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戰爭世界> 第十一章 堅盾利矛

第十一章 堅盾利矛

  三天不算長,不過在這三天里發生的事情卻是驚心動魄。


  第一天,華夏在西北地區進行了一次非公開的高超音速載具試飛,準確說是試射,即投擲高超音速載具的是一枚df-31彈道導彈。雖然華夏當局沒有公布試飛的消息,但是對花旗情報機構來說,這次試驗算不上隱秘。至於這次試驗的意義,顯然是沖花旗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去的。關鍵就是,由df-31投擲的高超音速載具的著陸地點與彈道終點的偏差達到兩千千米。按照nsa與cia等情報機構提供的報告,華夏試驗的高超音速載具肯定採用了激波升力體氣動布局。華夏的這次試驗,只讓高超音速載具進行了一次邊界跳躍,距離就達到兩千千米,如果多進行幾次,肯定能在大氣層頂端滑翔飛行上萬千米。關鍵是,花旗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對這種目標是無可奈何。


  次日,華夏在事先通報的情況下,搞了一次反衛星攔截試驗。只不過,這次使用的不是導彈,而是高能激光。目標衛星是一顆已經在軌工作了近十年的氣象衛星,摧毀衛星的高能激光發射器部署在華夏西部的高原上。整個攔截過程只進行了數分鐘,根據花旗國家航天局提供的消息,該衛星的太陽能面板與通信天線均被激光燒穿。如果是花旗衛星,哪怕是軍事衛星,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關鍵是,目標衛星是在軌道高點,即距離地面大約五千千米的高度上遭到攻擊。這意味著,在此高度之下的航天器都在華夏高能激光的打擊範圍內,按照幾家情報機構的評估,華夏在進行試驗的時候,沒有讓激光器達到最大發射功率,因此五千千米是保守估計。


  最後一天,華夏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導攔截試驗。當天清晨,華夏海軍的工程實驗潛艇在南海北部發射了一枚jl-2b型潛射彈道導彈,向華夏西北靶場投射了六枚分導式彈頭。關鍵是,導彈採用了高拋彈道,而且所有分導試彈頭都在再入大氣層之前跟載具分離。簡單說,就是模擬了花旗海軍「三叉戟」導彈在攻擊華夏本土時的彈道。進行反導攔截的是已經傳了十多年,華夏軍方卻一直沒承認的hq-19反導導彈系統。根據花旗情報機構掌握的消息,反導攔截取得了圓滿結果,hq-19系統不但準確識別出了真實彈頭,還成功擊落六枚彈頭,試驗中的最大攔截距離超過了五百千米,最小攔截距離在一百千米以內,最大攔截高度為三百千米,最小攔截高度為一百五十千米。這次試驗其實是華夏在向世界展示被稱為「龍盾」、也被稱為「華夏版thaad-er」的hq-19反導攔截系統,特別是其強大的反導攔截能力。


  三天進行的三次極具戰略意義的武器測試,表達與傳遞的信號再明確不過了。


  用奧爾森的話來說,華夏是在通過武器測試告訴花旗,華夏擁有足以刺穿花旗防禦盾牌的長矛,還有能摧毀花旗軍事衛星系統的強弓,以及能抵擋花旗戰略打擊的堅盾,華夏的戰略威懾能力已不在花旗之下。換句話說,花旗不要指望憑藉數量更多的戰略武器對華夏進行核訛詐。


  反導試驗的當天下午,花旗、華夏、伊萬國、高盧、大不列顛與波斯的談判代表在日耳曼的法蘭克福回到了談判桌上來。幾個小時之後,華夏代表正式拿出了替代解決方案,即由華夏幫助波斯建造一座與在建民用核電站相當的可控聚變核電站,從根本上解決花旗提出的問題,即波斯無論如何都無法通過可控聚變核電站獲得製造核武器的材料與技術,也就不可能藉助發展民用核能研製核武器。隨後,波斯代表首先答應了華夏的提議,不過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花旗立即解除所有針對波斯的制裁,並且以條約的方式做出保證,不再以波斯發展民用核能為由進行軍事威脅。


  這下,皮球踢到了花旗腳下。


  在此之前,花旗一直以波斯試圖通過民用核能獲得製造核武器的材料與技術為由,堅決要求波斯拆毀所有的核設施,而且無條件的接受花旗等西方國家的監督,從根本上剷除波斯發展核武器的能力。


