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晉使弔唁數典忘祖 花貓鬧朝柱下受寵
老聃為守藏使官盡職盡責,得到公卿幕僚讚許,一直到二十六歲。(公元前545年)周景王繼位后,又經大臣劉文公所屬大夫萇叔舉薦其兼任柱下史,也稱御史。
其實,這位大夫萇叔大夫,在上回書中提到過,他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老聃入太學與常樅同時教授老聃的萇弘,又稱萇叔。所謂萇弘化碧典故,便出自此人身上。此事後有交代,暫且不提。
且說老聃兼任柱下史后,便系守藏史與柱下史為一身。
所謂柱下史,其職責是平時遇到朝王見駕或天闕議事時,他都要站於柱下列席旁聽作記。周王朝天子尊貴,議事時只有天子坐著,其他人等一概站立。柱下史官站於朝堂龍柱下,可依柱托木板記事,減輕疲勞。議事結束后,要把記錄重新整理一遍,然後排號歸類,標上名稱密碼,放入書櫃,入檔存入守藏室內。
老聃不僅做守藏史官兢兢業業,當柱下史官也嚴細認真。每當君臣議事時,他總是先把議事內容和決議條款寫在板面之上,下殿後再謄寫在白絹之上,以作保存文檔,然後將板面上所寫字跡擦去,以便再用。如此循環往複。
景王繼位三年多來,老聃一直如此。
此時期,由於周王朝已極盡衰敗,財政困難,甚至連所用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
這年初冬月,周景王之妻穆后病逝,便大辦喪事,各諸侯國都要按照禮儀,派專使前來弔唁,並貢獻珍貴禮品。晉國派大臣荀躒、籍談作為正副使臣也來到東周都城參加弔唁。但他們沒有帶什麼珍貴的禮品。周景王心中很不悅,決計對晉使施加一些壓力。待王室喪事禮儀結束,他特別設宴招待兩位晉使,並有意讓老聃前來,立於屏風后,記錄他與晉使言談。
宴席上,景王故意讓侍者用魯君新近獻的青銅壺給晉使斟酒。賓主漸漸地酒喝多,景王乘著酒興向晉使荀躒誇起魯國的青銅壺,說道:「你看魯國送來的這件銅器珍貴嗎?」荀躒含含糊糊地答道:「確實珍貴。」景王話鋒一轉,單刀直入地問道:「承蒙各諸侯國眼中還有我這個周天子,進獻了這麼多珍貴禮品,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晉國的,不知道是何原因呵?」荀躒沒料到有這樣一問,答不上來,就示意副使籍談回答。籍談出身於一個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貴族家庭,「籍」這個姓氏,就是由他們世襲的職務得名的。可是到籍談這一代,他已不再管理文物典籍,連晉國的歷史也了解得甚少,見荀躒示意他回答景王問話,也沒有思想準備,隨口就說:「陛下,各諸侯國曆來都獲得天子恩賞實在很多,獻上一點完全應該,只是敝國……」景王打斷他的話,問:「晉國怎樣?」
籍談緩口氣,繼續說道:「敝國僻處深山,與戎狄為鄰,從來沒有領受過天王的恩賜。我們的財力物力,對付戎狄的入侵都很緊張,拿什麼獻給陛天子呢?」
景王一聽這話,責備道:「你太健忘了!晉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們成王的弟弟嗎?王室恩澤廣,怎能說沒有施到你們晉國的身上?」
籍談想再說什麼,可是景王接連舉出許多無可辯駁賞給他:「晉國難道沒有得到王室賞賜嗎?密須的名鼓和它的大輅車,是文王所用來檢閱軍隊的;闕鞏的鎧甲,是武王用來攻克商朝的晉國接受了,把它們放置在晉國的土地上。這以後襄王所賜的大輅、戎輅之車,斧鉞、黑黍釀造的香酒、紅色的弓、勇士,晉國接受了,這不是得到賞賜還是什麼?難道這不是天子所賜予的福分?這是子子孫孫不要忘記,你是司典的后氏,為什麼忘了呢?」景王進一步譏諷道:「你的祖先孫伯黶是晉國專管典籍的正卿,你怎麼把老祖宗的職務都忘掉了呢?怎麼對晉國的歷史這樣無知啊!」
