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票根
62 票根
奧馬哈,紐約 2004—2008年
蘇珊去世後首先讓全家感到意外的就是她留下的遺囑,盡管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並沒有出乎意料。她幾乎將自己持有的全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價值30億美元都留給了新近命名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並由她的女兒管理該基金會。另外600股,當時價值5000萬美元,留給了孩子們各自的基金會。
她一直對自己關心的人們非常慷慨,盡管在丈夫的影響下,她的慷慨無疑也有所節製。孩子們各自得到1000萬美元。許多家庭成員以外的人也得到一定數目的資金,包括凱瑟琳·科爾和她的丈夫。去世前一年,她修改過一次遺囑,增加了附錄,由一位新任律師確認生效,附錄中提出留給約翰·麥凱布800萬美元,留給羅恩·帕克斯100萬美元,羅恩·帕克斯事實上是多年來一直擔任“STB公司”財務總監的一位朋友。
她私下增加的遺囑附錄幾乎讓所有人感到吃驚。蘇珊生前就一直沒有把握好自己生活中的輕重緩急,最後還是讓人不得其解。處處為別人著想的生活就是她留下的寶貴財富,她的真實內心世界將永遠不為人知,留給人們更多自我詮釋的空間。
沃倫一直深愛著妻子,將她視為自己理想中的愛人。她一直是“他和外界聯係的紐帶”,也是“凝聚全家的強力膠”。蘇珊去世後,沃倫每次看到她的照片都要痛哭一場。但是他沒有陷入長期抑鬱之中,也沒有尋死覓活,蘇茜曾一度認為他會因絕望而不能自拔。他確實非常憂傷,有兩個月的時間,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後來,和大多數人一樣,他逐漸恢複了正常的生活。“浴缸”記憶發揮了作用,他對蘇珊的愛戰勝了一切。
“父母的結合讓彼此成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豪伊說,“毫無疑問,父親離不開母親,但是爸爸沒有因此倒下。如果有人認為父親會因母親的去世而倒下,那麽,在我看來他們還是不了解他。他不會被任何事情打倒。他有著自己剛強的一麵,或許隻是不為人知而已。他不會因自己脆弱的一麵而甘拜下風。”
剛強的一麵不但讓巴菲特走出痛苦,而且讓他學會適應和超越。“蘇珊會照顧好一切的”——這個夢幻般的設想如肥皂泡一般破滅後,沃倫開始展示出嶄新的自我。時間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他越來越坦然地接受了生命終結和人生必死的現實,以一種新的方式開始和孩子們溝通。正如他的妹妹伯蒂所言,蘇珊似乎把她的力量、情感和慷慨都留給了他。沃倫的內心世界似乎在突然間開闊了許多。他開始處理過去一直由妻子負責的一些情感方麵的問題,開始更多地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蘇茜很快承擔起母親生前擔任的領導工作,特別是在慈善工作方麵,多年來她一直潛心於慈善事業。她開始招聘人員,擴大基金會的辦公室,計劃從現在起增加捐贈。管理著兩個基金會對她來講是極好的機會,根本不是什麽負擔。
彼得在華盛頓國家廣場演出《魂——七度火苗》,慶祝美國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盛大開幕。一天,他打電話對父親說:“爸爸,我們搭好演出帳篷了!”之後他意識到以前這樣的電話總是打給母親的,母親再告訴父親兒子的活動。直接和父親聯係感覺棒極了。沃倫召集了一幫朋友,飛到華盛頓參加雞尾酒會、慶祝開幕之夜。《魂——七度火苗》此次演出之前,彼得已經發行了13張專輯和唱片,但是,這一次演出讓沃倫意識到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種特別的父子關係——不僅僅是因為彼得的成功,還有就是他們各自努力融入對方生活的力量使然。
《魂——七度火苗》在費城演出的時候,取得了巴菲特可以理解的讚譽,媒體這樣報道——“吉他演奏讓U2的主吉他手埃奇相形見絀”,演出可以“與菲利普·葛拉斯的舞蹈表演/歌劇《屋頂上的一千架飛機》相提並論”。然而,《魂——七度火苗》的演出成本高昂,即便票價很高,這樣的巡演也是賠錢的。彼得中斷了演出,開始錄製新的CD《金星》,首次擔任歌手,同時開始考慮《魂——七度火苗》的長期發展方向。
豪伊出版了攝影畫冊《邊緣》和《人生織錦畫》,還在第三世界國家舉辦攝影展和講座。他的基金會辦公室依然像十幾歲男生的臥室,擺放著玩具吉普車、挖土機和十幾歲時自己心愛的CB收音機,充滿懷舊的風格。但是他在工作方麵成熟了許多,現在分別擔任林賽製造工廠和康尼格拉食品廠的董事,解雇了兩位首席執行官。在投資方麵,持有CCE股票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把他和父親緊密聯係在一起。10年來沃倫看著兒子一點點穩定下來,變得成熟。豪伊一直和母親非常親密,而且強烈渴望自己和父親的關係也一樣親密,現在終於有機會與父親建立他們之間特別的父子關係。為了和家人密切聯係,他和德文在奧馬哈買了一處房子。
蘇珊去世後發生的一係列事情,深深地打動了阿斯特麗德。她失去了自己心中最親密的朋友,還發現蘇珊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從來都沒有真正了解。多年來生活在幕後,遵從蘇珊的意願,遵從這段不合傳統的“婚姻”,看起來也還理想,卻突然發現其實都是建立在虛假基礎之上的。她知道蘇珊對沃倫有多麽重要,也目睹了沃倫的“浴缸”記憶多次發揮作用,但是她惱火的是沃倫居然接受了這一切,她認為沃倫背叛了她、利用了她。後來,沃倫意識到她為他和蘇珊的生活付出了無比巨大的代價,這也是他們這些年一直避而不談的一個現實。他願意承擔責任,努力彌補阿斯特麗德為他們而失去的一切。漸漸地,在他從妻子去世的憂傷中一步步走出來的時候,他開始頻繁帶著阿斯特麗德參與自己的公眾生活。
12月,作為聖誕禮物,沃倫送給所有的孫子和外孫一大筆錢。他一直支付每個孩子的大學學費,但是以前從來沒有不附加任何條件就給他們錢。他給每個人寫了一封信,提出花這筆錢的建議。他要求孩子們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要按時支付貸款。“即使你們要是亂花這些錢,我也不會加以評判。你們明年還會得到一筆錢。”
巴菲特的聖誕禮物支票沒有送給兩個孩子——妮科爾和埃麗卡·巴菲特,彼得收養的兩個女兒。蘇珊喜歡妮科爾和埃麗卡。兩個孩子在她的葬禮上穿著長長的套裝,哭得傷心極了,仿佛兩個褐色頭發的小幽靈。蘇珊在遺囑中留給每一個“收養的孫女”,即妮科爾和埃麗卡,10萬美元,表示“關愛”。但是,就在蘇珊的葬禮結束10天之後,沃倫就對彼得講:“我要說,我認為這兩個女孩不是我的孫女。我不希望她們在我死後得到什麽。”彼得覺得很是費解。“您真的要這麽做嗎?”他問道。父親就是這個意思,非常堅定。蘇珊在遺囑中留給那兩個孫女錢,而且表明她們和其他孫子的地位是平等的,這似乎激起了沃倫對錢的忠實守護之情。彼得沒有再說什麽,但是他這樣推斷:如果父親的遺囑中真的沒有留給這兩個孩子什麽,她們永遠也不會明白為什麽。確實,在聖誕節,她們沒有收到他送的支票,她們不知道為什麽。
沃倫和阿斯特麗德在加州馬林縣沙倫·奧斯伯格和大衛·史密斯夫婦家中度過新年。當他、奧斯伯格、蓋茨和其他幾位客人盡情玩橋牌的時候,阿斯特麗德就去喬氏超市采購食品。11月初,巴菲特終於打消了之前的顧慮——蓋茨強大的個性可能令其在伯克希爾董事會支配一切,轉而開始邀請蓋茨加入董事會。沙倫和比爾就巴菲特基金會麵臨的問題談了許多。要在沃倫去世後每年捐贈幾十億美元,就必須對基金會進行大量調整。曆史上還沒有哪個基金會經曆過規模浩大的成功轉型,甚至從來都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嚐試。隻有一個例外——蓋茨基金會,再沒有其他慈善機構擁有如此巨額的資金。
沃倫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秋天,他和基金會的理事錄製了問答討論的音像材料,確保他們明白他的心願,保證這些記錄他的心願的音像材料代代流傳,就像沃爾特·安嫩伯格一樣,他希望自己死後被捉弄的可能性小一點。畢竟,“男兒之城”還是捉弄了佛拉納根神父。如果連佛拉納根神父都得不到敬重,那沃倫·巴菲特如何保證自己不被捉弄呢?
