,並決定該怎麽做。在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中,雙方的動機都是真誠擔憂錯過重要觀點。你們彼此要真正看到對方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們兩人“更高層次的自我”努力探尋事實,這樣的交流使雙方受益匪淺,並能釋放出巨大的未被發掘的潛力。
要做好這一點,你的溝通方式應該要讓對方覺得,你隻是在試圖理解。你應該提問而不是做出陳述,以平心靜氣的方式進行討論,並鼓勵對方也這麽做。記住,你不是在爭論,而是在開放地探求事實。你要保持理性,並期待對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靜,平等對待對方,尊重對方,效果就會好得多。練習可以讓你更擅長這麽做。
在我看來,人們在發生分歧時變得憤怒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大多數分歧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學習的機會。在學到東西後改變想法的人是贏家,頑固拒絕學習的人是輸家。這不是說你應該盲目接受其他人的結論。在我看來,你既要頭腦開放也要堅定:你既應該考慮和思索各種相互衝突的可能性,也應根據了解到的情況,隨時迅速地調整自己的想法,接受可能正確的東西。有的人能輕易做到這一點,其他人卻不行。一種檢驗你做得好不好的方式是,把和你有分歧的人的觀點,向對方複述一遍。如果他說你複述得對,就說明你做得很好。我還建議雙方都遵守“兩分鍾法則”,兩分鍾內不許打斷對方,以便對方有時間把想法說清楚。
一些人擔心這樣做太費時間。通過了解分歧來解決問題確實頗費時間,但你把時間花在這上麵才叫物有所值。關鍵是你要對花時間幹什麽、和誰花這時間進行排序。很多人都會和你產生分歧,但你不應該考慮所有人的觀點。跟任何人都頭腦開放不一定有好處,你應該花時間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討觀點。
如果你們發現討論陷入了僵局,就商定一個你們都尊重的人,讓他幫著主持討論。最沒有成效的方式是你在自己腦子裏試圖把事情想明白(這是大多數人的傾向),或者在討論收效已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繼續浪費時間。發生這樣的情況時,你們應該轉向更有成效的方式——達成相互理解,這不等於達成一致。例如,你們都同意保持分歧。
為什麽人們通常不用上述方式來討論?因為大多數人本能地不願表達分歧。例如,如果兩個人去到一家餐館,一個人說他喜歡這家餐館的菜,另一個人通常會說“我也喜歡”,或者什麽也不說,盡管他心裏不喜歡。不願表達分歧的原因是,“較低層次的你”誤以為分歧是衝突。所以做到頭腦極度開放並不容易:你必須自學這種技藝,在交換意見時努力讓你和對方都不出現這種反應。當年鮑勃、吉賽爾和丹告訴我,我讓別人感覺他們被輕視時,我就在努力掌握這種技藝。
觀點錯誤並據其做出糟糕的決策,而不是奉行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這是人類的最大悲劇之一。如果人們能奉行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將很容易讓所有領域的決策大大改善,包括公共政策、政治、醫藥、科學、慈善、人際關係等。
3.4 和可信的、願意表達分歧的人一起審視你的觀點
我既單獨詢問專家,也鼓勵專家在我麵前展現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而且我可以問問題。通過這麽做,我既降低了自己犯錯的可能性,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當我和專家有分歧,或者專家彼此之間有分歧時,效果最為明顯。擁有這種能力的聰明的人是最好的老師,比站在黑板前例行公事授課的教授要好得多。我經常把由此獲得的知識總結為原則並不斷改進,以應用於未來出現的類似情況。
