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談判價值
3、合並與收購
在一級市場,風險代表著損失的可能性;但到了二級市場,風險更多的是指波動性。
尤其是對於剛進入股市的小白投資者來說,巨大的波動性往往讓他們拿不住,價格稍微劇烈震蕩兩下就可以輕鬆將他們震出局。
巴菲特認為,股價的波動性和業務的波動性有本質區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股價的波動性極大,但巴菲特他們看到很多公司業績的波動性並不大。
我們的A股有時候也是如此,大盤劇烈波動但是其實上市公司業績並沒有投資者想象中的那麽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股價大跌,我們入場就往往沒什麽風險,大家不要被大起大落的走勢圖迷了眼,還是得沉下心來研究公司的生意究竟在未來會發展得如何。
如果我們判斷公司的業務未來發展具備持久性並且淨利潤還能夠有不錯的增長,哪怕這種增長沒有原來那麽快,隻要價格足夠低估,現在市場足夠悲觀,就是我們應該堅定入場的時候,因為我們隻有在別人都不敢買的時候買入,才能賺到“預期差”。
別人都預期某公司未來不好,但是我們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家公司未來明明挺好,這就是預期差。
所以很顯然,想要在資本市場上賺錢,而且是持續性賺錢,不靠運氣,我們必須比市場上的大部分人都聰明才行。
投資市場永遠是人與人組成的市場,所以大家學投資學到後麵就會發現,我們除了要鞏固經濟學基礎知識,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資思維體係,我們還要學好心理學,如果對心理學沒興趣學學哲學也很有幫助。
之前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大學裏能在股市中賺錢的都不是商學院的老師,而是心理學教授或者哲學係的教授,這兩個學科其實很有利於我們分析對手的想法,幫助我們從別人的口袋裏拿錢。
但其實在上雪看來,賺錢就是一項技能,在實體經濟中我們可能隻需要會其中某一項學科就能賺到工資,但在資本市場往往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如果真的那麽簡單,應該大多數人一入市就能賺到錢才對,而不是已經輪回了幾百年的七虧二平一賺。
芒格有句話說的很好,“這個世界就是多種學科的綜合體,僅僅用經濟學術語解釋這些事情而絲毫不考慮心理學因素,明智嗎?你必須借助所有學科的工具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想要在股市中持續賺錢,我們商學院的那些基礎知識一樣不能少學,但我們在研究公司估值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軍事學、心理學、哲學以及曆史學……
阿拉伯數字確實與股市緊密相關,但學好數學不見得就比我們從小到大去玩橋牌重要多少。
在股市裏,我們賺的錢分成三層。
第一層:公司每年派發的股息紅利(如果公司願意派息的話);
第二層:公司本身盈利增長的錢;
第三層:市場情緒的錢。
如果我們得研究除了商學院以外的其他學科,我們賺的其實已經是第三層:市場情緒的錢了。
賺市場情緒的錢,就得從其他投資者口袋裏拿錢,這與公司本身的業績增長已經沒啥關係了。
上雪的觀點是,第一層股息和第二層公司成長的錢我們必須賺,第三層的錢我們盡可能賺。
有的時候我們雖然已經知道某隻股票漲到了高估區間,我們正在鍾擺右側賭博,但如果市場情緒依舊高漲,流動性非常充裕且沒有其他更低估的投資標的,我們大可以與市場情緒共舞一段時間,在認知範圍內多賺一點,但要注意,不要去貪戀最後的那一點漲幅。
上雪說過,想要得到所有的人,大概率會失去所有。
當然,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也有人提出了跟上雪相反的觀點,這個人叫戈登,他說:“要從根本上關注經濟狀況對運營公司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當心理學因素出現時,就應該盡量去規避它、驅散它,或者希望自己能夠耐心地等它的影響慢慢消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市場價格那些漲漲跌跌我們大可以不必理會,因為隻要公司業績沒問題,大起大落的股價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我們應該別去看盤,堅定持有,耐心等這種心理因素慢慢消失。
戈登說的確實也沒錯,也是《雪視角》一開始就給大家介紹的“養老型白馬股”的投資策略,隻不過大家對於知識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學活用。
如果市場很瘋狂,大起大落,以至於上漲的時候嚴重高估,注意,這裏說的不是有點高估,而是嚴重高估,高估到透支了一家公司未來5至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業績,這個時候我們如果依舊死死拿著,裝價值投資者,等市場的瘋狂消失後股價回落,就有點傻蛋了。
相信上雪,人生沒多少個5到10年,人家都嚴重透支業績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果斷拋售,買入其他低估的公司,5至10年可以幹很多事情,沒必要拿著一個嚴重高估的股票在那裏讓股價隨機遊走不受控製。
價值投資者就是低估買入高估賣出,想要賺多點錢就是嚴重低估時買入,嚴重高估時賣出,就這麽簡單,不管股價從嚴重低估到嚴重高估用的時間是三十年,三年還是三個月,我們執行的是策略,重點根本不在時間。
關於公司合並收購的問題,巴菲特舉了一個例子。
A公司股價100美元,B公司股價80美元,如果A收購B,雙方進行1:1換股,B公司自然十分樂意,A公司認為合並後兩家公司也會有協同效應,股價應該能漲到102美元,所以也沒什麽異議。
但是相反,如果B公司要求收購A公司,1:1換股,合並後股價可能也能到102美元,但這時A公司的董事會可能會猶豫,畢竟他們付出的是100美元,換到的卻是隻值80美元的股票。
A公司如果被收購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A公司很可能會在收益分配上要求一定的補償,否則這項並購大概率很難達成。
巴菲特的這個例子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公司的談判價值和內心價值是有區別的。
巴菲特說,“談判價值是說在所有經濟學假設和條件都正常的情況下,今天將會發生的交易——有人願買,有人願賣,等等。內在價值可能跟談判價值相差巨大。談判價值代表的是希望和恐懼,內在價值——說實話,沒人確切知道它到底是什麽。
不過,內在價值是,如果公司本身是一種債券,而且你可以看到從現在到最後審判日之間打印出來的所有息票,而你以政府債券利率把它們貼現回來,因為你知道有一種確定性,就像你確切地知道政府債券貼現後的數字是多少一樣。”
上雪跟大家解釋一下,債券的收益之所以波動小,就是因為大家對它的內在價值分歧不大,所以波動也就不大,與之相對應可能的潛在收益自然也就不會很高,但股價說白了就是一種談判價格,對於同一家公司,買賣雙方無時無刻不存在博弈,大家的心理標價也相差很大,而且這種差距往往跟公司實際的價值差很多,所以股市的波動自然也就大。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我們隻需要關心報價究竟有沒有高估,高估了才會賣,沒高估就繼續買。
但是對於“價格投資者”,也就是投機者而言,他們就看價格差就行了,每天去盯盤的就是這些人。
投機者中除了“職業性選手”,大部分人都隻是來湊熱鬧而已,賺一把就跑路。
我們跟這些人說價值那就是雞同鴨講,他們一年甚至一個月都不願意等,我們把投資當另一條營生之道苦口婆心,人家就是來玩玩而已,圖的就是一個心跳刺激,各種買入和賣出的騷操作隻不過是為了滿足人家操盤的快感,畢竟不操作他們就不爽,人家來玩一把就是來爽的!你讓人家少操作人家還怎麽爽?
大家記住:價值,需要時間才能被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