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郁山古城
郁府下卿巴圭見眾人表演完了,道:「瞫公子、若行人特為大事而來,諸位不可惡言相加。」
郁侯笑道:「久聞若行人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樹樹上的雀兒都能哄下來,今日小試,果然嘴皮不饒人。來人,為客人看座!」
站了半天,這時才有人送上六棱孔眼的精美篾席。
或許是為了顯示郁水蔑匠的高操技藝,更是為了顯示郁府的高人一截,那侍者慢慢悠悠在篾席上墊上軟毯。春沛坦然入座。
夢龍此時,大氣不敢出,靜看幾人鬥法,也跪坐下。郁侯手下幾人,也皆坐。又有人送上果子來。
郁侯道:「癩子頭上,也有幾根長頭髮。若行人適才所言,並非全無道理。」
春沛見機道:「虎安山大娃細崽,無一不記得當年郁侯借糧活命的大恩大德。適才幾位不明郁侯善意,故意刁難,不容小人不說幾句話,請郁侯恕罪!」
他認認真真施了個禮,轉而又一番措詞,說得郁侯心花怒放,多雲轉晴,令人備宴,特別交待要上好酒。
獨耳行人見郁侯放過若春沛,跪到郁侯面前,哭訴道:「打犬看主人。郁侯,不可就這樣便宜了虎安山行人!」
郁侯下座,扶起他道:「虎安宮只要了你一隻耳朵,若是楚國人來了,就是要命的事。為大計,請捐棄前嫌。」
獨耳行人慘然道:「從此,小人再無顏侍奉郁侯。請准回鄉終老,永不出山!」
郁侯真誠道:「你不負我,是我負你。」令人將他扶走。
郁侯復歸坐,大笑道:「好好好!從此兩部捐棄前嫌,共赴國難,不要再羊丁丁吃尾巴,自己咬自己,讓楚人笑話。有來就有往,我隨後派人到草原見瞫兄。」
夢龍知道,這時才能真正為若春沛嘗鹽味的物件不搬家放心了。
隨即安排酒宴。
郁府富足,山珍豈止獾與兔,水味哪少蟹和蝦。
賓主歡喜。
酒間,郁侯對春沛笑道:「此時下酒菜已足,若行人可放心講故事了。」
陪同的人都尖起耳朵,春沛道:「恭敬不如從命!在火巴山上,有一種獸,名叫怪眉日眼獸,專吃一種瓜,名叫二子瓜。
「那二子瓜說來也怪,每次只開兩朵花,若是其中一朵花兒占強,另一朵花含苞未放就會脫落,只生出一隻大瓜;若是兩朵花兒相愛,就生出兩隻瓜。
「更怪的是,若是只生一隻瓜,就瓜碩大而又香甜無比,簡直世間的絕味;若生出兩隻大小差不多的瓜,就有巨毒,那獸卻也明白二子瓜的道理。
「因此,那獸見了一根藤上有兩隻瓜的,斷斷聞都不去聞一下,若見是一隻,則大飽口福。」
郁侯笑道:「明白了,我和瞫玉就是一根藤上的兩隻瓜,楚國人就是那隻怪眉日眼獸。」
眾人皆笑。
郁侯笑道:「不妨再講一個。」
春沛推辭不過,道:「虎安山清水溪里有一種魚,冬暖夏涼,味道鮮美,可是沒有活物敢吃它。」
郁侯道:「這是為何?」
「這種魚,冷血的吃了冷死,熱血的吃了熱死。有一隻猴子不信,捉一條來吃了,一會冷,一會熱,全身瘙癢,最後把身上的毛都擦完了才消停。」
郁侯笑道:「想不到這般厲害。」
若春沛繼續神侃:「有一個人聽說了,他說:如果吃了那魚,只是脫毛,有何害處?我身上反正沒長多少毛,還怕它脫?於是他果真捉了一條來吃,居然一點事都沒有。人們才慢慢開始吃這道美味。」
眾皆笑。
宴席上,瞫夢龍與巴蓬在一起,自有他們的做法。
夢龍見巴蓬好表人才,不怒而威自露,不言而膽自現,心中敬服。
巴蓬見夢龍身材比自己稍短,身體壯實,面如抹粉,唇若塗丹,眼如朗星,兩耳懸垂,心中贊道:「虎安山草原上也有此等人物」。
正是:英雄見了英雄愛,猩猩見了猩猩惜。不多時,二人便無話不談起來。
直到夜色降臨,點起燈火,酒宴仍在繼續。
酒酣,巴蓬、瞫夢龍二人起身,持劍對舞,同唱歌兒,眾人和唱,群情激昂。歌兒唱道: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秦國的歌兒,可見有正能量的詩篇傳播之遠,千里之外的巴人也會唱。
次日,春沛、夢龍在巴圭、巴篷陪同下遊覽古城郁城。
先進入郁府後面的街市,春沛道:「果然是面朝後市,比肩繼踵。」
郁城裡,人群熙熙攘攘,幺喝不斷,先是一條換鹽的街巷,過一條換鹹魚、鹹肉、鹹菜的,挨近是換酒賣食的,再是換丹砂及染料、畫粉的街巷,還有換皮具的、衣衫的、農具的、銅器的、竹器的、木器的,甚至有石器的,無所不有,商鋪鱗次櫛比。
