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回 漸趨明朗
但鄭伯梁卻忽然抬頭看了楊湛一眼,這才問道:「這事可與你有什麼關係?」
「我是方家慘案唯一存留的一脈,那含冤而死的方侍郎,便是我外祖父,你說我與此事有沒有關係?」楊湛憤然說道。
鄭伯梁又是一陣驚訝,便說道:「當年方家上上下下數十人全部死去,你卻如何得意存活?」
「這就是天意,老天要留我來為外祖父伸冤。」楊湛卻忽然對著鄭伯梁吼道。
鄭伯梁依舊覺得事情太過蹊蹺,卻怎麼也想不明白。楊湛於是將當年舊事重提,並將自己身世一一說來,卻是聽得鄭伯梁豁然開朗起來。
「方家總算留有後人,方家總算留有後人。」鄭伯梁卻反覆念道,言語之中卻似乎頗有些激動感觸。
楊湛和花玲瓏都不明白他為何會這般反應,但鄭伯梁卻越加激動的說道:「如你確是方侍郎後人,那此事便與你有關,我便將事情曲折原委詳細說來給你聽。」
楊湛卻如審視犯人一般的盯住鄭伯梁,但有任何隱瞞閃爍,都逃不出他雙眼的拷問。只是鄭伯梁在得知楊湛身份后卻放鬆許多,也不再將他這嚴峻神情當作一種惡意,事情講來便也更流暢清楚了。
原來當年方侍郎等人力推二度北伐,但彼時金兵強盛,趙宋卻缺兵少將,朝廷自然不願冒這個風險。遙想當年中興四將北伐尚且得不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如今國力漸弱,趙高更不敢輕言戰事,卻哪裡聽得進他們意見?
而此時主戰與議和兩派各據一詞互不相讓,其情形等同水火,眼看朝廷就要到徹底分裂的地步了。趙高不能坐視不理,必須要做出最後的表態。但此刻武將中卻有人呼籲要給岳家軍平反,以振軍威,使得趙高火氣大發,遂下定決心剪除主戰派勢力。兵部尚書孟得令首當其衝,全家六十餘人悉數慘死;兵部侍郎方萬里、三關守衛將軍緊隨其後,其餘武將亦多受牽涉。
這些事情楊湛雖早已聽過,但如今再聽一次,卻仍舊胸中憤慨。
「在這些人中,方侍郎自然是最為冤屈的,因為他為官端正,並無任何把柄或劣跡可尋,卻不似兵部尚書有千金家財,也不像三關守將有不檢話語。所以方侍郎一案也最為複雜。」鄭伯梁說道。
「外祖為官公正廉潔,自然不會有什麼污點讓你們借題發揮,所以你們無處下手便設計誣陷他與金人有往來。」楊湛拍案怒道。
鄭伯梁拂袖而立,便對著楊湛憤怒說道:「方侍郎勾結金人之事鄭某自始至終都不相信,接手案件后也未曾做過這等無恥事情。」
「你也休要抵賴,當年之事已經有人指正與你。不光是你,還有王鍾呂、裘光寒、葉鼎臣,你們為了儘早結案,用盡卑鄙手段,實在天理難容。」楊湛勃然大怒的罵道。
鄭伯梁卻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然後才說道:「你所說的那個指正我們的人是誰?」
「黃山自在客陶雍,不過你知道了也沒用,他前段時間已經死掉了。」楊湛氣不打一處來的說道。
鄭伯梁卻忽然仰天笑道:「陶雍,可鄭某卻從未聽說過這樣一號人物,他又如何能知道鄭某呢?」
楊湛於是將朝廷收買遊俠刺殺方萬里之事一一說來,鄭伯梁卻聽得大為震驚。
「想不到他們為了除去異己,竟然下得如此毒手。」鄭伯梁憤怒道。
楊湛看了看鄭伯梁,也急欲知道他所說的「他們」是誰。但鄭伯梁卻並未直接說出,反而是將自己當年參與此事的情況細細說來。原來當年朝野盛傳方萬里通敵後,朝廷便指定他們四人查審此事,只是鄭伯梁與其他三人窮盡各種方法都無法證實方侍郎有什麼勾結金人的情節,便主動向趙高彙報。但奇怪的是,趙高卻以事關重大為由要他們繼續審理下去;而當朝權相也單獨召見四人,除了說明此事要緊之外,還暗透趙高心思,要求四人無論如何也要查實方萬里通敵罪行。