早在2005年,奧斯伯格就“提出一些假想”,而且特意到奧馬哈對巴菲特講了。她說,既然他對蓋茨非常欣賞,為什麽不考慮一下在他去世後將他的資金留給蓋茨基金會呢?盡管巴菲特當時沒有表示什麽,其實早在蘇珊去世之前,他就開始考慮至少可以留部分錢到蓋茨基金會。
查理·芒格也支持這一做法。“如果最終由蓋茨基金會管理那些資金,我不會感到吃驚。”蘇珊去世後不久他這樣說,“我一點都不會吃驚。沃倫不喜歡那種愛擺架子的人,而蓋茨在他看來就不是那種類型的人,況且蓋茨隻有50歲,而不是74歲。”
有很長一段時間,巴菲特認為錢留在他手裏實現複利增長,要比直接捐贈出去對社會更加有益,因為這樣他就有更多的錢可以回報社會。但是直到他死後才進行捐贈也意味著白皇後的“明日果醬”——他一直努力避開終結、損失、死亡、放棄,所以捐贈一直在延期。多年來,他從一個偷姐姐自行車的小男孩、一個向別人兜售杠鈴的小男孩、一個孩子們伸手要錢的時候永遠說“不”的父親,逐漸蛻變為一位每5年就在孩子們生日的時候送出百萬美元的父親,一個細心為女兒挑選粉紅色心形鑽戒的父親。但是他在處理錢的問題上還是有一些棘手,例如蘇珊的遺囑就讓他有些不滿。無論如何,一個巨大的思想轉變就是他已經開始考慮是否要在今天兌現“明日果醬”。
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可以輕鬆麵對時間的流逝。蘇珊去世一年後,巴菲特發現自己還是對即將到來的又一個生日倍感吃驚。他真的走過大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進入75歲了嗎?他還是表示難以置信,而且喜歡舉一些事例說明自己身體健康,一定會長壽:他的母親92歲去世,凱蒂嬸嬸97歲去世,沃爾特·施洛斯90歲了還在打網球,當然還有他的偶像B夫人。
他的75歲生日聚會在沙倫和大衛夫婦家裏舉辦,阿斯特麗德、比爾·蓋茨、妹妹伯蒂參加了生日聚會。生日蛋糕是用白色巧克力做成的100美元鈔票的樣式。星期六早上,史密斯安排巴菲特和9歲的美籍華裔乒乓球選手邢延華對戰,攝像機記錄了小女孩打敗他的情景。第二天早上激烈的橋牌錦標賽後,奧斯伯格和史密斯請來的一位藝術家教巴菲特和蓋茨畫山水畫,為的是讓他們娛樂一下。巴菲特大膽嚐試,在顏料盒中用力揮動著毛刷筆,油畫不同於乒乓球,沒有節奏性和重複性,所以遊戲進行得非常輕鬆。他完成了一幅風景油畫作品,上麵畫著像棒棒糖一樣的樹木。就在此時,前一天的乒乓球比賽讓他們想到一個主意。為什麽不在股東大會的短片中增加邢延華痛戰巴菲特的錄像呢,短片內容可是一直在不斷被豐富啊。
2003年之前,巴菲特期待被關注的願望通過每年接受幾次采訪和股東大會實現。他和媒體的合作一直都非常小心、講究戰略(他並不是隨時配合媒體的采訪報道)。但是大概從蘇珊生病開始,不知什麽原因,他總是希望被媒體關注,特別是喜歡參加電視節目的錄製,仿佛有癮一般。采訪越來越頻繁,他還參加了紀錄片的製作,和查理·羅斯一起錄製了很長時間的談話,成為CNBC的常客,一些朋友開始不解地問他為什麽這麽做。
渴望自身得到關注的巴菲特和照舊密切關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巴菲特形成了鮮明對比。看著他瞬間從一個狀態轉入另一個狀態,讓人眼花繚亂。邀請比爾·蓋茨加入董事會後,他開通了“檢舉熱線”,保證每一位員工都可以匯報公司的錯誤決策。考慮到總有一天,董事會必須在他缺席的情況下做出決策,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主張召開董事會的時候他不出席。但是他依然像年輕的時候那樣關注著投資。“9·11”事件之後美聯儲大力調低利率,在市場出現泡沫之前穩步挽回損失。巴菲特在2004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我希望完成幾宗萬億美元的並購,在我們目前的收入基礎上再增加大筆新的收入來源,但我還是決定放棄。還有就是我發現可以選擇的優良證券寥寥無幾。因此,伯克希爾去年隻有430億美元約當現金,情況不容樂觀。”第二年,伯克希爾出資收購了以下4家小型公司——醫療保護保險和應用承保兩家保險公司;娛樂休閑汽車製造商森林之河以及一家針對企業發布公關資源的公司美國商業資訊——還有一宗大型並購,即中美洲能源對一家大型發電廠PacifiCorp的並購。中美洲能源並沒有按照巴菲特的期望進行大量並購,然而並購PacifiCorp發電廠顯然是明智之舉。油價持續上漲,中美洲能源在替代能源方麵擁有不小的優勢。其首席執行官大衛·索科爾是人們公認的巴菲特的繼承人之一,盡管巴菲特本人一直在繼承人確定方麵守口如瓶。
巴菲特還借此再次提到他依然不看好美元,認為美元一定會走低。他的第一篇相關文章發表後,美元就開始走高,財經新聞現在大力批判他的觀點。他通過購買美國以外的股票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沒有什麽可以改變他的觀點。而且他又一次譴責公司高管薪酬過高。關於金融衍生產品,巴菲特現在每年都要提到的一個話題,在致股東的信中他這樣描述:
很久以前馬克·吐溫就說過:“拖著貓尾巴走的人會得到無比深刻的教訓。”……考慮到兩方麵的原因,我每年都要提到我們在金融衍生產品方麵的經驗教訓。一方麵是我們自己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曆。我和查理都知道通用再保險公司當時推出衍生產品是一個錯誤,而且告訴管理人員我們希望終止這些產品的相關業務。我有責任確保監督他們終止衍生產品,然而,我當時沒有直接處理這一問題,導致後來用了幾年的時間才將那項業務脫手。那是一段痛苦的掙紮,沒有什麽現實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我們擺脫關係到幾十年的如迷宮般錯綜複雜的債務。我們的債務尤其讓人擔心,因為無法預測債務猛然暴漲的風險。再者,如果發生嚴重的問題,我們知道可能會連帶引起金融市場的其他問題。
“我沒有在事情惡化之前選擇退出,同時還增加了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量。”巴菲特指的是他聘用了一位經理,暫時允許金融衍生業務擴展的時期。後來證明,其中的一些交易耗費許多成本才最終了結。
都是我優柔寡斷惹的禍(查理說那就是“吮拇指”)。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不管是個人生活中的問題,還是經營公司中的問題,都要當機立斷。
我之所以經常提及我們在這方麵遇到的問題,另一個原因就是希望我們的經驗教訓可以為經理、審計和監管機構的工作提供借鑒。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就是商業煤礦中的金絲雀,自己氣絕身亡的代價是給別人提醒……通用再保險公司在金融衍生品領域隻有很小的份額,本來準備在良性市場環境下清算流動資金,始終因為沒有財務壓力和其他方麵的壓力而導致清算工作未及時有效地進行。我們過去一直采用傳統會計標準,非常保守。此外,我們沒有出現不良會計行為。
對於其他公司來講,以後的情況就不僅如此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混亂的市場環境下,壓力無處不在,一家公司或更多公司(問題總會擴散)麵臨著高於我們數倍的流動資金,進行清算是一種怎樣的情形。考慮新奧爾良的防洪大壩是否結實,進行加固工作的時機是在“卡特裏娜”颶風襲來之前。 注釋標題 Berkshire Hathao shareholders,2005.
