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回檔一九七八> 第476章 巧合

第476章 巧合

  李默心中好笑,說:「我說大班長,我說真話,你怎麼不相信呢?不但不相信,還咒我死,豈有此理。」


  「早死早投胎。」張曉雨一邊說著,一邊拍著李默的頭。


  李默沒辦法,誰讓他在班上歲數最小呢。


  若是按尊稱的話,都是他的「哥哥」「姐姐」,「姐姐」外兼著大班長,在他頭上拍幾下,還有輒嗎?


  李默任由她拍去,看著龐春來開玩笑地問:「你們這次活動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讓我們大班長不開心?」


  「沒有啊,」龐春來做了一個搞怪的表情。


  應當還好吧,除了少數奔放的學生外,餘下的學生還是很老實的,頂多與女生說說話,至於有沒有留下什麼聯繫方式,那只有他們本人清楚了。


  對此張曉雨不會憤怒的。


  她自己也暗中談了一個男朋友,有什麼資格說別人。


  奔放者只是少數,留下了一些聯繫方式的同樣也是少數。


  大夥主要還是在玩。


  人多力量大,不乏有聰明人,反正李默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與帳篷,於是有的學生購買了充足的供給,來到澱山湖畔,又有聰明的學生用錢包了兩艘漁船。


  這時,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百姓的腦袋也漸漸「開竅」,包括在澱山湖上,除了一些漁民外,還有極少數養殖戶用網箱養魚,各個學生分別上船看著他們打漁,又看著這些漁民養魚。


  然後就著各種魚菜,他們帶來了不少炊具,學生多,會做菜的學生也有不少,於是有燒烤的,水煮的,紅燒的,就著他們帶來的乾糧,一邊野炊一邊歡歌載舞。


  澱山湖對面就是蘇省,有一些小土山,張曉雨他們不會對湖對面的蘇省,還是在東邊,也就是魔都的地界,朱家角北面的一個小湖盪子邊上露營的,這邊都是平原,也有不少農村,包括一些就生活在船上或水邊的漁戶。


  這些學生玩瘋了,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當然,這些老百姓與漁戶看著這些學生的年齡與校服,心裡也懂的。平時在學校里管得嚴,難得的節假日組織起來跑出來玩,必然會玩瘋掉了,換自家的孩子一個樣。


  總之,渡過了快樂的三天辰光。


  然而與張曉雨所說的野外生存,再無半點關係。


  別看張曉雨在拍李默腦袋,實際上她是心虛,色厲內荏……李默為了這次出行,拿出了十幾萬塊錢,對於李默來說無所謂了,不過對於張曉雨來說,這可是一筆大錢。


  錢花掉就花掉了,總有一個花掉的意義。


  若是這三天學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本領還好說一點,但只是玩三天,用掉李默這麼多錢,張曉雨心中有些過意不去……李默也沒有多想她的心思,若是知道的話,肯定會說,妹子,你多想了。像這樣,不要說三天,三年也學不到什麼野外生存本領,只能說很有可能三年不到,造出N個小人。


  這是張曉雨的想法,但對於這些學生來說,這三天確實是難得的一次體驗。


  龐春來興緻勃勃說著這三天發生的許多有趣的事情,最後說:「李默,你應當來的。」


  李默笑笑。


  對於這些同學無憂無慮,李默也有些艷羨,但讓他與這些學生一樣,去澱山湖畔瘋上三天,那是不可能的,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另一個同學說:「是啊,實際上今年寒假以後,我們就很難聚在一起了。」


  明年還有半學期,不過是實習,實習過後,除了極少數學生考研外,餘下的學生就要走上各個工作崗位。


  又有一個同學擔憂地說:「還不知道明年畢業怎麼辦呢。」


  以前李默招聘大學生,還央請魔都市政府放寬政策,就這樣,想招一些好的大學生仍然困難無比。


  不過從去年起,國家對大學生漸漸實行雙方向就制度,也就是極少數學生繼續分配,但多數學生是以學校為中介的前提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與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選擇制度。


