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 60 章
******
【為什麼你總是看錯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聽一些已經處於企業中高層的朋友哀嘆,看人看走了眼,他們因為「遇人不淑」,導致工作上很難展開。
也有女性讀者在後台提問,為什麼總是會遇到人渣呢?
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為什麼越來越難判斷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能力高低了呢?
兩個角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越來越善於自我包裝、自我誇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們越來越習慣以各種外在的評價體系來看人,比如畢業院校、演講才能,以及各種光鮮亮麗的頭銜、各種豐富的人生經歷,等等。
1
我們看人最核心的一個標準應該是:德。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有兩個,一個叫顏回,一個叫子貢,但性格卻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顏回屬於一文不名的知識分子,而子貢卻是錢財萬貫的商人。從資質來看,顏回沉默篤言,看似愚鈍,而子貢能言善辯,聰明伶俐。作為學生,顏回既不是特別愛發問,學習能力也不強,而子貢卻積極請教孔子,參與討論,發表見解。
在我們現在的很多評價體系看來,子貢這樣的學生應當更被推崇,更受老師和學生的歡迎,顏回自然是比較容易被邊緣化。
然而孔子對他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在他教學的過程中,他卻一直在貶低能言善辯的子貢,讚揚沉默木訥的顏回。
在整部《論語》中,涉及顏回的共有17條,其中有14條全部是孔子對顏回的褒獎以及懷念。而與此相反的是,在《論語》中關於子貢的有33條,其中請教孔子的、發表自己觀點和見解的達到一半,其餘的則多為孔子和子貢的討論以及孔子對子貢的評價,其中正面評價2條,□□和訓誡5條。
孔子為什麼要打擊能言善辯的子貢,不遺餘力地讚揚沉默木訥的顏回?
子貢能言善辯,利口巧辭,辦事通達,有經世之才。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顏回的大智若愚比起來,子貢的「利口巧辭,能言善辯」屬於巧言令色的「小智」。
顏回的自信是由內向外的,子貢的自信則是由外向內引發的,最初他只是把學習當做一種完善自我、裝飾自我的手段,有著很明顯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著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徵:一方面思維敏捷、領悟性強、善於應對、為人練達,其能力確實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較為浮躁、容易驕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滿、自以為是,很難自我反省,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所以說孔子看人識人,不被外在的光鮮所欺騙,不以外在的成就論是非,而更注重個人精神層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堅定信仰、積極而又超脫的人生態度和學習態度。在他看來,「德」是一個真正君子的內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經歷都應該在此基礎上生髮。
能通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正是孔子識人育人的過人之處。
2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也是一個善於知人用人的高手。
淮軍草創之初,曾國藩曾讓李鴻章把淮上豪士悉數邀往一處食宿,他要親眼鑒別人才。這一天,他們不騎馬,也不帶隨從,悄悄步入宿館。只見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執書,右手持酒,朗誦一篇,飲酒一盞,大有旁若無人之概。
看什麼書呢?司馬遷的《史記》。
於是,曾國藩對李鴻章說:「將來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很准,那個人就是後來在台灣保衛戰中聞名於世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後任台灣首任巡撫。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其中的哲理,在當代女漫畫家錢海燕《小女賊的細軟》中得到了呼應: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曾國藩儘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遺餘力」,但在具體任用上「廣中求慎」,並有嚴格的統一要求,即以道德品性為重。盡量棄用那些官氣重、心竅多、投機取巧的浮華之人,而選用那些吃苦耐勞、務實肯干之人。
曾國藩一生馳騁疆場,徘徊官場,諳熟人場,精於揣摩人性、把握人心。他善於在日常生活中「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
為此他提出,「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標榜「主動吃虧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聲不佳者、才德平平遷升太快者、個人不願出仕者不可推薦。
3
還有很多有識之士往往能透過飯局見微知著,識人用人,因為很多人雖然擅長,但在飯局這樣私下的場合,往往會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馬雲喜歡看人在飯桌上喝酒的表現:
「自己不會喝酒,但好強硬撐,結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紅耳赤,開始手舞足蹈,之後又是爛醉如泥,醜態百出,這類人我不會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裝著不會喝,並一邊想方設法唆使別人喝,不看到別人爛醉倒地不罷休,這類人陰險狡詐,我也不會重用;那種自己會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對別人不勸酒、不唆使,悉聽尊便,則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誠喜歡從選座位識人。
如果吃飯時,有哪位喜歡選領導身邊的位置坐,他覺得此人過於積極,心術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卻偏偏不喜歡坐在領導身邊,老是挑離領導最遠的位置,這種人要麼太膽小,要麼心裡有鬼,他也不看好。
這就是細節的力量。這些細節,因為很難掩飾,很容易暴露內心真實的想法。
看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說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
你看一個會議上,有人夸夸其談,但言不及義,有人沉默寡言,但卻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飯桌上高談闊論,但浮誇鄙陋,有人笑而不語,但禮儀周全。
這些都是細節。會識人的人會發現,這些人坐在那兒看起來不聲不響,卻在細節中彰顯出他們真正的高貴和儒雅。
******
【為什麼你總是看錯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聽一些已經處於企業中高層的朋友哀嘆,看人看走了眼,他們因為「遇人不淑」,導致工作上很難展開。
也有女性讀者在後台提問,為什麼總是會遇到人渣呢?