然而,人們還是認為金融衍生產品可以降低風險。在低息貸款和金融衍生產品日漸增多的市場環境下,低利率和抵押貸款“證券化”演變而來的金融衍生產品將在2006年導致房市高峰。據估計,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全球總杠杆(債務)將翻兩番。巴菲特偶爾會擔心的問題就是,可能再也不會出現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可以勝券在握的投資環境。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停止探索,從來都沒有停止鑽研。
2004年的一天,他從經紀人手裏接過一本厚厚的書,有幾本電話號碼簿訂起來那麽厚,內容是韓國股票的詳細列表。他一直在研究全球經濟,尋找一個被忽略、被低估的國家和市場。最後,他鎖定了韓國,開始一宿接一宿地翻閱那本大部頭的書,研究一列一列的數字,一頁一頁耐心地鑽研。但是那些數字和術語讓人迷惑不解,他發現還是需要學習一套不同商業文化中的商業語言,所以又開始閱讀另一本書,了解關於韓國會計領域的一切重要知識,這樣就不會輕易被那些數字迷惑。
掌握了基本內容後,他開始了篩選工作。仿佛回到了過去在格雷厄姆-紐曼合夥企業工作時的情景,穿著自己心愛的灰色夾克坐在自動收錄機後麵。他從幾百頁的數字中挑出了一些重要的數字,研究其中的關聯性,很快就從幾千隻股票中精選出一些可用作比對選擇的股票;經過進一步在黃線拍紙簿上標記研究,最終確定出為數不多的幾隻可選股票——篩選工作就像翻閱《穆迪手冊》那樣,從廢物中搜索寶石。
精簡出來的列表非常簡練,一頁標準打印紙就可以全部列出。和一位客人坐下後,他拿出了那張最多列著二三十家公司的紙,上麵隻有少數幾家大公司——屬於全球大公司——但多數都是很小的公司。
看,這就是我列出來的股票,報價都是韓元。打開韓國證券交易所的網站,可以看到這些股票的交易數字,而不是訂單符號,除優先股外,這些股票交易結算都是零,這是在點擊5的情況下,如果持有次級優先股,不要點擊6,點擊7。每天晚上特定時間打開那個網站都可以查詢一些問題,而且分別顯示當日交易買進最多和賣出最多的5家經紀公司。還需要在韓國開通一個特殊的銀行賬號。這對我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在一點點學習。
對我來說這就像認識一個女孩子。
這些公司都非常不錯,而股票價格依然很低。股票比5年前低,但是業務卻更有價值了。這些公司中的一半都有一個聽起來像色情電影一樣誘惑人的名字。它們生產基礎產品,如鋼鐵、水泥、麵粉和電力,都是人們10年後依然要購買的東西。這些公司在韓國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其中的一些公司向中國和日本出口產品。然而,出於一些原因,這些公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看,這家麵粉公司擁有的現金超過其市場份額,銷售額是收益的3倍。我不會買許多,隻是持有少數股票。還有一家,是乳製品行業。我個人的投資組合中可能會全部是韓國證券。
其實我不是外幣方麵的專家,但是我覺得現在持有以韓元為單位的證券是不錯的選擇。
主要風險,也是股票之所以便宜的原因就是朝鮮。朝鮮是一個真正的威脅。如果朝鮮入侵韓國,全世界就會陷入災難。中國、日本、整個亞洲都將陷入戰爭,結果簡直不堪設想。朝鮮很有可能擁有核武器。我認為朝鮮就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國家。但是我可以保證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都不會在短期內讓局勢惡化到朝鮮利用核武器攻擊韓國的地步。
他找到了新的遊戲,新的鑽研對象。他希望了解更多,堅持繼續尋找機會,就像小時候彎腰在賽馬場撿中獎的票根一樣滿腔熱情。
2005年12月,在哈佛商學院的一次座談中,有人問他希望巴菲特基金會對社會有怎樣的影響,該基金會將是全球資金實力最為雄厚的基金會。巴菲特回答說,他覺得自己繼續保持基金會的複利增長不是在對社會做貢獻,所以他現在考慮更多的是要把這些錢捐贈出去。
沒有人對此做出評價,沒有人發現巴菲特的目標出現了大轉變。
就在那次講座中,他後來談到了蓋茨基金會。他說比爾和梅琳達·蓋茨是他最佩服的兩位慈善家。他們的基金會是他見過的運作最合理、基金會政策落實得最有效的基金會。他喜歡他們不希望以慈善宣傳自己、不希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什麽大廈的風格。
2006年初,他的想法開始具體化。他對孩子們各自的基金會工作非常滿意,蘇珊曾經帶給他的安全感不會再有了。這樣的情感力量超越了意識水平。他曾經決定讓她負責管理他留下的資金,卻從來沒有理智或客觀地考慮過她是否適合做一位慈善家。隨著他們的夫妻關係在幾十年的歲月長河中不斷強化,他確實非常信任妻子的判斷力和智慧,也習慣了對她無比信任。現在她離開了,一切都不同了。在湯姆·墨菲女兒的婚禮上,他對墨菲提到了自己內心的變化,而且突如其來地告訴沙倫·奧斯伯格自己的新想法。他準備早些把錢捐贈出去,但依然隻是一個想法,還沒有形成具體的計劃。
計劃是複雜的,細節方麵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完善。第二年春天,他開始直接與基金會相關的工作人員談起自己的想法。“振作起來。”他和卡羅爾·盧米斯坐下來談的時候這樣說,卡羅爾·盧米斯是巴菲特基金會的一位理事。“那個消息確實讓人震驚。”她寫道。
“我遇到了很多問題,”在提到他開始通過談話告訴人們這個決定的時候他這樣說,“而且有些人一聽到這個計劃就覺得疑惑不安,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和人們一直以來所期待的基金會模式完全不同。”另一方麵,他的姐姐和妹妹知道這個決定後隨即投以極大的熱情。“這是你那次假裝患了哮喘,讓人們從弗雷德裏克斯堡把你送回家以來想出的又一個好主意。”後來伯蒂這樣寫道。多麗絲認為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通過自己的陽光女士基金會,她知道即使合理捐贈幾百萬美元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在未來幾年中逐步向其他基金會捐贈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的85%——當時共計370億美元。慈善事業首次出現如此規模的捐贈。其中5/6將捐贈給全球最大的基金會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為了世界更加美好,兩位財富巨頭將進行曆史性的聯手。他要求自己捐贈的資金必須通過各基金會造福於人類,而不是供各基金會維係自身的長期生存之需。全家一直都在期待他們的家庭基金會有朝一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基金會,而父親突然之間決定的大筆捐贈讓孩子們頗為吃驚,為了安慰孩子們,巴菲特決定將餘下的資金,共計價值約60億美元,送給孩子們各自的基金會,每個基金會分別得到10億美元,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得到30億美元。孩子們都沒有想到各自的基金會可以達到這樣的規模,特別是在父親依然健在的時候。捐贈當日,蓋茨基金會得到的第一年的捐贈是15億美元,孩子們各自的基金會得到5000萬美元,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得到1.5億美元。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價格,每年的捐贈數額會有所不同。實際情況是,每年的捐贈數額都會增加,增加許多。