四人這才明白方侍郎所面對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命運。但方萬里素來忠心耿直之人,若要就此誣陷與他,鄭伯梁等人也實在做不到。於是在此次面談后不到兩天,便傳出有金人與方萬里會面消息,而後來就發生了方家被血洗的慘劇。
楊湛聽得悲憤不已,但鄭伯梁卻平靜說道:「鄭某見到那些死去金人之時便知道方侍郎絕無通敵之罪,因為這些金人正是南訪使節,如無金主命令他們是無法隨意走動的,更何況是全部出動?」
「既然你早知此事有異,為何不為忠良鳴冤?」楊湛咆哮道。
鄭伯梁慚愧不已,稍許才無奈說道:「我當時參與審理此案,自然要將事情原委曲折如實稟報,但發上去的奏摺卻石沉大海,聖上也以事務繁多為由推脫朝見。時任御察史的葉大人強行面聖,次日便被貶謫嶺南,終生不得回歸中原。」
楊湛見鄭伯梁講的坦坦蕩蕩,卻無理由不相信他所說。而鄭伯梁則繼續說道:「次日太師、丞相等大員數次召見我們,除了陳明儘快結案外,還將一份關於方侍郎通敵罪行的資料發給我們,最後還頒發一道聖上御筆詔書,如此一來,方侍郎之事便蓋棺定論。」
楊湛氣的忍不住大刀一揮,直將涼亭一邊立柱砍斷。
鄭伯梁驚訝的望著被卻段的柱子,然後才說道:「其實在這一整件事情中,我們四人都不過是一副擺設,但有異議皆無法陳述,所有事情都只能按著背後早已設好的基調行事。鄭某雖無心陷害忠良,但也確實是做了幫凶。捫心自問,實在對不起方侍郎。今日你既然找來了,便一刀與我做個了結。」
楊湛卻並未下手,除了覺得他罪不至死外,楊湛還有許多事情要問。
「照你這麼說,朝野散布我外祖父通敵之事並非你們所為?」楊湛問道。
「此事在我接手本案之前就已經被傳的沸沸揚揚,怎麼可能是我所為?何況鄭某與方侍郎素無冤讎,卻為何要去做這些要置人於死地的事?」鄭伯梁不屑的說道。
楊湛回想陶雍所說,他可是信誓旦旦指出鄭伯梁等人事先營造了這樣氛圍的,這一點上卻該相信誰呢?
鄭伯梁見楊湛若有所思之狀,便接著說道:「其實是誰散布了方侍郎通敵的消息並不難查,這個年代有太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事情了。但最讓我想不通的還是那些金使是怎麼集體出動前去侍郎府的。」
的確,這真是此案最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方,也恰恰是最為關鍵所在。而在楊湛看來,誰最願意外祖死去那麼誰就是在背後安排金使的人。
「你所說的丞相、太師個個巴不得除掉我外祖父,必定是他們安排金使去到侍郎府,好做出通敵鐵證來。」楊湛鄙夷的說道。
「絕不可能。」鄭伯梁卻一口否決道:「因為從案件來看,這些金使一旦去了侍郎府就必定非死不可。可他們是代表金主的,被殺后必定招來金國南侵,朝廷怎不會考慮到這樣的危險後果?」
「奸佞之人豈顧家國安危?說不定他們正是想藉此把事情鬧大,好趁火打劫。」楊湛輕蔑說道。
「或許存在這種別有用心之人,但這個人必定不是朝廷官員。因為彼時金人在戰事上屢屢勝出我大宋,個個都趾高氣昂之態,只怕聖上召見都未必會來,僅憑一干大員如何請的動?」鄭伯梁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