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為什麼越來越難判斷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能力高低了呢?
兩個角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越來越善於自我包裝、自我誇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們越來越習慣以各種外在的評價體系來看人,比如畢業院校、演講才能,以及各種光鮮亮麗的頭銜、各種豐富的人生經歷,等等。
1
我們看人最核心的一個標準應該是:德。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有兩個,一個叫顏回,一個叫子貢,但性格卻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顏回屬於一文不名的知識分子,而子貢卻是錢財萬貫的商人。從資質來看,顏回沉默篤言,看似愚鈍,而子貢能言善辯,聰明伶俐。作為學生,顏回既不是特別愛發問,學習能力也不強,而子貢卻積極請教孔子,參與討論,發表見解。
在我們現在的很多評價體系看來,子貢這樣的學生應當更被推崇,更受老師和學生的歡迎,顏回自然是比較容易被邊緣化。
然而孔子對他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在他教學的過程中,他卻一直在貶低能言善辯的子貢,讚揚沉默木訥的顏回。
在整部《論語》中,涉及顏回的共有17條,其中有14條全部是孔子對顏回的褒獎以及懷念。而與此相反的是,在《論語》中關於子貢的有33條,其中請教孔子的、發表自己觀點和見解的達到一半,其餘的則多為孔子和子貢的討論以及孔子對子貢的評價,其中正面評價2條,□□和訓誡5條。
孔子為什麼要打擊能言善辯的子貢,不遺餘力地讚揚沉默木訥的顏回?
子貢能言善辯,利口巧辭,辦事通達,有經世之才。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顏回的大智若愚比起來,子貢的「利口巧辭,能言善辯」屬於巧言令色的「小智」。
顏回的自信是由內向外的,子貢的自信則是由外向內引發的,最初他只是把學習當做一種完善自我、裝飾自我的手段,有著很明顯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著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徵:一方面思維敏捷、領悟性強、善於應對、為人練達,其能力確實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較為浮躁、容易驕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滿、自以為是,很難自我反省,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所以說孔子看人識人,不被外在的光鮮所欺騙,不以外在的成就論是非,而更注重個人精神層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堅定信仰、積極而又超脫的人生態度和學習態度。在他看來,「德」是一個真正君子的內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經歷都應該在此基礎上生髮。
能通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正是孔子識人育人的過人之處。
2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也是一個善於知人用人的高手。
淮軍草創之初,曾國藩曾讓李鴻章把淮上豪士悉數邀往一處食宿,他要親眼鑒別人才。這一天,他們不騎馬,也不帶隨從,悄悄步入宿館。只見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執書,右手持酒,朗誦一篇,飲酒一盞,大有旁若無人之概。
看什麼書呢?司馬遷的《史記》。
於是,曾國藩對李鴻章說:「將來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很准,那個人就是後來在台灣保衛戰中聞名於世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後任台灣首任巡撫。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其中的哲理,在當代女漫畫家錢海燕《小女賊的細軟》中得到了呼應: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曾國藩儘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遺餘力」,但在具體任用上「廣中求慎」,並有嚴格的統一要求,即以道德品性為重。盡量棄用那些官氣重、心竅多、投機取巧的浮華之人,而選用那些吃苦耐勞、務實肯干之人。
曾國藩一生馳騁疆場,徘徊官場,諳熟人場,精於揣摩人性、把握人心。他善於在日常生活中「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
為此他提出,「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標榜「主動吃虧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聲不佳者、才德平平遷升太快者、個人不願出仕者不可推薦。
3
還有很多有識之士往往能透過飯局見微知著,識人用人,因為很多人雖然擅長,但在飯局這樣私下的場合,往往會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馬雲喜歡看人在飯桌上喝酒的表現:
「自己不會喝酒,但好強硬撐,結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紅耳赤,開始手舞足蹈,之後又是爛醉如泥,醜態百出,這類人我不會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裝著不會喝,並一邊想方設法唆使別人喝,不看到別人爛醉倒地不罷休,這類人陰險狡詐,我也不會重用;那種自己會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對別人不勸酒、不唆使,悉聽尊便,則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誠喜歡從選座位識人。
如果吃飯時,有哪位喜歡選領導身邊的位置坐,他覺得此人過於積極,心術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卻偏偏不喜歡坐在領導身邊,老是挑離領導最遠的位置,這種人要麼太膽小,要麼心裡有鬼,他也不看好。
這就是細節的力量。這些細節,因為很難掩飾,很容易暴露內心真實的想法。
看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說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
你看一個會議上,有人夸夸其談,但言不及義,有人沉默寡言,但卻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飯桌上高談闊論,但浮誇鄙陋,有人笑而不語,但禮儀周全。
這些都是細節。會識人的人會發現,這些人坐在那兒看起來不聲不響,卻在細節中彰顯出他們真正的高貴和儒雅。
******
【為什麼你總是看錯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聽一些已經處於企業中高層的朋友哀嘆,看人看走了眼,他們因為「遇人不淑」,導致工作上很難展開。
也有女性讀者在後台提問,為什麼總是會遇到人渣呢?
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為什麼越來越難判斷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能力高低了呢?
兩個角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越來越善於自我包裝、自我誇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們越來越習慣以各種外在的評價體系來看人,比如畢業院校、演講才能,以及各種光鮮亮麗的頭銜、各種豐富的人生經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