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鑄清華> 一、坂上之雲(三)

一、坂上之雲(三)

  在北京的時候他竭力搜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產業、民族風俗,以及列強在華活動等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回本國。北京外交使團各國公使就送給他一個「鼠公使」的綽號,以諷喻他向老鼠一樣狡黠機詐而且無孔不入,隱藏在地面上,盡干一些壞事情。


  在東方社會,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不會認為被比喻作老鼠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明治天皇表達了自己的尊敬和歉意,這是一種御下的法子,在中國簡直是爛大街的手法毫不稀奇,任何一個人如果這樣的話被太后說出來,面上雖然是誠惶誠恐,但是內心只怕是十分不屑,都是千年的狐狸,何必在咱們自己人面前說什麼聊齋呀!可天皇的身份,在日本人心目中,根本就不僅僅是皇帝那樣的人物,小村壽太郎聽到天皇的話,不由得哽咽的鞠躬,「能夠為天皇陛下,為大日本帝國奉獻自己,就算什麼罵名也不值得一提。」


  「小村大使說的極是,」軍部代表伊東佑亨點點頭,「如果能夠在敵國哪裡得到罵名的話,那麼小村大使做的一定是為大日本帝國做出貢獻的事情,被敵人所辱罵,說明他們受到了傷害。」


  「你說的極是,」明治天皇點點頭,「但朕還是要說,小村大使,你辛苦了。你已經為帝國搜集了許多的情報,工作成效顯然十分的偉大,但朕,還是希望你可以面對面的告訴我們一些具體的情況,畢竟傳遞迴國的情報,不能夠太過於詳細和具體,而且情報上的那個,朕認為是一些冷冰冰的數字,而朕需要一些直接了當的情況介紹,有關於清國的情況,似乎永遠陷入一團迷霧之中,朕,希望小村大使你,可以為朕解惑。」


  「哈伊,臣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小村鞠躬說道。


  這個說法很奇怪,為什麼明治天皇會說清國的情況「永遠陷入一團迷霧之中」,如果在外面這樣公開的宣示,那麼情報部門等於就是直截了當的被天皇拋棄了,顯然一個國家的情報部門如果不能夠做到釐清一些事情,特別是日本國現在一心念念的就是要搞清楚清國的各個具體面貌,而天皇還是如此說,迷霧,這樣的詞說明,情報系統完全是失靈的。情報部門的長官這個時候應該馬上下台負責了。


  但是顯然又不是,畢竟在華的情報收集和分析,是小村大使管理負責的,天皇的表現,顯然並不是對於小村大使不信任,他繼續說道,「清國是如此的難以捉摸,如果按照福澤喻吉的話,清國現在已經處於完全的衰敗了,畢竟他的制度和文明不可能適應現在鋼鐵一般的時代潮流,最近幾年,完全停滯的北洋水師建設,還有他們的武備,我是認可這一點的,可是,」明治天皇露出了有些迷惑的表情,「可是清國的國力昌盛,經濟之發達,的確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所以朕才說,清國的情況有目共睹,朕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清國的國力之強大,遠遠在日本之上,」天皇用力攥了攥拳頭,「他們可以在西洋人的手中,奪到了非洲的許多領土,這不是靠外交關係就可以做到的,朕,也是十分佩服,清國人敢對著西洋各國大聲的提出要求,並且達成自己的目標。」


  明治天皇的語氣十分的奇怪,帶著一絲艷羨又有十分嫉妒的意味在裡頭,雖然說著佩服的詞語,但是更多的是帶著許多陰沉和不甘,大臣們都很清楚明治天皇為何會如此,伊藤博文以博智多才沉穩富有遠見著稱,但他也還是忍不住對著中國生出了艷羨和嫉妒之心,為何清國會如此強大,為何清國可以對抗西洋人不落下風?

  陸奧宗光有些沮喪的接話說道,「是的,清國……在柏林會議之中左右逢源,通過許多的方式來漁翁得利,奪取了剛果河流域,清國人稱之為霖州的地方,這是一塊出產十分豐富的地方,礦產森林資源,都很多的,雖然日本國沒有可能在這次會議中得到這塊土地,而且由於路途遙遠,清國想要在霖州獲取到實際的利益,或者說讓霖州可以開始賺錢,這似乎在目前也是不可能的。」


  陸奧宗光這麼說似乎是想表明霖州不過是雞肋之地,「而且清國人並不珍惜自己國家的財富,為了霖州這塊地方,私底下和各國簽訂了許多我認為是賣國的條約,將國內的利益源源不斷的送給西洋人,藉此來換取西洋各國對於清國佔領剛果河的同意,這是一種十分短視的行為,特別如果在我們日本國,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資源再更多的發展我們的軍事力量,而不是為了什麼面子換取那麼不重要的東西。」


  「外相你的意思是,」明治天皇詢問的說道,「這難道是一種面子的事情嗎?」


  「剛果河流域並不能得到什麼實際的利益,在臣看來,只是有了一個虛名,有了一個可以在非洲搶佔一塊土地來表明清國是和西洋強國平起平坐的借口而已,他們似乎可以和英法俄德平等的在非洲奪取殖民地,但是我們都知道,清國是遠遠比不上西洋強國的,他們這種只是一個虛假的繁榮假象而已,因為清國人最好面子。這一點小村大使應該最明白。」


  小村沉穩的點了點頭,「是的,清國的愛慕虛榮,已經滲透到了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角落,從他們的皇太後到皇帝,到內閣,再到各省,從文官系統到軍隊,都是如此。之前的情報裡面,臣已經彙報過,清國的皇太后,每一頓飯,都要享用超過三百道菜,這不是說享福可以解釋的,完全沒有必要的浪費和無度奢侈,這些佳肴在一次吃飯之後,就完全予以傾倒,沒有任何人可惜和心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