籍談和荀躒實在沒臉再待下去,不等席終,就告辭而去。
景王望著這兩個人的背影,得意地笑起來,對左右說:「籍談大約要絕後吧,竟然數典忘祖了!」
立於屏風后的老聃,如實地記錄了這一經過。
——這便是後人所用成語典故「數典忘祖」之來歷。
從此典另一面也透視出,由於周王朝極盡衰敗,周天子的威望已經一落千丈,各諸侯國想稱霸的慾望不斷膨脹,越來越擺脫周天子的控制,也越來越不把天子放在眼裡。
早在周王朝昌盛時期,各諸侯國無論大小,每月三、六、九日,都要向周天子按時朝拜,按時進貢。後來隨著周王朝衰敗,這沿襲了幾百年的規矩,漸漸被隨意破除掉。一些想獨自稱霸的大諸侯國,竟然連續數月不來周都朝拜天子,甚至數年不向周王室納貢。而且他們還明目張胆地逼迫小國向他們納貢,弄得這些小國因不敢得罪大國,只得強壯笑臉納貢。有時幾個大諸侯國在同一時期向一個小國索貢,這些小國便左右為難,不知道「事齊乎?事楚乎?」這種狀況周天子雖然早有耳聞,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景王自嘲諷晉國參加穆后弔唁使臣荀躒、籍談后,著實得意一陣子,他為維護天子表面權威,決計睜大雙眼,整治朝綱,從來年開始,恢復各國諸侯三、六、九日來周之正殿朝王見駕規矩。並下詔派信使快速送達各諸侯國:於臘月二十三日周天子召開議事朝會,要求各國國君參加。
景王原本想在朝會之上,對進貢之事議論一次,形成共識,以期達到「小國不向大諸侯國進貢,各國都向周王室進貢,並恢復各國都要按時到周都朝拜天子」之目的。然而,卻事與願違。
臘月二十三這日,上朝人數雖然比往日較多些,但秦國、楚國、陳國、晉國、吳國、越國、宋國、齊國、晉國等十餘個諸侯大國國君,來親自赴會的,可謂寥寥無幾。除晉頃公和宋元公之外,其餘不少大國國君均沒來。吳國和楚國也只是派來代表國君的使臣。一些小國本來很願意前來,卻因本身是一些大國屬庸,大國沒有點頭,不敢擅自前來。即便是硬著頭皮自己而來者,更是鳳毛麟角。
柱下史官老聃,先前聽說這次朝會各國國君皆來,特意精心準備一番。朝服剛剛洗過,朝靴剛剛刷洗過,髮髻插上新簪子,就連記事板托也為新換的。他寄希望這次朝會開得成功,自身也拿出讓景王天子無可挑剔的滿意記錄。然而,當簽到史官報告所來朝見人員后,老聃失望了,身不由己地將後背於龍柱上。片刻,老聃對於這種魚龍混雜的合朝又有了新奇之感,這種新奇也讓他即刻想起了自己的職責。便急忙以稍息姿式將兩腿略略岔開,站直身子,平托穩記事板,靜觀其變。
景王天子見所來參加朝會的人員,多半為各諸侯國的蝦兵蟹將,更是大失所望。那表情頓時變得冷若冰霜,對來朝者不屑一顧。但隨即又轉換了表情,強壯的興緻即刻掛上眼角眉梢,甚至顯出一臉討好及巴結之神色。因為他心中清楚,即便是這些蝦兵蟹將,今日要達到既定之目的,也必須求助他們。想罷,景王天子故作姿態,特意向到場公卿、封國諸侯和使者一連掃視即便,說道:「今日,朕將諸位愛卿請來正殿,是朕想念起你們,想藉此與中尉共敘心情,親熱一陣。這大概就是君臣之情,大概也是因我年老才出現這種心情吧。」景王所言些雖說是客套,但其中也確實摻雜著些真情實意。
或許是這些「愛卿」們另有所思,或對天子的客套、真情並不理解,或是過於理解,竟受不感動,甚至麻木,冷慢。竟然有人嘴角下彎,現出反感神色。只有幾個小國國君倒是表現出幾分熱心,臉上掛起微笑。
這些「愛卿」們的表情,景王天子看在眼裡,嘆息在心中,但他佯裝視而不見,繼續說道:「諸位愛卿,今日朕心中高興,希望諸位開懷暢談,各抒己見,直抒胸臆。諸位若一時不知從何處說起,朕先出個題目:對當下朝拜與納貢看法如何?」
無人搭話,殿堂內一片寂靜。
景王天子再問:「有那位愛卿率先言之?」
仍然無人搭話,仍然一片寂靜。