這位當時的全球第二富翁在進行捐贈的同時沒有考慮為自己留下任何名利。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滾雪球”,似乎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豐富;然而卻沒有建立什麽沃倫·巴菲特基金會、巴菲特醫院輔樓,沒有一項大學獎學金或一座大樓冠以他的名字。進行捐贈的同時沒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項目,沒有對資金去向輔以個人意向——而是將資金放到了另一家基金會的金庫中,而另一家基金會正是他權衡競爭實力和工作效率精心挑選的一家基金會;沒有選擇創造自己的慈善王國——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捐贈模式。此前沒有哪位巨款捐贈人做出這樣的壯舉。“這是全球慈善史上曆史性的一刻,”洛克菲勒慈善顧問機構的道格·鮑爾如是說,“他為別人進行慈善捐贈樹立了榜樣,推出了新的標準。”
沃倫·巴菲特此舉既令人驚訝,又在預料之中。一位不俗的思想者、一位解決問題的能手,勇敢挑戰慈善領域的浪費和誇大現象。蓋茨基金會得到了資金,但是必須一筆一筆地花出去,而且速度要快。他的決定非同尋常、出於自願,有言傳身教之功,自然引來極大關注。然而,在另一方麵,這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萬無一失之舉。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資金用作捐贈讓世界震驚,而在他實際支付之前自己依然持有這些資金。無論如何,這一次他選擇了放手,改變了自己一生對錢的堅守——開始數十億數十億地大筆捐贈。這位自己存硬幣的衣櫥連家人都不準碰一下的小男孩,曆經蛻變,現在終於可以自如地將數百億美元交給別人打理了。
在宣布捐贈的發言中,巴菲特這樣說:
在50年前,我與幾位家人和朋友坐在一起,他們把10.5萬美元以合夥的方式交到我的手裏。他們斷定我會比他們自己在積累財富方麵做得更好。
50年後的今天,我坐下來考慮誰在分散財富方麵可以比我自己做得更好。這確實非常合理。人們總是沒有時間坐下來想這個問題,總是說誰可以經手我的錢,而且總是願意把錢交給某位專家。但是,他們似乎想都沒想要在慈善方麵做點什麽。他們選擇自己生意上的親密朋友或其他人在自己離開後管理他們的財富,而他們本人甚至不知道這些錢用在哪裏。
所以,我是幸運的,慈善工作要比經營管理複雜得多。你們負責處理的將是過去智慧而富有的人們絞盡腦汁而難得其解的重大問題。因此,尋找慈善方麵的人才要比尋找投資方麵的人才更加重要,相比之下投資沒有那麽費力。
我非常幸運,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出生的那天就中了彩票,有優秀的父母,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這個特別的社會中得到了特別的恩賜。如果我出生得更早,或者出生在其他國家,就不會得到這樣的恩賜。但是在市場體係下,資本分配至關重要,不同於其他體係下的資本分配。
我一直認為錢就是一把票根,應該投放到社會中去。我不支持朝代財富,特別在我們的資金可以有助於60億比我們貧窮的人之時。而且我的妻子支持這樣的觀點。
顯然比爾·蓋茨就有著明確的目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善全人類生活的偉大工作中,不分性別、宗教、種族或地域。他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我在決定資金去向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蓋茨基金會和巴菲特有著同樣的信念:“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平等的價值”,致力於在全球健康和教育領域“減少不平等,改善人類生活”。蓋茨夫婦將自己當作“號召人”,號召人們群策群力,徹底解決整個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
盡管蘇珊去世後,巴菲特改變了許多、完善了許多,但是在某些方麵他依然如故。管理著巴菲特基金會的艾倫·格林伯格發現自己將接管隻有60億美元的基金會,而不是他一直期待的45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會,而且不再是巴菲特管理下的基金會,而是他的新任老板、前妻蘇茜代管的基金會。沃倫沒有勇氣親自告訴格林伯格他的計劃,沒有勇氣告訴他需要考慮未來如何運作一個比預期規模小很多的基金會。蘇茜必須讓艾倫相信這絕不是因為他的工作表現而做的決定。開始艾倫非常生氣,說自己不相信這是事實,但後來他還是接受了這個變化,願意繼續接管依然列屬全球十大慈善組織的基金會,最終坦然地接受了變化。
所有相關的工作人員都有充分的理由認真工作。盡管巴菲特計劃捐贈大筆資金,但是這些資金是逐年捐贈的。沒有用作捐贈的股票價值估計在當時就已經超過60億美元,他還有許多資本可在未來用作捐贈。
巴菲特的捐贈計劃片刻間帶來了聲勢浩大的影響。中國香港演員成龍宣布捐贈自己的一半財產。亞洲首富李嘉誠承諾將190億美元資產的1/3留給自己的基金會。墨西哥通信壟斷巨頭卡洛斯·斯利姆曾嘲笑巴菲特和蓋茨的慈善之舉,但是,幾個月後還是宣布他自己也將開始慈善捐贈。蓋茨夫婦在他們的基金會設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專門接待有意向基金會捐贈的人們,比如一個7歲的小女孩要向蓋茨基金會捐贈自己攢下的35美元。
經過資金充實的蓋茨基金會對整個慈善事業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其“全部資產捐贈法”,與巴菲特的集中理念非常相似——還有他的投資風格——集中處理仔細挑選出來的幾個重大問題。完全不同於其他許多大型基金會和社區基金,那些基金會總部管事的經理人身邊圍著許多前來請求幫助的人,他們一邊悠閑地掰著手指頭念叨“掐掐算算,雞毛亂轉……”一邊一點一點地進行少量資金發放。2006年底,包括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內的一些慈善組織開始修訂相關政策,開始逐步接受蓋茨夫婦的做法。
在宣布將大量資金投放到蓋茨基金會後,巴菲特辦公室一下子收到了3000封需要幫助的人們發來的郵件,每天都有大量的郵件寄來。他們沒有保險、背負著沉重的醫療負擔、工傷沒有得到救治、住房被收回。他們的孩子患有嚴重的疾病,需要特別救治,導致他們失去了償還抵押貸款的能力。或者是男朋友讓她們懷孕後,騙走了錢,她們不得不代之償還債務。他們沒有贏得“卵巢彩票”。沃倫把這些信轉交給姐姐多麗絲。10年來,多麗絲的陽光女士基金會得益於父親霍華德·巴菲特的信托收益,幫助了幾千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生活貧困的人和麵臨危機的家庭。他把那些信件轉交給姐姐多麗絲的時候,還拿出了500萬美元資助她的工作。