  花旗代表沒有立即給出答覆,提出暫時休會。


  休會之後,高盧與大不列顛的代表立即找到了華夏代表,他們感興趣的,顯然不是波斯核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案,而是華夏的可控聚變技術。即便華夏暫時還沒有能力建造具有商業價值的可控聚變核電站,但是只要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那麼所具備的重大意義,足以讓高盧、大不列顛這些發達國家側目。看得更成員一點,如果華夏率先實現商業應用,必然改變整個世界。到那個時候,還是花旗稱霸全球嗎?說得更直接一點,花旗能夠憑藉現今的優勢跟掌握了無限能源的華夏對抗嗎?可以說,只是這個誰都能夠預見到的未來,就足以讓高盧這樣的發達國家重新考慮自己所處陣營了。


  對特魯尼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雖然幾名情報官員依然認為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不能排除華夏在進行戰略欺騙的可能,奧爾森為此還提到了「星球大戰」計劃,但是沒有一個人敢做出保證,更沒有一個人認為華夏當局是在撒謊。


  綜合各方面的推測,特魯尼做出了一個大致判斷,即華夏確實在可控聚變領域取得了較為重大的突破,但是離商業應用還遠得很,最多只是往前邁了一大步,而華夏現在所做的其實是要阻止花旗借核問題向波斯發動戰爭。也正是沒有別的選擇,華夏當局才拋出了這個重磅消息。


  按照花旗頂級科學家的推測,沒有十年到二十年,華夏不可能造出第一座具有商業價值的聚變核電站。


  當然,在跟與不跟的問題上,其實根本沒有第二種選擇。


  哪怕華夏暫時還沒有建造可控聚變核電站的能力,但是肯定會在將來,而且是不久后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讓華夏第一個實現聚變核能的商業應用,那麼花旗將毫無懸念的丟掉世界霸主的寶座。


  也就是說,花旗必須奮起直追。


  在重啟談判的當天晚上,特魯尼就讓國務卿去起草一份相關發展計劃,而且提前跟國會議員通氣。在該計劃完善之後立即提交國會審議,爭取以最快的速度獲得國會批准。簡單的說,就是在可控聚變領域加強投入力度,爭取趕在華夏之前取得關鍵突破,率先建造可控聚變核電站。


  當然,這是長遠規劃,怎麼說也要十多年才能實現。


  現在,擺在特魯尼面前的現實問題是。打,還是不打?

  五角大樓的那些將軍依然主張打,理由也非常簡單,即華夏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內用可控聚變核能取代化石能源,依然高度依賴進口石油,而一場針對波斯的戰爭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國際油價,同時打擊華夏的主要能源產地,讓華夏必須用更大的代價從國際市場上採購原油。在國際油價暴漲的情況下,華夏經濟必然遭受重創,也就未必有足夠多的資金用於可控聚變技術的開發。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華夏必須著力解決當前問題,也就無法在關鍵領域跟花旗競爭。哪怕只是通過這場戰爭爭取到了幾年時間,對花旗來說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理由很充分,只不過這些將軍顯然忽視了一個問題。


  這就是,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花旗所付出的代價未必比華夏遭受的損失小。


  就拿戰爭開支來說,保守估計需要五萬億綠幣,而實際開支很可能兩倍於此,甚至會高達幾十萬億。


  華夏呢?哪怕國際油價上漲一倍,而且持續十年,華夏完全從國際市場採購石油,所付出的代價也不過五萬億綠幣。關鍵是,華夏每年遭受的損失大概是五千億綠幣,而花旗在戰爭的前三年就要用掉數萬億綠幣。


  把錢拿去打仗,還能加強在可控聚變領域的研究工作嗎?


  不要說聯邦預算就那麼點,哪怕大規模發行國債,而且花聯儲的那些銀行家願意支持聯邦當局發行國債,也沒這麼多的錢。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在幾年之內發行數萬億國債,花旗經濟就將崩潰。


  反過來看,在戰爭威脅下,華夏必然全力以赴的開發可控聚變技術,爭取儘快實現商業運營。以華夏的國力,哪怕經濟出了問題,也肯定能堅持五到十年。如果迫使華夏當局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可控聚變技術上,那麼華夏很有可能在經濟崩潰之前取得突破,從而一舉超越花旗。再說了,只是可控聚變技術帶來的美好前景就足以讓華夏上下忍受當前的困難,而不是在困難面前退縮。以華夏近現代史來看,只要希望還在,只要未來更美好,華夏民眾忍受困難的能力將超乎想像。


  用亨克爾的話來說,當十四億華夏人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朝著目標前進時,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擋住他們的步伐。


  正是如此,以國務卿為首的國務院官員都認為應該放棄戰爭,藉此機會跟波斯言和,通過外交、經濟等手段提高對波斯的影響,在經濟領域跟華夏展開競爭,以此逼迫華夏耗費更多的資源跟波斯等石油輸出國搞好關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