  過渡到94大學生就讀和擇業已基本與市場經濟體制接

  軌,讀大學需要自己掏錢,國家不再包分配,大學畢業

  自謀職業。


  一些三流大學的學生中標了,包括前世的李默。


  華理大的學生眼下是絕對不用擔心工作的。


  不過工作也有好壞之分。


  什麼樣的工作才是這幾年大學生最想要的,公務員……也未必,現在國家依然很窮,各個部門油水不多,才畢業又是基層的公務員,更難撈到什麼油水。


  所以才有了後來各個公務員紛紛「下海」的故事。


  不過相對來說,公務員依然還是很吃香的,在九十年代初兩年,在學生擇業的前三名中第一名就是科研、文化與衛生部門,還是公務員,不過這幾個部門競爭力不強,所以得到各個學子的喜愛,次之便是三資,然後是黨政機關。到了93、94,外資與合資越來越多,前三名又發生了變化,第一是三資,第二是直接出國,第三是大專院校與科研機關。


  按照另一種排行,九十年代初,考慮的第一位是能否發揮自己的專長,第二位才是經濟收入,第三位是社會地位。兩三年後又發生了變化,第一位是經濟收入,第二位才是能否發揮專長,第三位是社會地位。


  以地區劃分,第一位是盡量地出國,第二位出不了國,則盡量地去沿海地區,特別是特區、穗城或魔都工作,第三位才是各個公務員。


  至於內陸的各個國企,能不進最好不要進去上班。


  這種變化可以簡化成三個字……向錢看。


  但這種跟風,是要不得的。


  李默在大一大二計算機系的班上與同學們關係很緊張。


  李默不屑解釋,也不能解釋。


  不過他也不是爛好人,同學與他關係緊張,他也沒有必要裝成大度,用寬容討好同學,那不是大度,而是叫自虐。


  大三他幾乎消失了,不過這一學期、至少這一個月基本上都呆在學校里認真讀書,只是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他是每天是在各個院系亂跑著聽講。


  總體上來說,他與班上的學生雖不能稱上融洽,也不能稱為緊張。


  有學生擔憂了,李默順便說一說:「你們不能想著畢業怎麼辦,而是得想著定位。」


  「定位?」


  「嗯,首先你們與新生不同,都是從其他院系轉過來的,轉過來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條,你們既然主動轉過來,說明你們看好了商業管理這一行業的前途。那我就來給它定一個位,一種是有門路的,分配到主管經濟類的公務崗位上,這種可能性很小。第二種準備畢業后出國深造的,就當我沒說,相信班上有能力出國深造的同學也不多。第三種,就是進入各個企業管理層的,也是你們多數的選擇。」


  「但各個企業又有不同,有國家企業,國家企業又有大中小,沿海內陸,經濟效益好壞,朝陽夕陽產業等區分。還有三資企業,外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不過這樣的選擇,只是看到了對方,並沒有看到自己。」


  「如何看到自己,並且給自己所選擇的這一系一個清楚的定位?首先得弄清楚企業的三大重心,研發、生產與營銷。研發是技術類了,與你們無關。生產分為基層工人與管理層。讓你們當基層工人肯定不樂意了,然後是管理層,一般來說,作為一家合格的企業,在生產管理上只需要兩種管理人才,一是技術類人才,二是行政管理人才,這種人才同樣多半與你們新畢業的學生無關,企業招聘的多是有經驗有閱歷的人才。所以上位最快的,還是營銷。」


  這是眼下的,大學生還有些緊俏,往後去,基層工人……有的大學生能逼著去扛包搬磚頭了。


  「營銷類,你們也不要指望著能立即上位,除非那些沒有前途,管理混亂的企業,一般有前途,管理清晰的企業,即便錄用了你們,還得讓你們從基層做起。而且就是這個錄用還分不同檔次的,一是沒有前途的基層,一個是有前途的基層。何謂有沒有前途,打一個比喻,肯德基哪些賣漢堡包的營業員,看似難度低,不過想脫穎而出,則很困難。當然,大一大二大三,不以實習,而是以勤工儉學為目的,去打工也無妨,至少能提前接觸一下社會。」