老聃對這種寂靜之性質看得透徹而清楚,那就是「冷場」。他很想幫景王添置擺脫這尷尬局面,然而他無能為力……
也就在此時,突然傳出一聲貓叫,一隻不知何時潛入朝堂大花狸貓,從景王天子的龍椅下大搖大擺地走出,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打個哈欠,緩步走到老聃腳邊趴伏下,半眯著雙眼,左右緩動腦袋,好奇地審視著龍台下的「諸位愛卿」。
這大花狸貓足有尺半來長,酷似出生滿月的小花豹,其身上的金錢花紋,清晰可見。
眾愛卿先發出驚嘆,繼而嬉笑一片,再接續下來,又歸於一片寂靜。
景王天子看了那花貓一眼,言歸正傳地再問道:「有那位愛卿率先言之?」
仍然無人搭話,仍然一片寂靜。
老聃見此情景,感到站立平托穩記事板有些勞累,就輕輕向前挪動一下身子,想活動一下腿腳,卻不料踩到花狸貓的尾巴。只聽得一聲撕心裂肺的「喵」聲,那花狸貓已瞪起一雙圓睛,竄入台下,在眾愛卿的胯下一同亂鑽。朝堂內頓時一片大亂,驚呼聲,尖叫聲,此起彼伏。足足鬧騰了半個時辰,那花狸貓又跳上龍台,竄上景王天子龍椅扶手。侍衛見狀,急忙上前驅趕。那花狸躬身貓一躍,又竄出丈余遠,在龍台四處蹦跳。
老聃見此情景,突然想起自身下左腕所戴乾坤鐲,忙順手擼下,默念咒語,投向花狸貓。只見花狸貓,一個趔趄栽倒,隨即猛然站起,四肢點地,騰空躍起,竄上金殿大梁,銷聲匿跡。
老聃再默念咒語,收回級乾坤鐲,若無其事地回到龍柱下,站直身子,托平托穩記事板。
適才老聃一系列動作,景王天子看的真切。他心想,這老聃仙風道骨,深藏不露,絕非凡夫俗子等閑之輩,當柱下史官,大材小用,著實委屈了他。日後應擇機委以重任,若做一國師,必能勝任。
景王想罷,便起身來到老聃身旁,關切地問道:「適才虧你趕走那花狸貓精,不然不知會鬧騰到何時。」
老聃有些受寵若驚,忙俯身下拜道:「這是微臣應盡職責,不足天子掛齒。」
景王將其攙扶起,欲開龍柱時,老聃突然身子晃了一晃,險些跌倒。景王急忙將其扶住,問道:「看你似乎有些倦意,是否因長久站立記事而勞累過度?」
老聃道「不累。」
此景此情,後人在《老子傳》一書中有詳細描述:
景王天子不無動情地對老聃說:「你站立於殿前記事,又苦又累;苦不說苦,累不說累,如此盡責盡職,德行可佳,朕心裡不能不為之欽佩,朕要當著眾卿之面,特意宣明,從今日起,朕要為你一人改動一下記事的規矩,從今往後,你記事,可以背靠龍柱,由立而作記,變坐而作記,」說到這,回頭讓殿侍官搬來一張烏木書幾和一把黑色的小椅放到龍柱跟前,讓老聃靠龍柱坐而作記。老聃先生異常感激,以自己一顆特有的赤誠之心深深地感謝好心的天子對自己的器重和同情。——這景王雖屬見機行事,但此種同情畢竟是出自他的良心。——他兩眼飽含感激的淚水,趕快跪地,磕頭謝恩:「謝萬歲!」當景王起身上前把老聃從地上挽起來的時候,金殿上響起一片稱讚天子的聲音。
景王天子得見群卿激奮,便不失時機地高聲言道:「議事繼續,「有那位愛卿率先言之?」
話音剛落,晉國國君晉頃公果然率先發言,表示應該按時到天子這裡朝拜納貢。緊接著,宋國國君宋元公也符合說,應該「尊王攘夷」,反對小國到大國那朝拜納貢。幾個小國首領如滕國國君等也表示不應到大國去朝拜貢納,應該到周都來朝拜,納貢。他們言語,雖然當即也引起吳、楚等大國使臣反感,沒能取得一致意見,但議事朝會畢竟開得轟轟烈烈,令人歡欣。
就在大家爭論的不可開交之時,景王天子見好就收,急忙宣布金殿議事終止。「不歡而散」的朝會,卻因花貓鬧朝,竟在歡欣的氣氛之中「圓滿」結束。
後人有詩評貓曰:
穿牆越脊武術高,尤善輕功爬樹梢。
道深可把青天辨,神勇敢將朝堂鬧。
縱跳躥撲技藝佳,至今猶悔把虎教。
未當生肖錯怪鼠,此後閉目念兵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