有時問題太過複雜,我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這時我會讓在這方麵知識更豐富、可信度更高的人幫我做決策,但我仍然會旁聽他們以深思熟慮的方式發表不同意見。我發現大多數人不這麽做,而是更喜歡自己做決定,即使是在他們沒有在這方麵做出相應判斷所需能力的時候。他們這是在向較低層次的自我屈服。
這種審視多個可信者的觀點的做法,能對你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我知道在一件事上,這種做法對我構成了生與死的差別。2013年6月,我去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年度體檢,醫生說我出現了一種癌症前期症狀,稱為巴雷特食管高度生長異常。組織生長異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狀,演變成食管癌的可能性相對較大,每年的發病率約為15%。食管癌是致命疾病,所以如果不治療的話,很可能在3—5年裏我就會患上癌症並死去。對待我這種情況的常規治療方案是切除食管,但因為我的一些特殊病情,這種治療方案不適合我。醫生建議我先觀望病情發展。
在接下來的幾周裏,我開始為最終的死亡做準備,但也奮力求生。我喜歡:
a.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以盡量使其不那麽糟糕。我感到很慶幸,因為這一病情預斷給了我足夠的時間來做安排,以確保我最關心的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依然安好,並在僅剩的時間裏與他們一起體味生活。我可能還有時間和我剛剛出生的第一個孫子混熟,但我不敢保證有足夠的時間。
但正如你所知,我不喜歡簡單聽從別人的意見,即使是專家的意見,相反,我喜歡和可信的人一起審視各種意見。於是我也讓我的私人醫生格萊澤安排我與另外4位研究這種病症的專家會麵。
第一個見的是一家大型癌症醫院的胸外科主任。她說我的病情正在快速惡化,而和第一位醫生的說法不同的是,她說有一種手術可以治愈我:切除我的食管和胃,然後將我的腸子接到我僅剩的一點食管上。她估計,我在手術台上死亡的概率是10%,導致終身殘疾的概率是70%,但這樣我繼續活著的概率更大,所以她的建議顯然值得認真考慮。很自然地,我希望她能和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那位醫生談談,他曾建議我觀望。於是當著她的麵,我給那位醫生打電話,以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彼此的觀點。結果讓我眼前一亮。盡管與我單獨會見時,他們對我說了完全不同的情況,但當他們通過電話交談時,他們試圖盡量縮小分歧,以給對方麵子。他們重視的是職業禮貌,而不是各自暢所欲言,以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過他們的觀點仍有明顯的分歧,聽他們通話也加深了我對問題的理解。
次日我見了第三位醫生。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專家,在另一家聲譽卓著的醫院從事研究工作。他告訴我,隻要我每三個月去醫院做一次內窺鏡檢查,我的情況就基本上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問題。他解釋說,這就像皮膚裏邊的皮膚癌,隻要持續觀察,一出現新的組織生長就切除,不使病情轉移到血液循環裏,我就沒事。他說,按這種方法來監控的病人和切除食管的病人,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就是不會因為患上癌症而死亡。他們的生活會保持正常,隻是需要定期檢查和診斷。
簡單概括我在48小時裏經曆的一切:先是好像被判了死刑,然後出現了治療的希望,實際上相當於把內髒掏出來,最後出現了一個簡單的、隻是稍微有些不方便的療法,即觀察有沒有發生變異、在導致損害之前切除。最後這位醫生說得對嗎?
我和格萊澤醫生又會見了兩位世界級的專家,他們都表示,走這種檢查程序就不會有任何事,於是我決定采取這種做法。在檢查過程中,他們從我的食管上切下一些組織,送到實驗室檢測。幾天後,恰好距我64歲生日還有一周的時候,我得到了結果。結果太令人震驚了:檢查完這些組織後發現,根本就沒有任何高度生長異常!