  「二是有前途的基層,比如推銷員,這一行看似很難的,得頭腦靈活,得能說會道,得會察言觀色,得要臉皮厚,但只要做好了,不僅上位快,本身收入也比較高。當然,不一定是推銷員,類似的各個營銷工作崗位,都有前途與發展潛力。若是想未來有抱負,並且能讓一些企業擇優將你錄用,還能讓他們分配給你們有前景的工作崗位,就必須從今年放寒假起,提前進入實習期,那怕不賺錢,倒貼公交費與伙食費,這幾個月磨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或者說只要你們實習做好了,有企業不重視你們實習時的履歷,連這個都不重視,這家企業也就那麼一回事了。」


  聽到這裡,張曉雨說:「李默,不對吧,聽說浦東有幾家企業,叫宜樂、宜麗來著,他們的CEO歲數都不大。」


  「大班長,你居然打聽到宜樂宜麗的CEO……好,我就說說這幾家的CEO,宜集團的董事長在美日等風險市場賺了一些錢,不過無論股票還是期貨,風險性很高,因此他於85年就打算將投資轉到實業上。不過85年的情況你們都是知道的,國內罕有外資,基本都是國有企業,以多數國有企業的方式去經營企業,那肯定不行了。於是他便出了幾道題目,用來考察各個學生的愛國心與頭腦是否靈活,以及能不能多方面的考慮問題。第一年在石頭城用這幾道考題挑選了十二名學生,資助他們出國留學,並且利用他的關係,放在一些企業里進行實習。然後便有了宜樂,不過宜樂公司的成立,當時他的想法不是以賺錢為主的,主要的就是進一步磨礪人才。」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就是宜集團的董事長……」


  李默還沒有說完,班上的同學就圍過來,將他海扁了一頓。


  李默抱著腦袋說:「我說真話,你們怎麼不相信呢。」


  幾十個學生又將他海扁一頓。


  不是真扁,所有學生都認為李默是在開玩笑,於是在李默身上打得啪啪作響。


  也有點痛啊,李默只好求饒:「我不說宜集團董事長,只說宜集團下屬幾家企業的CEO,當時宜樂的兩位CEO就是現在宜安的CEO黃泰任與宜寶中國子公司的CEO孫紅旗,黃總與孫總現在能獨當一面了,但當時能力是不足的,即便有絨德克與唐風基金兩家公司的CEO時不時過來幫忙,當時宜樂的管理依然十分混亂,幾乎持續了一年多時間,才漸漸上了正軌。」


  「那時是那時,這時是這時,這時宜集團各個子公司漸漸上了正軌,即便集團內部也湧現出一些優秀的管理人才,你們認為宜集團會不會再刻意地載培你們出國深造,然後打造一家公司讓你們磨礪?」


  「難怪去年那個奇怪的出國考試中止了。」另一個學生說。


  「去年都鬧成那樣,人家還載培學生出國?」張曉雨說。


  也不是去年鬧成那樣,而是李默選了一批人進入宜寶母公司實習,結果三十幾名從國內帶過去的大學生跑掉了八個,從美國招聘的三十幾名大學生跑掉了一大半,這讓李默寒了心。


  於其這樣花錢載培,還不如讓新東方的子公司英豪去賺錢培訓出國。


  反正都一樣,得用高價錢挖回來。


  事實也證明了李默悲觀的觀點。


  第二批載培出國的學生,到今年畢業了。除了少數在讀研的學生外,餘下的學生得召回來。


  不要問專業,李默從東德弄來這麼多資料,放在各個高校研發,還有諸多公司,總有對口的專業安置。


  但只回來了十二個學生,餘下的皆找借口回絕,呆在美國不回來。


  這還是李默擁有可觀的財富,各個企業前景也不錯,至於待遇更不用說了。然而人家認為美國月亮就是圓的,空氣就是甜的,讓李默怎麼辦?

