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如何選人ii.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成功基於三個支柱:
“首先,公司的各個子公司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向上供給奧馬哈總部。這些現金來源於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險業務運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資擁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運營盈利。
其次,巴菲特作為資本的配置者,將這些現金進行再投資,投資於那些能產生更多現金的機會。於是更多的現金反過來給了他更多的再投資的可能,如此循環往複。
最後一個支柱是去中心化。每一個子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華的管理團隊負責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這背後的益處在於,可以讓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專注於資本配置的工作,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處。
巴菲特的管理宣言可以總結為:“聘請最好的管理團隊,別再為管理操心。”
今天,伯克希爾旗下擁有80多個子公司,超過27萬名員工,但公司總部僅有23名員工。”
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麵不夠專業,那麽就要借助專家的力量,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做事,而是挑選出優秀的專家。
這個理論似乎對普通非創業者而言受益不大,因為不是誰手上都有一家或者多家公司需要管理,但是如果我們購買股票或者基金,我們就要對公司管理層或者基金經理進行評估。
按照巴菲特的方法,評估管理層需要做到三點:管理層是否理性、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我們在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那本書的時候,書裏對這三點沒有展開,所以很多人感覺還是很抽象,幸運的是,這本《巴菲特的投資之道》給了我們答案。
“1、管理層是否理性
你無需盯著股市或宏觀經濟大勢,取而代之的是關注你的現金。公司管理層如何將盈利再投資,將決定你是否能取得足夠的回報。密切關注管理層的行為,如果企業產生的現金多於其維持運轉所需,這就是你想要的企業。一個理性的管理層隻會將錢投資於那些產出更高回報的項目上,如果找不到回報大於成本的項目,理性的管理層會將資金還給股東,通過提高分紅或回購股份的形式。非理性的管理層則四處尋找花錢之道,而不考慮將多餘的資金還給投資人,他們最終會陷入低效投資的陷阱來。
2、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盡管你可能沒有機會與公司CEO麵對麵談話,但你可以通過他們與股東的交流得到相關信息。公司管理層是否以一種你能明白的方式,報告每一個部門的運營情況?他們是否開誠布公地麵對失敗,就像宣揚成功一樣?最為重要的是,管理層是否公開承諾,公司的重要目標是將股東利益最大化?
3、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會使管理層陷入非理性行動,並置股東利益於不顧,這種力量就是慣性驅使。像旅鼠一樣隨大流,他們的行為邏輯就是覺得大家都這麽幹,一定是對的。對於管理層競爭力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他們能否獨立思考,避免從眾效應。”
這三段話上雪給大家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1、管理層最好給我們帶回來現金,帶回來的現金下一年得投在高回報的項目上,否則就吐出來給我們股東大家分了,又找不到高投資回報的項目又吝嗇的總是把錢攥在手裏的管理層,踢了吧。
2、公司怎麽運營的管理層必須在報告裏說清楚,做錯了就做錯了,做錯了就要承認,之前吹過的牛逼最好兌現。
3、管理層應該好好專注主業。比如一家做玻璃的企業,別看到人家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直播帶貨自己就也去插一腳,要獨立思考,追熱點是絕症。
這三點要求上雪認為是最基本的,如果某家公司的管理層做不到,那這家公司股票我們真的不要碰了,掌舵的人都不靠譜,我們還指望船能遠航?
這個道理套在“如何挑選基金經理”身上也是適用的。
主動型基金經理就是一支基金的管理人,比如我們可以定期看到基金業績報告和基金經理給全體基民的信,大家最好把信裏的策略和投資理念存下來,然後密切跟蹤基金經理接下來的幾年有沒有真的按他說的策略走,還是說動不動就心癢去追了熱點;再比如當市場上的價格都貴得要死了,這些基金經理肯不肯贖回股票給基民分紅。
市場上的良心基金老將也不少,如果我們找到了靠譜的人,最好就完全相信他,不要去用一兩年的業績衡量這個人的投資能力,至少給他三五年。
在這裏上雪需要糾正一些投資者的認知,我們隻有自己幹幹得沒有別人好,我們才需要雇人幫我們幹。
比如我們沒有大量的時間每天研究股票,我們身旁也沒有一支專業的投研團隊,我們也沒有任何渠道去上市公司調研,就算我們有時間有渠道有資源,但是我們的心態非常不好,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去炒股,這個時候我們才會選擇一個靠譜的基金經理,讓他幫我們挑選股票。
買什麽,何時買,何時賣,買多少,賣多少,怎麽買,怎麽賣……這些都是基金經理的工作,既然我們選擇了他,就要相信他,不然當初就不要選他,我們如果把買基金當成結婚,我們的選擇會謹慎很多。
總有些人,自己水平就是半桶水,買了主動型基金又不相信人家基金經理,很多時候人家用了半年時間在低吸籌碼,慢慢建倉,埋伏往後兩三年的行情,結果我們怪人家這半年不僅沒賺錢還虧錢,這怪誰?
如果有人總是覺得自己買的基金經理調倉換股的方法是腦子被驢踢了,那說明這個人的腦子至少也被騾子踢了,你們可以質問他:
基金經理水平那麽菜你當初咋選的?
如果人家牛你怎麽又不相信了?
你當初選人家是不是看上了人家過去三五年的業績?
那怎麽自己買了就不肯再給人家三五年的時間?
你這麽牛你完全可以自己構建股票組合,根本沒必要買主動型基金,買了,就要承認自己技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