專家也會犯錯誤。我的觀點很簡單:保持頭腦極度開放,和聰明人一起審視問題,這樣做是有好處的。假如我沒有努力征求其他意見的話,我的生活就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我想說的是,以開放心態與可信的人一起審視問題,你將大幅提升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
3.5 識別你應當注意的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的不同跡象
頭腦開放的人和頭腦封閉的人很容易區分,因為二者的行為大相徑庭。以下是一些線索,可以幫你辨別自己或其他人是否頭腦封閉:
1.頭腦封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觀點被挑戰。他們通常會因無法說服對方而感到沮喪,而不是好奇對方為何看法不同。他們在把事情弄錯時會產生壞情緒,更關心自己能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不是提出問題,了解其他人的觀點。
頭腦開放的人更想了解為什麽會出現分歧。當其他人不讚同時他們不會發怒。他們明白自己總有可能是錯的,值得花一點時間考慮對方的觀點,以確定自己沒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錯。
2.頭腦封閉的人更喜歡做陳述而不是提問。盡管在特定情況下,可信度高的人有權做出陳述,但真正頭腦開放的人,甚至是我認識的可信度最高的人,也經常會問很多問題。可信度低的人經常告訴我,他們的陳述其實是隱性的問題,隻不過是被表述為低自信程度的陳述。盡管有時的確如此,但據我的經驗,更多情況下不是。
頭腦開放的人真誠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錯的,提出真誠的問題。他們還經常權衡自己的相對可信度,以確定自己應該主要扮演學生、老師還是對等者的角色。
3.頭腦封閉的人更關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當對方不讚同時,他們通常會認定自己沒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沒有理解對方的觀點。
頭腦開放的人經常覺得有必要從對方的視角看待事物。
4.頭腦封閉的人會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可能錯了……但這是我的觀點。”這是我經常聽到的一種典型暗示。這往往是一種敷衍性的表態,人們借此來固守自己的觀點,還感覺自己是開明的。如果你的陳述以這樣的方式開頭——“我可能是錯的”或“你不一定信我的話”,那麽你最好接下來提一個問題,而不是做出一個斷言。
頭腦開放的人知道何時做陳述,何時提問。
5.頭腦封閉的人阻撓其他人發言。如果在對話中一方看起來不給對方留說話空間的話,他就可能是在阻撓對方說話。為了應對這種阻撓,可以實行我之前提到的“兩分鍾法則”。
頭腦開放的人總是更喜歡傾聽而不是發言。他們鼓勵其他人表達觀點。
6.頭腦封閉的人難以同時持有兩種想法。他們讓自己的觀點獨大,擠掉別人的觀點。
頭腦開放的人會在考慮其他人的觀點的同時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他們可以同時思考兩個或者更多相互衝突的概念,反複權衡其相對價值。
7.頭腦封閉的人缺乏深刻的謙遜意識。謙遜通常來自人的失敗經曆,失敗讓人以一種開明心態積極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頭腦開放的人看待事物時,時刻在心底擔憂自己可能是錯的。
一旦你能區分頭腦開放的人和頭腦封閉的人,你將會發現,你希望自己周圍都是頭腦開放的人。這樣做不僅能提高你的決策效率,你還能學到很多東西。幾個優秀決策者一起有效合作,效果要顯著好於單打獨鬥的優秀決策者。即使是最優秀的決策者,若是能得到其他優秀決策者的幫助,也能顯著提高自己的決策質量。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不管你現在有多麽頭腦開放,你總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為了練習頭腦開放,你可以:
a.經常利用痛苦來引導自己進行高質量的思考。如果你過於堅持一個觀點,當某個人或某件事挑戰該觀點時,你就經常會產生心理痛苦,尤其是當相關挑戰涉及你的某種缺點的時候。這種心理痛苦是一個跡象,說明你可能是錯的,你需要以高質量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為此你需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這可能有些難:大腦杏仁核會收縮,你也許會覺得它在踢你,你的身體會緊張,或者你的心中會湧起一種惱怒感,想發脾氣。每當出現這些情緒時,你都需要注意,這些都是頭腦封閉的跡象。意識到這些跡象後,你就可以將其作為線索來控製自己的行為,引導自己走向頭腦開放。長期這樣練習將增強你的能力,讓“更高層次的你”始終處於控製地位。你練習得越多,你的能力就會變得越強。
b.將頭腦開放作為一種習慣。基本上,你養成什麽樣的習慣,就將有什麽樣的生活。如果你始終把憤怒感、挫敗感作為提醒自己的跡象,從而冷靜,慢下來,以深思熟慮的方式看待眼前的問題,逐漸地,你的負麵情緒出現的頻率就會大大下降,你就會直接成為我上文描述的那種頭腦開放的人。
當然,馬上讓人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你各種“較低層次”的情緒非常強大。但好消息是這種“杏仁核綁架”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所以盡管你一時難以控製自己,你還是可以有一段緩衝時間,給“較高層次的你”以空間來進行高質量的反思。你也可以讓你尊重的人來幫助自己。