她請了幾位50歲以上的女士幫助篩選來信,他們選擇的救助對象是“非常不幸的人,而不是做出錯誤選擇的人”,而且選擇那些要求少量資金幫助走過不幸的人。他們經常為那些嗜賭、深陷信用卡債務和不願工作的人提供谘詢建議,但是隻要人們有其他辦法解決困難,他們就不選擇資金救助。多麗絲從來都不是給錢了事的類型。“我不希望自己隻是付錢給人們。”她說。她要求得到資助的人們寫感謝信。她的慈善之舉同時教給人們感恩和自尊。
巴菲特繼續堅持大額捐贈。他每年都給泰德·特納的核威脅倡議(NTI)組織捐贈500萬美元,在他看來NTI組織是美國致力於全球核威脅事業的最重要的組織,他願意增加捐贈。前參議員薩姆·納恩負責管理NTI,曾提出一項核燃料庫建議,允許各國轉化核濃縮項目,但不進行項目開發,以降低核擴散的可能性。巴菲特認為這一觀點有極大的優勢,隻要該組織可以籌集一定資金,他就願意捐贈5000萬美元。他願意大額資助任何反對使用核武器的項目,在他看來似乎這樣做可以解決核威脅的現實問題。
巴菲特還資助前總統吉米·卡特成立的卡特中心。卡特不是一位受人愛戴的總統,但是在卸任、退回到98層的時候他繼續努力向前看,為人們樹立了榜樣,在全球健康、民主和人權方麵做出了傑出工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歡迎您參加我們於2007年2月6日至8日在加納開展的麥地那龍線蟲病防治工作。”卡特接到捐贈後熱心回信邀請。巴菲特把卡特當作朋友,但是沒有任何人——包括豪伊、蘇茜乃至比爾——能讓他坐飛機到遙遠的非洲看什麽麥地那龍線蟲。
這樣一來,巴菲特的非洲之行第三次未果。許多事情依然沒有改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方麵還是有一些改變的。
阿斯特麗德現在是沃倫在奧馬哈之外參加各類活動的正式伴侶。她還是原來的樣子——同樣言辭直率、謙遜質樸——但是她的世界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她現在經常接觸比爾·蓋茨夫婦。2005年秋,她和沃倫飛到大溪地參加比爾·蓋茨的50歲生日聚會,聚會在保羅·艾倫豪華的“章魚”號遊艇上舉辦。“章魚”號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遊艇,是全球富翁榜排行第六的億萬富翁兒時的夢想,遊艇上配備一個影院、一個音像錄製室、兩架直升機、一隻63英尺的補給船和一艘小型潛艇,潛艇可容納8個人在海底生活兩周。聚會期間,她和沃倫住在保羅·艾倫母親的特等艙裏,是客廳帶大壁櫥和圖書室的大套房。“哦,我的天哪,”阿斯特麗德說,“真不敢相信。這可能是我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體驗如此豪華的生活了。”
“這兒比家裏強。”沃倫這樣對她說。回家的飛機上他一直在談遊艇上的橋牌比賽。
蘇珊去世兩年後,在巴菲特76歲生日的時候,他和阿斯特麗德在蘇茜家舉辦了簡單的婚禮,沒有邀請客人,隻有家人出席。阿斯特麗德身穿天藍色的上衣和白色褲子,沃倫穿著西裝。當他把一枚大大的白金婚戒戴到她的無名指上時,她激動得淚流滿麵。接著,他們去波仙珠寶店旁邊的北梭魚燒烤店吃晚餐。隨後兩人飛到舊金山參加婚禮聚會,在沙倫·奧斯伯格和大衛·史密斯夫婦家中享用傳統結婚蛋糕。蓋茨夫婦也參加了他們的婚禮慶祝。
品味非凡、成就不俗的沃倫·巴菲特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向來喜歡簡單樸實的生活——一個妻子、一輛車子、一座多年沒有翻新裝修的房子、經營一家公司,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
巴菲特一直都說參天大樹隻是一個比喻,但小樹苗在茁壯成長。
誰來接替他的工作一直是股東們關心的問題。
他有時候開玩笑說伯克希爾將由一位每周工作5天的人來接管,或者由集中了本傑明·富蘭克林智慧的查理的半身像,或一個紙板像接管。他還喜歡開玩笑說自己死後也要控製公司:“嗯,我的第二手計劃就是想辦法看看如何通過幽靈管理公司。”沒有人相信他的玩笑。還有些時候,他會這樣告訴人們:“我的靈魂已完全融入了伯克希爾。”在伯克希爾工作的人們和投資伯克希爾的人們都領會了巴菲特的精神。他是不可替代的,那麽那些資金會怎麽樣呢?他去世後隨即麵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那些資金是分紅還是大量進行股份再購入。他的繼任者必須做出一些改變——伯克希爾的模式部分需要保留,部分應該變革。總部員工——少得出名——可能會隨著外包工作的回歸而增加。同時,人們還是認為所有的繼任候選人都是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工作的,但也未必如此。其實,董事會也會考慮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選擇外部候選人接任。
巴菲特曾經說過,如果他去世30年後伯克希爾–哈撒韋依然吸引著現在的股東,將是他最高興的事情。他正是這樣安排的。他創建的一流機構可以永遠運轉,在他身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然而,做到這一切本身就是一項不俗的成就;他是這個機構的靈魂,無論如何,沒有他就是一個空白。隻有巴菲特可以把一切安排得完美無瑕,就像他自己的人生那樣。
曆史上還沒有哪家公司的股東對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眷戀之情勝過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對巴菲特的眷戀之情。沒有人像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那樣認為公司首席執行官就是自己的良師益友。富可敵國的他感動了無數人,許多人都覺得他是自己的故交,盡管彼此不曾謀麵。但是,讓人十分奇怪的就是不管巴菲特收到多少粉絲來信,不管曾經多少次親筆簽名,他從來不真正了解自己有多麽受人崇拜。閱讀每一封來信、每一次親筆簽名都讓他興奮不已,仿佛還是第一次。
2007年7月,道瓊斯指數創下14000點的新高,接著開始下跌。早已達到高峰的房價開始持續走低,和每一次泡沫高峰時期一樣,部分原因是美聯儲開始提高利率所致。重新貸款困難,房主無法償還抵押貸款,形勢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還不起貸款,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貸款拖欠。
8月,出現了全球追加保證金通知現象。8個月之後,金融界爆發曆史性的信用危機。大蕭條以來首次出現如此嚴重的信用扣押。1907年的金融恐慌過後,年邁的J.P.摩根本人出麵幹預緩解恐慌以來,再沒有出現像2008年這樣的金融市場非正式幹預。
