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煉丹之法
自在果。
喻品:太極之在,真正自在。
方休的內相修行已經圓滿,這道果既然凝結,下一步便可以將道果沉入上氣海天門,開始煉丹,也就是金丹修行。
方休原本以為,金丹修行應當遠比築基與內相更艱難。
但等他借不動明王與五色淨琉璃的心智加持,連下幾天苦功夫,將《大羅伏龍真經》的金丹經文參悟之後,卻意外發現。
金丹經文,反而比前兩篇章都要簡單。
老山監講解過煉丹之法,配合金丹經文,方休很快便發現,這金丹修行,竟也十分輕巧。
尤其對他來說,格外輕巧。
他也終於明白,為何老山監與陳都講在給聽經弟子講解經文時,從來隻講築基、內相兩篇。
是因為從金丹開始,《大羅伏龍真經》、《煮海經》、《青德經》,乃至各門各派的修行方法,都大同小異,甚至可以直接借用。
道果入天門,煉出丹坯這一步,隻要道果凝結便可輕易完成。
倒也不能說輕易,畢竟道果已經千難萬難。
道果凝結,丹坯自然便不難。
煉出丹坯之後,要將丹坯落入丹田,再以法脈真氣在丹坯上點出丹竅。這一步倒是有些難度——與凝聚氣海一般,難在真氣積累。
這是個水磨工夫。
氣海都無多少人能凝聚,遑論要求更為嚴苛的丹竅?
但方休最不缺的便是真氣。
他隨手抄書就有法幣到賬,又有天魔無相,能將任何法幣轉化做天魔真氣,幾乎不打折扣。
換言之。
丹竅這一步對方休來說,不比氣海難過多少。
點出丹竅,自然便會催生丹相。
而最後一步,丹相合一,成就金丹,對常人來說也是個難題。
真氣質地不同,丹竅與丹相便不同。
性質完全迥異的真氣、丹相,若想將它們合為一體,當然是殊為不易。
尤其是——金丹無悔!
這說法有兩個來曆。
一是金丹之後,道果無悔。
煉丹自道果開始,金丹煉成之後,便再不可更改道果。
若真個道心有移,道果動搖……
輕則金丹崩碎,境界倒退。
重則金丹反噬,直接身死道消!
二是金丹之後,內相無悔。
內相是指法脈與上下兩處氣海。
氣海自然沒有什麽說頭,誰都是天門、丹田兩處。
法脈卻千差萬別。
而丹相合一之後,金丹之中便隻有這幾種丹相由來的法脈真氣。
故而一些道門傳人,往往會在煉出丹坯之後,多尋幾條法脈勾連,為的是來日能有更多手段。
正是這個緣由,世間才會有《火鴉觀真傳法脈注解》,以及陸逢臨行前贈予方休的幾道法脈,這些單獨的法脈修行之法。
想來也是這個緣由,才導致各門各派的煉丹之法都差異不大。
無論哪個門派的弟子,到煉成金丹時,都有亂七八糟各種法脈。大家情形都相似,煉丹之法自然便會相似。
而這就是丹相合一的難處。
出自同一門道法的不同法脈,如《大羅伏龍真經》的伏龍、潑天、換海三道法脈,雖然勾連的竅穴不同,但真氣性質尚有互通之處,勉強能夠將丹相合一。
要是亂七八糟各種法脈,亂七八糟各種丹相。
這可怎麽合一?
也不是非得亂七八糟。
隻是法脈積蓄有限,《大羅伏龍真經》三條法脈,《煮海經》五條法脈,每門道法的法脈都不同,唯一一個相同點是——足夠凝聚氣海。
丹竅的要求,卻比氣海高的多。
不多勾連幾條法脈,根本積累不夠真氣。
而這個難題……
方休直接跳過。
《天魔策》隻有一條法脈。
天魔法脈勾連人身三百六十五個竅穴,能積蓄的真氣遠比尋常法脈更多。
一條法脈。
便隻用點出一個丹竅。
也就隻有一個丹相。
不用合一都是一。
嘖。
別說對天地法理的解法不同。
即便是道解與魔解能完全共存,單憑這天魔法脈,道門也得恨死魔門——嫉恨的恨。
不過這也是工夫花在前頭。
天魔法脈必須沾染三百六十五個竅穴,方休前前後後搜羅的法脈有數十條之多,在勾連法脈上耗費的心血,遠甚於尋常道門弟子。
丹相是後話不提。
方休結成自在果後,隔天便將丹坯煉出。
以他的種種便利,點出丹竅這一步,也至少要抄個幾年書,才能有足夠積累。
這已是旁人難以企及的進境。
急不來的事,就慢慢抄吧。
時間匆匆過去月餘。
方休打開五識的消息,沒幾天便傳遍燕京。
他一個道門傳人,卻在六度八識的修行上更進一步,自然要有些指指點點的非議。
可傳授方休佛學的乃是悟真大師,正兒八經執佛門牛耳的白馬寺高僧,立時便止下不少議論。
連東興山那兩座金國廟別傳,雖與白馬寺有些不合,也不會懷疑悟真大師的眼光。
以方休這等佛緣。
隻要能將他感化,棄道門而入佛門,那便是佛門一大幸事。
在道、佛兩大門別的爭端之前,金國廟與白馬寺的間隙,都是可以放下的小事。
反倒是在某些人的推波助瀾之下。
燕京城中開始有傳言……這悟真大師,能將道門傳人都指點地打開五識,那該是何等佛學深厚的高僧?
廣林寺因此而香火不絕。
至於道門之中的非議。
方休也早已在老山監那漏過底。
有燕山大羅作保,其餘人便是有什麽說法,也隻能乖乖爛在肚子裏。
老山監得知消息後,還喜出望外,給方休送來不少丹藥。
囑咐他好生修煉,早日成就真人。
方休前前後後做的幾番準備,這便一一派上用場。
有老山監與悟真大師背書,沒有人還會去懷疑:這個方休,為何能如此之快,輕而易舉打開五識?
即便是格外關注他的有心人,也對方休隻有一個疑惑:他是會在五識反哺之下,輕易成就真人,還是索性背出道門而去,改投佛門?
由得他們猜去。
方休雖已打定主意,就走道門修行之路。
卻也巴不得旁人瞎猜。
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此事之後,他既然有投入佛門的機緣,玉蟬子自然便不會再找他的麻煩。
隻可惜。
跟玉蟬子的關係緩和,跟趙關城的關係卻更緊張。
這一天。
又有奉部的公務下來。
“文昌法會?”
方休翻看著奉部官吏送來的文書,眉頭微皺。
趙關城,打的是什麽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