c.認識自己的思維盲點。假如你是一個頭腦封閉的人,又在自己有盲點的領域形成了一種觀點,結果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花點時間記錄一下,你經常在哪些方麵因為看不到別人看到的東西而做出糟糕的決策。可以請其他人幫你,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東西的人。列一張單子,釘在牆上,仔細盯著看。每當你準備在這些方麵自行做出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的時候,你都要明白你是在大冒險,不會實現想要的結果。
d.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說你正在做錯事,隻有你不這麽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一定要客觀!雖然也有可能你是對的,他們都錯了,但你應該從吵架模式轉換到“提問”模式,比比你和其他人的可信度,在必要時同意讓某個你們都尊重的中立第三方來打破僵局。
e.冥想。我經常練習“超驗冥想”,並相信這讓我變得更加頭腦開放,能從更高的層麵看問題,鎮定自若,富有創造力。冥想能讓人看到慢節奏的畫麵,所以即使麵對混亂,我也能保持平靜,就像一場街頭鬥毆中的忍者一樣。我不是說必須通過冥想才能形成這種思維,隻是分享我和許多人的體驗,並建議你認真考慮嚐試冥想。
f.重視證據,並鼓勵其他人也這麽做。大多數人並不仔細觀察現實,通過客觀審視證據來得出結論。他們基於隱藏的潛意識做決定,然後篩選證據,使之符合自己的這些欲望。你可以通過訓練來意識到這種潛意識過程的發生,並引導自己,或者讓其他人幫助自己學習如何依據證據行動。在準備決策時問問自己:你能說出是哪些明確的事實(即可信的人不會質疑的事實)讓你形成這種觀點嗎?如果你不能,你就很有可能不是在依據證據行動。
g.盡力幫助其他人也保持頭腦開放。平靜理性地表達觀點有助於避免對方產生“戰還是逃”的動物性(杏仁核)反應。你要理性,並期待其他人也理性。請他們指出支撐自身觀點的證據。謹記,這不是爭執,而是開放地探尋事實。如果你能證明你正在考慮對方的觀點,這將是有好處的。
h.使用以證據為基礎的決策工具。這些原則的目的是幫助你控製較低層次的動物性自我,讓更理性的、較高層次的決策頭腦處於主導地位。
假如你能讓大腦較低層次的部分停止工作,將一個決策計算機連到大腦,由其提供以邏輯為基礎的指示,就像我們用橋水的投資係統做的那樣,你覺得如何?假設這個基於計算機的決策機器的決策質量比你的好得多,因為它擁有更強的邏輯能力,能更快地處理更多的信息,在決策時不被情緒左右,你會這樣做嗎?為了應對職業生涯中的各種挑戰,我已經打造了這樣的工具,而且我相信,假如沒有它們我絕不可能這麽成功。我毫不懷疑,未來這樣的“機器思考”工具將繼續發展,而聰明的決策者將學會用它們來思考問題。我建議你了解這些工具並考慮使用它們。
i.知道什麽時候應當停止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信任自己的決策程序。獨立思考,努力為自己相信的觀點辯護,都是很重要的,但總會有些時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為你的觀點辯護,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觀點。這會很難,但保持頭腦開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識比你的任何觀點都更好,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最終對你也更好。假如你無法理解他們的觀點,可能隻不過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恰好是你的盲點。如果所有的證據、所有可信者的觀點都與你的觀點相反,你還是按自己的意願行動,你就是在危險地一意孤行。
事實是,盡管大多數人能變得頭腦極度開放,但有一些人不能。就算在不斷誤以為自己的決策正確,因而遭遇了很多痛苦之後,他們依然學不會。學不會頭腦極度開放的人就不會經曆從蛹到蝶的蛻變,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自己的謙遜就是慘痛失敗教給我的,尤其是1982年的人生低穀。變得頭腦開放不一定意味著失去決斷能力,事實上,因為這樣做能降低人的犯錯概率,所以應當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我自1982年大失敗以來的經曆就是這樣的,因此我才能以更小的風險獲得更多的成功。
成為真正頭腦開放的人需要時間。和所有真正的學習一樣,這也主要是一個養成習慣的問題,反複多次練習之後就會變得像本能一樣,不這樣做反而無法忍受。如前所述,這通常需要約18個月,與人的一生相比,這個時間不算長。
你準備好迎接挑戰了嗎
在我看來,人一生最重要的抉擇隻有一個:你願意努力探尋真相嗎?你是否深信,找出真相對你的幸福至關重要?你是否真誠地渴望弄明白自己或其他人有沒有犯下阻礙你實現目標的錯誤?如果對上述問題你的回答都是“不”,那你肯定無法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而如果你願意迎接挑戰,成為一個頭腦極度開放的人,那麽第一步就是客觀看待自身。在“理解人與人大不相同”中,你將有機會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