前方不遠,人跡漸少,有一處女閭(即青樓),當地人稱「花巷」,花枝在門前恣意招展,令人心馳神盪,夢龍笑道:「真箇是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春沛笑道:「難怪郁侯富可敵國,除了鹽丹兩寶,尚有這一寶。」
巴圭笑道:「兄長差了,這女閭之例乃是從齊國管子而來,賢人所創,不可褻瀆。」
繼續前行,看得虎安山客人眼花繚亂,邊看邊贊,夢龍道:「不比枳都差,非虎安山可及也。」嘖嘖稱嘆。
在當時,郁城是鹽都,及至以後很多年,都是這一帶最著名的城池。
在此之前,這裡曾經有一個古老的以鹽聞名的富裕、幸福的國度。再此之後,漢武帝置涪陵郡,南北朝置奉洲,又改稱黔洲,隋文帝置彭水縣,也都治所於此。
在這裡,最鼎盛的時期屬於唐朝,有近10萬人彙集於此,形成今渝東南最富有、最繁華的鬧市,令今天的烏江人簡直無法想象,甚至是懷疑,然而事實就是如此——要知道,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唐都長安的人口約有50—60萬,就算如有的說法超過100萬人,流放之地郁山的人口也是夠嚇人的。
直至清朝,郁山鹽仍然輝煌,據記載,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郁山有鹽井86口、鹽灶326座、熬鹽鍋1006口、產量達1106萬斤,所產食鹽,最遠銷到了兩湖兩廣,號稱「萬灶鹽煙,鬱江不夜天」,可以說就是烏江下游的「小京城」。
由於處於大山之間,道路十分艱險,離國家的政治中心遙遠,因此,郁山又是著名的流放地,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唐高祖子霍王李元軌、唐開國元勛趙國公長孫無忌、禮部尚書李林甫、高麗(今朝鮮)知留後事泉南建等先後流放這裡,留下遷客故事和史跡。
這裡,還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名篇。
宋代大文人黃庭堅曾貶居於此,自稱「已為黔中老農矣」,曾號「涪翁」,寫下大量詩文。難得的是,他以巴人遺韻竹枝調寫竹枝詞,交歌伎演唱,留下了「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兄弟」的千古名句。黃庭堅在郁水,多有德政,當他死後,當地人尋他的舊衣物數件,用棺木收斂,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
這裡,還留下許多詩人為友人到這裡來赴任、或被貶謫而送行、懷念的詩文,數量太多,不一一列述。
要說最婦孺皆知的,當屬唐朝大師柳宗元的《黔之驢》,描述的正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不過,此地是否真無驢,不必細究。
有好事者認為「黔之驢」與「巴蛇吞象」的傳說一樣,也許是一個白虎巴人戰勝了一個以驢為圖騰的部落的故事的延展,巴人創造過太多這樣的傳奇與傳說。
因此,如果你是烏江人,千萬不要小看郁山古鎮,或許可以說,它的鹽丹史,就是烏江下游幾千年的上中古史。
毫無疑問,郁山古城最引人入勝的篇章屬於巴人時代。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看過了郁城的繁華,聽過了郁城的喧囂,武士瞫夢龍提議看一看郁城的城防措施,因為這裡正是他和眾多烏江武士用生命守衛的一座城池。
當時的郁城,一面臨江,一面背山,兩面為土柵,也算是城牆,稱為「巴蘺」, 具有防禦功能。巴人的「城牆」也有特點,多不轉拐,也就是圓角,少有直角。巴人比較喜歡圓形,圓鼎、錞於、鉦,當然,性格和柳葉劍除外。
游完了城,主人陪客人上舟游郁水。郁水,今稱鬱江,烏江的支流,發源於湖北利川,其主要源頭有三:后江、前江、革井溪。
兩岸崇山峻岭,奇峰異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夢龍感覺,郁水的陽光與虎安山是兩種不同的景緻,陽光似從山峰上斜射到水面,如射到一面長長的鏡子上,金光閃閃,而虎安山的陽光落到草地上,似乎也泛出一點綠綠的光。
若春沛贊道:「此處風景比盤瓠水、丹涪水,又相似又有不同,各具風騷,皆是絕品。若是春夏,應更加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