  還不如直接挖人呢。


  至少經過獵頭公司的考察,能挖回來的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有一個同學說:「黃泰任他們運氣真好。」


  「運氣好,如果你們了解他們,就不會這麼說了,他們雖然上位很快,但為了管理好公司,你們知道有多辛苦嗎?好運氣固然往往也是成功因素的一部分,但好運氣是為勤奮努力的人準備的。胸懷大志是可嘉的,可必須得學會腳踏實地的一步步登上高峰。任何一家有遠見的公司都喜歡胸懷大志的人,然而都不喜歡好高騖遠的人。」


  「李默,你怎麼這麼清楚啊。」


  「我不是說過嗎,我是……」


  幾十個同學又圍過來一頓「暴打」。


  李默無輒了,說:「別打,我不是宜集團的董事長,是我認識宜集團的高層,所以才了解他們的情況,行了吧。」


  這還差不多。


  各個同學才住了手。


  張曉雨好奇地說:「那能不能說一說那個董事長的故事。」


  「有什麼好說的,也就是運氣加努力,賺了一些錢,又在外國積累了一些人脈,然後利用中國人力成本優勢,將一家家公司扶持起來。」


  「耶,總比你強吧。」


  李默比李默強……


  李默:……


  又有一個叫張華的魔都同學忽然想起來說:「李默,聽說那個董事長歲數也不大。」


  各個媒體不敢詳細報道李默,不過李默在各個公司時常露面,兩部電影首映式也露了面,已經有了一些小道消息流傳出去。


  李默含糊地說:「是啊,歲數也不大。」


  「有多大?」


  「與我同齡吧。」


  幾十名同學又圍了過來,李默立馬逃跑了。


  到了十月,李默的事務又多了起來,首先就是四部電影的剪輯,於是李默又翹課了。


  但是張華第二天卻一臉古怪的來到學校,對班上的同學問道:「你們有誰看過《鐵道員》、《時空穿越者的妻子》這兩部電影的?」


  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說看過。


  最少他們看中其中的一部。


  張曉雨問:「張華,有什麼不妥嗎?」


  「張曉雨,據說這兩部電影的導演就是宜集團的董事長,名字也叫李默,木子李的李,沉默的默,與李默同名同姓。」


  「不會這麼巧吧。」


  「今天是星期六,放學早,你們不相信,我們一起再看一遍。」


  這一說,全班學生都是一臉的古怪了,下午放學,在張華的帶領下,一起跑到了電影院,看的是時空穿越者的妻子。


  以前是有學生看過,但誰去注意導演名字?


  還有學生沉浸於電影的意境中。


  這部純愛商業電影放在十幾年後不稀罕了,但放在90年,絕對能震撼觀眾的。


  不要說中國,即便在海外也引起了小小的震動,它還沒有下映,不過海外票房已經達到了七千多萬美元。


  固然有李默名聲的加成作用,但作為一部正統的中國式小成本電影,能取得這樣的票房,算是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迹。


  有一個多愁善感的女生眼裡閃起濃濃的霧氣,雖然沒有哭,可她心中莫名地升起濃濃的哀傷。


  但大多數學生終於注意到了片頭與片尾的字幕,導演:李默。編劇:李默。剪輯:李默。策劃:李默。配樂:李默。插曲演唱:李默、鳳飛飛。


  龐春來又想起李默說過的,資助他出國留學,喃喃道:「不會吧。」


  張曉雨也喃喃說道:「這也太巧了吧,李默有這麼大本領,不像吧……」


  然後她又問:「你們誰知道李默住在哪兒?」


  誰知道……只好等李默回學校再慢慢「審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