危機間歇性地不斷深化,往往是幾周乃至幾個月的平靜之後再次大規模爆發,受害者猶如海灘上散落的貝殼一樣無處不在。事實證明,金融衍生產品確實導致風險擴散——銀行報告損失數十億美元;澳大利亞一家醫院管理公司的投資組合損失1/4;8個挪威商業中心區推測認為安全的住房抵押證券都損失了百萬美元;估計各行各業的綜合損失都達幾百億美元,有的甚至達到一萬億美元。像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那樣的優先投注全部選錯了方向。人們假想出一個理性而“有效”的市場,認為頭腦冷靜、精於計算的買方可以阻止降價。
他們聲稱所有這些衍生產品都可以促進世界安全,分散風險,但是不會分散人們對特定的刺激做出的反應引發的風險。現在,你完全可以認為隻持有5個運轉良好的銀行的信用就非常不錯,完全勝過持有全球範圍內數千個銀行的信用,這些銀行可能同時出現問題。
美聯儲再次降低利率,與其他中央銀行合作激活其他金融應急資源。然而,信用卡危機還在擴散。
借貸現象出現蔓延。道瓊斯指數下跌17%,從10月的水平下降到11740點。每次公告有公司減價出售、破產或倒閉,謠言和恐慌就開始擴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悄悄出售房產,卻找不到買方,越來越多的貸方拚命收回貸款。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又一輪危機爆發,這一次是投資銀行中最弱的貝爾斯登,貸方開始拒絕續貸。仿佛重新上演17年前所羅門公司的一幕,第二天星期五,貝爾斯登險些因為融資短缺而倒閉。但是這一次美聯儲邁出了史無前例的一步,居然拿出300億美元擔保貝爾斯登的債務——美聯儲第一次花錢幫助一家投資銀行走出困境。星期五下午,貝爾斯登收盤價為30美元。那天晚上巴菲特仔細分析了形勢。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此次花錢保釋貝爾斯登隻是一個開頭彩排,規模還很小。
隨之出現的是恐慌迅速擴散——沒有人必須持有貝爾斯登的賬戶,沒有人必須貸款給它。這正是我在所羅門公司所做的事情,這其實與電子銀行擠兌的做法相差無幾。銀行不能容忍擠兌。美聯儲此前沒有花錢幫助投資銀行走出困境,那正是我1991年在所羅門公司所做的事情。如果所羅門公司的情況繼續,誰知道會有怎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至於美聯儲該怎麽做,我沒有什麽正確的答案。市場的某些方麵幾近癱瘓。人們不希望災難蔓延到本應該很好的機構;如果貝爾斯登倒閉,兩分鍾後人們就開始擔心雷曼倒閉,再過兩分鍾就開始擔心美林倒閉,人們的擔憂會這樣無限擴散。
巴菲特非常理智地分析了美聯儲做出風險選擇的原因。確實沒有別的辦法,要麽就是眼睜睜地看著金融災難爆發,要麽就是促進美元貶值,提高通貨膨脹。
如果整個係統充斥著大量的流動資金,一切就會立即結束,但後患無窮。如果流動資金過量,就會立即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許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導致經濟慘敗。那不是我的選擇,但是如果必須做出抉擇——其他人都會說倒退可能隻是短期的,不會多麽嚴重,但我要說,這是長期而嚴重的。
人們一定不願意麵臨這樣的情況:第二天一覺醒來你的錢袋子居然跑到了陌生人手中。我花了很長時間考慮這個問題,確實不希望自己翌日清晨必須付10億美元。嗯,10億美元我可以接受,但是可能會是更大數目,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人們必須考慮到過去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一些情況,而且總是希望手頭可以有大量資金。
整個周末監管機構和銀行的工作人員都在不停地辛苦工作著,就像他們早些年處理所羅門公司的情況那樣。然而,這一次顯然是銀行的失敗會引起全球金融體係的全麵癱瘓。貝爾斯登是否咎由自取已不是問題所在。就在東京股市周一開盤之前,美聯儲宣布其出於大局考慮,支持摩根大通以很低的價格收購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巴菲特曾經考慮收購貝爾斯登,但是他認為其中有太多不設限的風險因素存在。
就在宣布貝爾斯登得到保釋的當天,美聯儲為了平息恐慌,防止雷曼兄弟發生同樣的情況,確實開始大量發放流動資金:允許最大的投資銀行通過“貼現窗口”借款2000億美元,將抵押貸款證券作為擔保證券。使用貼現窗口過去隻是商業銀行的一種特權,從來沒有在投資銀行實施,通過貼現窗口可以避免在申報和資本監管方麵被認為是一種借款補償。然而,恐慌沒有平息,政府這樣的做法沒有終了。政府開始將不良貸款認作抵押品;開始推出各種史無前例的做法努力取消對抵押貸款市場的管製,幫助陷入困境的貸方。市場權威人士稱美聯儲救助貝爾斯登、對商業銀行的投資是防止危機蔓延的唯一辦法,但是也對這些做法是否可以加速經濟恢複提出質疑,或許隻是延緩陣痛,誘發下一次泡沫。經曆7個月的時間考驗,事實證明金融災難日漸顯露,美元價值——一段時間以來持續貶值——依然一路下滑。同時,油價開始上揚:到2008年7月,現貨原油交易價格達到每桶144美元。
“不可思議的年代。世界完全不同了,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麽,但是我和查理不看好未來趨勢,沒有人樂觀預期。”減債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銀行、對衝基金、金融服務機構、市政當局、建築和旅遊行業、消費者,確切說是整個經濟開始倒退,它快速而痛苦,抑或慢速而痛苦,低息貸款之毒浸入不淺。資產回報可能長期低於標準水平——查理·芒格稱之為“4%回報的環境”。芒格說要當心各類騙子,他們可能風行於市,因為將4%的回報提高到16%,最輕鬆的辦法就是謊言。
2008年的春天一片混亂,巴菲特坐下來認真考慮了自己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未曾改變的價值和風險。總有人說規則變了,但是他說隻是短期來看如此而已。
巴菲特仿佛回到了童年,又開始彎腰撿“煙蒂”。他不會幸災樂禍,但是在投資生涯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側重的一麵。這樣的時候就是他最能施展才華的時候,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展示一個真實的自我。
我們開始售出一些信用違約互換(針對存在破產風險的公司推出的保險),當時的情況是這些存在破產風險的公司的股票價格非常之低。我坐在那裏,膝上放著當天的日報《債券買家》。有誰會認為我每天都讀《債券買家》嗎?不,訂閱一年的《債券買家》高達2400美元,我願意選擇按日訂閱。我們把這些出價歸入免稅貨幣市場基金的失敗拍賣和其他拍賣利率債券,一直都在想辦法處理。同樣的基金同一天同一時間在同一家交易商的利率分別是5.4%和8.2%,簡直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這樣,而且優先貸款有極大優勢。沒有什麽理由說明為何以820點交易,但是我們出價820就可能取得一筆基金,然而就在同時別人卻以540點進行同樣一筆基金的交易。如果有人告訴我10周前事情就是這樣,我會說這和我成為男性脫衣舞者一樣荒唐。我們投入了40億美元,這可能是我一生中做得最荒唐的事情。如果說這就是有效的市場,那麽字典必須重新定義“有效”一詞。
是誰說免稅貨幣市場基金可以成為“煙蒂”呢?
