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過年二三事
夏小沫都忘記了吃美味的臘肉,托著香腮問道:「那接下來呢?」
陳志平笑道:「這個我來說,等到用開水往豬身上反覆淋過,就可以刮毛了。刮光了毛的肥肉,那就變成了赤條條白胖胖的,這時候就用鐵鉤兩隻,勾住肥豬的兩隻後腿,放開之後,就可以對它開膛破肚了。這個也是要考驗技術的,熟手的話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把這頭二百多斤的大肥豬變成一塊塊大小合適的豬肉。就像庖丁解牛一般,等明年你看了就會嘆服不已的,嘿嘿!」
陳志遠也在邊上插嘴道:「是啊,嫂子,殺過年豬的時候可熱鬧了,大伯他們家的人也要來幫忙,他們殺年豬也一樣,咱們爸們都會去幫忙。等殺完豬,就有好吃的了,有燉豬骨頭湯,還有豬大腸啊這些東西,左右鄰居都要送上一些肉菜,小孩是最高興的了,一年到頭就這些日子吃得最好。」
的確,在九十年代農村還不富裕,平時吃肉也比較少,多數人家一個星期才打一次牙祭,所以這殺年豬的時候,天天吃好的,心情都會變得無比的愉悅。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生活富裕了,殺過年豬的反倒是少了很多,再也沒有九十年代那種氣氛了。
夏小沫吃了一塊臘肉,又問道:「那這個臘肉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感覺有一種天然的香味。」
劉素芬樂呵呵地道:「小沫啊,你們城裡人都沒有見過熏臘肉吧,我就跟你說說。這個香腸臘肉都是過年必備的東西。我們鄉下叫腌臘肉,灌香腸。先是把用來做臘肉的白條肉用尖刀穿幾個小眼,再用鹽、料酒和花椒泡上幾天,提出來用線掛好風乾,這就是腌肉。然後還要熏,找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在自家壩壩頭搭個灶,然後用柏樹枝葉,還有花生殼啊之類的東西,把這些腌過的肉熏個半天一天的,那時候臘肉就變得有點黑了,但是上面就有了柏樹葉的香味,這時候就可以把臘肉掛起來了,當然也要經常拿出來晒晒,越干越好吃。有的老臘肉,放了一年以上,味道更是不擺了。」
陳志平笑道:「自家做的香腸,就比買的好太多了。在市場上買的香腸,有很多都摻了假,用的是飼料豬肉,還有的加了廉價的狗肉雞肉什麼的,味道比咱們家裡灌的香腸差太遠了。咱們自己灌香腸,那都是用肥瘦合適的豬肉切成小塊,再加上鹽啊花椒啊辣椒啊這些調料,拌均勻之後還要放上一個小時,然後才灌到豬的小腸衣裡面,然後呢在一尺左右長的地方就用棉線打個結,再掛起來風乾,還可以熏一下,就更好吃了。」
夏小沫點頭道:「原來是這樣的啊,但是那個香腸外面的皮,也就你們說的腸衣是怎麼弄出來的呢?」
劉素芬笑道:「這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豬的小腸,撒上些鹽,不停地揉然後再用竹片反覆的刮,豬小腸就變成薄薄的透明腸衣了。」
陳志平想起了後世,有些不良商家,甚至用***來做香腸的外衣,只是他可不敢說出來,要是這樣夏小沫肯定連飯都吃不下。反倒是古代,就有人用腸衣來做****這個倒是弄反了。
這頓飯吃下來,夏小沫感覺自己都快要撐破肚皮了,她搶著去收碗筷,準備表現下,哪知道劉素芬卻把她拉到一邊道:「小沫啊,你是城裡的姑娘,這種粗活就別做了,這個還是志平他爸來做,咱們家一直都是他洗碗。」
夏小沫打了個飽嗝,不好意思道:「媽,那我是不是太沒用了?這怎麼好呢?」
劉素芬呵呵笑道:「有什麼不好的!這都快成一家人了,就不要客氣。」
農村裡晚上也沒什麼事,就是電視也搜不到幾個台,所以看了一會兒電視,大家就準備睡覺了,只是家裡就三張床,夏小沫雖說已經和陳志平睡過一張床了,可是到了陳志平家,她卻不好意思了。
陳志平笑道:「小沫,你還害羞呀!馬上就是一家人了,我爸媽他們不會笑你的。」
夏小沫道:「哦,這樣啊,那你晚上不準亂動哦。」
陳志笑道:「好吧,我保證!」
最後,夏小沫才紅著臉和陳志平進了屋,而陳建軍和劉素芬都笑呵呵地回他們屋裡了,至於陳志遠則是向他哥偷偷使了眼色,意思是早點把生米煮成熟飯。
陳志平心想這小子真夠壞的,也不知道在學校里有沒有去追女生,他知道弟弟陳志遠也是一個很老實的孩子,前世的時候直到二十二歲才談戀愛,在學校里一直是用功的學習。
睡到床上之後,夏小沫便開始纏著陳志平問東問西了。
對於農村的一切,夏小沫都覺得很新鮮,她吐氣如蘭地問道:「志平,你給我說說你小時候過年的趣事吧,現在那麼早,根本睡不著。」
陳志平笑道:「你想聽什麼呀?過年的趣事可多了。」
夏小沫笑道:「對了,媽不說農村過年都要做布鞋嗎?你給我說說吧,怎麼做出來的。」
陳志平道:「好啊,咱們農村和城市不一樣,一直都是比較窮的,所以平時一年到頭都不捨得買衣服鞋襪的,一般來說就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給家裡的每個成員添置兩套新衣服,還有兩雙布鞋。衣服呢是到鄉場上的布店裡扯上幾尺布,然後到裁縫店裡量身定做。而布鞋就完全是自己做的。當然做布鞋都是每個家庭的主婦必備的技能了。」
夏小沫睜大了眼睛道:「啊,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都是去買的呢!」
陳志平笑道:「這個是農村的傳統了。無論貧富,各家在過年前都要為每個家人備好一雙新鞋,不如此那麼這家人的主婦必然名譽掃地,鄉親們會鄙夷不休的。這個傳統就要從公社時代開時說起了,公社化以後導致農民赤貧化,甚少以二元五角現金去換取雙滬產的解放牌膠鞋!頂多每家有一、兩雙長筒黑色防水鞋或膠鞋共用,而居家就是人均至少一雙布鞋在足底挪動。因為經濟窘迫,農民多在當新郎、新娘時有皮鞋穿,否則老少不過光腳板下田、走路,而穿布鞋尤其新布鞋上路,一般只有在趕場、走人戶這種正式場合才會,要不然平時都是打光腳板的,當然九十年代要好得多了,畢竟比八十年代好了許多,一般都會穿上自家做的布鞋。」
陳志平說起這些,讓夏小沫覺得很是新鮮有趣,她當然想象不到,陳志平小時候上學,很多時候下雨都是脫了布鞋,光著腳板高挽褲管在泥濘里行走呢,回到家裡都捨不得穿,都是打著光腳,每逢過年,他和陳志遠都會因為穿上母親做的新布鞋而歡呼雀躍。這就是八九十年代農村孩子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