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造紙之術(上)
張瀟想到此刻,就想起他導師曾讓他做過關於古代造紙工藝的研究,現在依稀還能記起造紙的幾個流程!不免躊躇滿志,高興的對著衛賈說道:「明日看本太子如何給你露一手。」
衛賈聽此,心想這太子又想出什麼幺蛾子了吧。臉上無意,還連不停的點頭稱是,想起幾日來都不曾洗浴,張瀟對著衛賈道:「本太子想沐浴。」
衛賈看著太子的臉上,強忍著笑意,對著太子回道:「奴下這就去安排!」
當張瀟步入浴室,初進去看時,跟後世電視劇演的有些類似,寬大的木桶染髮著蒸汽,女宮正嘗試著水溫,衛賈見到太子進來就緩身退下,女官一見到正主來到,就要對太子寬裕,張瀟制止的說道:「衣服放下,你出去吧,我不用伺候!」
女官聽到就緩緩的退下,這身士子服張瀟三下五除二的退下,就鑽進浴桶,張瀟看此想到:人家穿越是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自己呢?枯滕,老淑,渾雅!不免淚奔……
早晨,趙王宮內,眾趙國大臣上殿言事,趙王看了一言對著嫪賢問到:「太子呢?為何今日言政不見他人在哪裡?」
嫪賢低頭打掩護的說道:「太子今日身體不適,暫未上殿!」
趙王面不改色道:「你把他叫到宮裡來!」話語剛落趙王就對著眾卿說道:「秦國太子新亡,秦國欲攻打魏國,眾卿認為何如?」
話語落下,殿上大臣就亂成一團,言戰言和各說一氣。趙王早就對言戰言和心中已有判定,但朝堂的爭吵還是讓他捏了一把汗!
關鍵時刻,藺相如解難道:「唇亡齒寒,秦國攻打魏國不能不救,但也不能太急!」
一眾大臣面面相覷,不知他要說道著什麼?藺相如接著道:「當年,魏國攻韓時,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齊國才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這才有後來的馬陵之役……」
聽到藺相如說道,爭論眾臣紛紛喝聲稱:「彩!」
秦趙二國在趙惠文王時期,二者勢均力敵,澠池相會,瘀與之戰,秦趙兩國在戰爭外交上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但秦趙兩國君臣都知道,這樣的平衡是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的,如今秦要攻擊魏國,藺相如已經把此戰的藍圖繪製的如此完美,君臣上下自是摩拳擦掌,大幹一場!
趙王看了下眾卿道:「本王這就修書給魏王,三晉互為一體,趙國不會坐視秦國攻打魏國!」說完這話后,看了眼對著廉頗道:「廉卿,此戰就交給卿了!」
廉頗聽到趙王如此說道,知遇之恩油然而生道:「臣自當引馬殺敵,退秦兵至崤函關內!」
趙王聽到廉頗如此說道,哈哈大笑,群臣更是賀祝廉頗此戰必勝。
當嫪賢謊忙的走到太子宮內,還沒進去,就問門衛道:「去……去給我傳太子,就說趙王召見!」門衛倒也實誠,慌忙的扶著嫪賢道:「太子,今早起來就出去了!」
嫪賢聽到身軀一震問道:「出去了?去哪裡了?快把他尋回來。」
門衛等人相視道:「太子出去是帶著舍人出去的,他去哪裡我等怎會知道!」嫪賢看他們也是不知,就吩咐道:「女宮呢,去把昨夜值班的女宮叫過來!」
衛賈驅車向著邯鄲城的郊區趕去,早晨起來,張瀟就想到:如果現在造紙想趙王稟明,趙王肯定會大力支持,但張瀟也是對自己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信心不足,生怕萬一失敗了,豈不是要貽笑大方!
所以就準備自力更生,正好衛賈說道邯鄲附近的郊區有不少打漁的漁村,世代靠著打漁為生,正好可以在此施展!
為了前期不讓太多的人知曉自己的身份,張瀟路上再三對著衛賈交代到了那裡以公子相稱,不得泄露身份半句。
當張瀟等人到達漁村時,縣丞高康就此等候多時,高康到此純屬是衛賈怕人少力孤,雖然太子再三囑咐,他還是讓人通知當地的縣丞到此。
縣丞之位始置於戰國,為縣令之佐官。主要職責是文書、倉庫、土地等的管理。
看見衛賈駕車而來,高康雖不知對方到底誰,但天子腳下,永不要顯自己的官大。張瀟看到一個人站此等候,就作勢問候,衛賈忙道:「公子,此地人生地不熟屬下就讓縣丞在此靜候,以防有事。」
聽到衛賈說道,張瀟拍了他下說道:「還是你想的周到啊!」
說完就縱身一躍而下,寒暄的對著高康問候道:「久侯了,縣丞大人。」高康被張瀟的話聽得雲里霧裡,戰國時期,階級對立明顯,對方顯然比自己的身份高貴,卻主動示好自己,不免有種願為知己捨身忘形的衝動。
張瀟寒暄之後就直接步入正題的問道高康:「縣丞大人,我準備在此附近召集些漁民,來為我做點東西。」
高康聽此抽搐一下道:「現在正值秋冬相交之際,原本應是沒什麼事的,但漁民往往是聚散不定,你看……」
張瀟回頭看了一眼衛賈,只見衛賈手拿一袋圓足布形制的趙國鑄幣,張瀟對著縣丞說道:「你拿這錢幣,挨家挨戶尋人,我相信總會有人來的。」
張瀟在考古研究所上班的時候,就聽過自己師兄開的玩笑:沒有什麼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隻能證明你給的錢不夠。
所以,早上出門的時候,張瀟就讓衛賈帶了一袋的趙國鑄幣,既然要憑藉自己的力量來造紙,那所需的工人也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張瀟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高康倒也沒有挨家挨戶的尋人,古代一般聚集在一起的都是一個宗族,高康直接倒族長哪裡說明來意,須臾之間,原本清冷的漁港碼頭,瞬間就有百十號人聚集在此,老嫗攜帶幼子,媳婦帶著婆婆,彷彿出了什麼大事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