但是信用市場中即刻出現的所謂可行的機會更讓人不可思議。最大的機會居然是抵押貸款。但是我不明白,盡管我一直在努力了解這一切。如果我認為取得了足夠的安全邊際,我可以去做。
不,股票是應該長期持有的東西。生產率提高,股價隨之上漲。隻有少數事情可以容忍錯誤。在錯誤的時間買進或賣出或者付高價,都無異於自尋短見。避開這兩方麵的最好辦法就是購買低廉的指數基金,而且要長期購買。別人恐慌的時候你要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慌,但切勿企圖智取市場。
如果長期來講,美國社會各行各業都會好轉,那又為何費力挑選投資對象,還認為自己幹得好呢?隻有少數人應該成為積極的投資者。
如果說沃倫·巴菲特的人生向我們展示了什麽教訓,這就是其中的事實。
盡管參天大樹隻是一個比喻,但巴菲特認為自己可以幫助小樹苗生根發芽。他從來沒有不關注商業,但是在考慮如何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餘生時,他又一次急切地希望給人們以諄諄告誡。一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美國大學生中間發表演講,親自到各學校,或者歡迎大學生到奧馬哈來。他喜歡對學生們提出忠告,因為他們沒有形成頑固不化的習慣思維,依然年輕,有機會實踐他的忠告。
我很早就開始滾雪球了,如果起步晚了10年,就完全沒有現在這樣站在山頂看風景的優勢。所以,我建議學生們要蓄勢待發——這樣做其實非常簡單,但結果完全勝過起步晚拚命追趕的情形,而且信用卡確實會導致他們落在後麵。
早在2002年,強烈的緊迫感驅使之下,他就開始頻繁地為大學生演講。所到大學包括麻省理工學院、艾奧瓦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威斯裏安分校、芝加哥大學、韋恩州立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印第安納大學、密歇根大學、聖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休斯敦大學、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密蘇裏大學、田納西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萊斯大學、斯坦福大學、艾奧瓦州立大學、猶他大學、得州農工大學。他的多數發言表示,致富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然而有意思的是,正是他的財富和名聲吸引著人們關注他的發言。到奧馬哈拜訪的大學生越來越多。
2008年,他首次榮膺全球首富。那時候,來自亞洲、拉丁美洲的學生,兩三個學校一組紛紛前往奧馬哈,有時候一次到達人數超過200人,有時候一個月有好幾天他都要接待學生們。
前來朝聖這位奧馬哈聖人的學生都得到了盛情款待(隻是巴菲特現在不必淩晨4點30分親自到他們所在的酒店,把供學生們翻閱的厚厚的年度報告送到前台了。互聯網結束了他的這項使命)。大家在B夫人的內布拉斯加家具城參觀,在波仙珠寶店的櫃台前流連忘返。巴菲特在辦公室和學生們見麵。他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再穿那套灰西裝配高領襯衣的正裝了,穿著休閑裝看起來非常輕鬆。學生們的問題往往不限於商業領域。人生的目標是什麽?一些人希望他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和回答商業領域的問題一樣——以精密的數學方式描述。
正如蘇珊手術後住院康複期間,他對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學生們所講的:“人生的目標就是,在你期望得到關愛的人中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自己受人愛戴。”
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麽樣子呢?他講述了“卵巢彩票”理論。我如何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呢?他說結婚(他不談金錢)。我如何判斷正誤呢?按照“內部記分卡”。我的職業應該怎麽規劃呢?找與自己性情相投的人。我隻與我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如果你每天早晨上班都覺得反胃,就沒有找對自己的職業方向。
他給大家講述精靈的故事。對待自己的身體要像對待自己此生擁有的唯一一部車子那樣:小心嗬護,每天晚上都開到車庫,修複每一點凹痕,每周都要換油。他還帶學生們在Gorat"s牛排店吃午餐或晚餐,大家都坐在磨砂漆布桌子前大口吃著鹹味排骨和雙份兒的土豆餅,仿佛精靈赦免他們暫時不拘禮節一樣。席間,大家非常活躍、搶著站在沃倫·巴菲特身邊合影留念。某一天,或許40年後,他們的孫子輩就會相信他們講述的自己和這位奧馬哈傳神諭者曾經一起聊天、一起用餐的故事。
他教給學生們的正是自己用一生的時間演繹的經驗教訓。
在他的人生中,他承認自己有過狂野的追求,但否認自己精心規劃出現在的一切成就。他覺得很難說就是自己的妙筆創作出了這幅徐徐展開的油畫巨作。在他講述的故事中,許多幸運的事情成就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樣一個生錢機器隻是在不經意間鋒芒畢露的。公司有著一流的組織架構,誌趣相投的股東們組成了芒格所稱的“值得信賴的完美網絡”,投資組合融合了各類相關行業,資本可以隨意轉移,徹底彌補了浮存金的不足——他說這一切都真實反映了他的個性。最終產品是一個人們可以分析理解的模型,然而沒有幾個人確實理解,更多的情況是根本沒有人可以仿效。人們關注的是他的富有。實際情況是,盡管巴菲特希望人們研究他的模式,但有時候還是在不經意間讓人泄氣,覺得研究也是毫無意義的;他同樣希望人們認為自己隻是每天抱著愉快的心情工作而已。
但那不是什麽故意吹噓。
事實如此。
沃倫小時候在紙上列出大量數字、在地上撿瓶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有怎樣的成就。他騎著自行車穿過春穀,日複一日地送報紙,在威徹斯特縣的大樓裏跑上跑下,努力將報紙準時送到人們手中,如果你問他想不想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會非常認真地回答:“想!”
期待致富的熱情驅使之下,他研究了大量的股票,一頭鑽進圖書室和地下室認真研究別人動都不想再動的陳舊的股票記錄。他一宿一宿地研究別人看來隻覺得眼花繚亂的成千上萬個數字。他每天早晨要認真閱讀幾份報紙,就像痛飲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那樣貪婪地品讀《華爾街日報》。他親自拜訪各大公司,花幾小時與經營格賴夫兄弟桶業公司的女士詳談桶類業務,或者和洛裏默·戴維森談論汽車保險業務。他閱讀《新雜貨商》雜誌,了解如何開一家肉店。度蜜月時,他在車子後座塞滿了《穆迪手冊》和會計分類賬。他花幾個月的時間閱讀一個世紀以來的報紙,了解商業循環模式、華爾街的曆史、資本主義的曆史和現代公司的曆史。他密切關注全球政局,分析其對商業的影響。他分析經濟策略,頑強地讓自己徹底搞明白那些經濟策略的意義所在。從小時候開始,他就不錯過自己崇拜之人的每一部傳記,從他們的人生中吸取經驗教訓。他依賴可以幫助自己的每一個人,追隨自己發現的每一位聰明人士。他幾乎不關注商業以外的任何事情——藝術、文學、科技、旅遊、建築,因此可以完全專注於自己的所愛。他明白競爭的範圍所在,努力避免錯誤。為了控製風險,他從不大額舉債。他從來沒有停止思考商業領域的事情:什麽可以促成好的商業模式,什麽可以導致不良的商業模式,如何參與競爭,什麽可以保證客戶忠於自己而不選擇其他競爭對手。他處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非同尋常,他的洞察力無人能及。他擁有這樣的人際關係網——出於對他的友誼和他本人的睿智,大家不僅願意伸手相助,而且在必要的時候自覺保持距離。無論生活艱難還是輕鬆,他從來沒有停止思考賺錢之道。他的全部精力和熱情都推動著自身智慧、性情和技能的不斷完善。
沃倫·巴菲特熱愛金錢,賺錢的遊戲就是他生命中活力的源泉。對金錢的熱愛讓他不知疲倦:購買美國國民銀行的少量股票,賣掉GEICO來買一些較便宜的股票,參加桑伯恩地圖等公司的董事會,為股東的利益做出正確的決定。對金錢的熱愛也讓他變得獨立而競爭力十足,擁有了自己的合夥企業,拒絕成為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老牌公司中一個身份卑微的合夥人。對金錢的熱愛同樣讓他果斷而強硬,適時關閉丹普斯特的物流中心,解雇李·戴蒙;決心解散西伯裏·斯坦頓的董事會;同樣也磨煉了他的耐心,盡管聽從別人有違他的本性,但在查理·芒格堅持並購一些大型企業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聽從;也磨煉了他的意誌,堅強地挺過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展的關於藍籌印花公司的調查,果敢鎮壓《布法羅新聞報》的罷工;促使他成為毫不留情的並購巨頭;令他在自己的優勢不占上風的時候一次次地降低標準;同樣讓他堅守自己的安全邊際,避免了重大損失。
沃倫·巴菲特性格內向,不喜歡拋頭露麵,生活中需要別人幫助來走出困境。他的恐懼隻是個人情感方麵的,不是經濟方麵的;涉及錢的時候他從來沒有羞怯退縮。渴望致富的熱情讓他在春穀勇敢地騎著自行車經過惡狗狂吠的人家,送出最後幾份報紙;讓他在遭遇哈佛拒絕後,勇敢地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拜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門下;讓他邁開雙腳到處說服人們訂閱報紙,盡管一次一次地被拒絕;讓他在第一次喪失勇氣後找到力量去求助於戴爾·卡內基;讓他在所羅門危機中頂住壓力做出讓步;讓他優雅地麵對了網絡泡沫時代長達幾年的苛刻批評,沒有選擇任何回擊。他一生都在權衡、限製和規避風險,但最後他勇敢無比,連自己都不曾意識到。
沃倫·巴菲特從來不說自己勇敢,隻是說自己精力充足、做事專一、善於推理。首先,他願意將自己稱作一位教師。長大後,他一直按照父親給自己灌輸的價值觀要求自己:他說父親教給他生活中事情“如何”要比“多少”重要得多。不斷地檢討自己,毫不留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讓他非常誠實,而且急切地希望對人們提出自己的諄諄告誡。“他故意不去賺更多的錢,”芒格說,“沃倫如果不選擇讓公司擁有大量股東,不去維持長期合夥關係,而是選擇代銷傭金,他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33年利滾利多賺的錢可以讓他再擁有幾十億美元,甚至幾百億美元。他完全可以不顧及人們的感受,冷靜分析投資回報,買進和賣出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各類業務。他完全可以在各種商業投機中宣傳自己或以自己的名義牟取利益。“終究,”芒格說,“他還是不希望那麽做。他有實力參與競爭,但是從來不去沒有準則地參與殘酷的競爭。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良好的名聲和展示自己的公共舞台。而且我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沃倫的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
正是他期待與大家共享知識的願望讓他不惜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完成致股東的信;正是他喜歡引起公眾注意的性格促使他在股東大會的時候展出活動房屋;正是他頑童一般的性格讓他接手了床墊生意。他的“內部記分卡”保證他不偏離安全邊際。是單純的熱愛促使他成為芒格所講的“學習機器”。是他克服困難的本領讓他做到了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推斷未來。是他急於向人們提出告誡的願望讓他向世界警示危險即將發生。
沃倫77歲生日的時候,思忖著自己走過的歲月已經長達美國建國時日的1/3。畢竟年齡不饒人,像過去那樣整天閱讀已經越來越困難,一隻眼睛視力有些下降,所以他開始保持高效閱讀。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助聽器。他的聲音比過去更加沙啞,而且身體容易疲勞,但是他的商業判斷力依然敏銳。
他希望自己在未來10年依然可以像現在這樣閱讀每天送來的報紙。未來的時日已然不多,但或許可以有幸多活幾年。盡管他常說參天大樹隻是一個比喻,但自己還是在努力向上生長。他依然期待認識新朋友、完成更多的投資、繼續多方出謀劃策。未知的世界是無限的,他的學識依然遠遠不夠。
隻有找對了雪地才可以滾雪球,我就是這樣做的。我所指的不僅僅是賺錢方麵,在認識世界、結交朋友的時候同樣如此。我們一生中要麵臨諸多選擇,要爭取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其實就是讓自己的雪球在雪地上越滾越大,最好是一邊前進一邊選擇積雪皚皚的地方,因為我們不會回到山頂重新開始滾雪球,生活正是如此。
他精心滾起來的雪球現在已經非常之大,然而他對待滾雪球的態度依舊。不管度過多少個生日,日曆每翻到那一天他都感歎不已,永遠都會如此,他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他從不回望山頂。
世界無限寬廣,他才剛剛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