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狂潮> 7、啟動

7、啟動

  在毛烈自己的思維邏輯中,探究一個問題的首要,便是追溯其源頭,準確定義之後再明確問題的主體、用途等。


  所以最先被毛烈查閱的,便是《周易》和《道德經》。


  在師父帶過來和毛家藏書之中,這兩本本書據傳是周代前成書的,其他的書籍都是周代時或者周代后成書的。


  其實,《道德經》中的文字內容對於毛烈來說已經毫不陌生了,剛才所講的第四條疑問便是毛烈從經中一句話引申而出的。


  但是,《道德經》非常的深奧,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系統分析,毛烈也只能大略地知道《道德經》主要是在講世間萬物的道理、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人生處世所需要的德行,卻並沒有能夠在《道德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在研究《周易》時,毛烈通過與《易傳》、《易經》的對比之中發現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


  經過系統的分析,這三本講述「易」的書籍中,核心思想都是在講世間萬事萬物是一刻不停地變化、試圖從萬事萬物不停的變化中尋得可以掌握的規律,並且都通過八卦的形勢來闡述。


  但是,《周易》和《易傳》這兩本書的八卦闡述之前,都有相當多的篇幅來講述易理,而《易經》卻是直接就開始八卦闡述、並沒有易理的講述。


  其中,《周易》由於是據傳周文王所著,只講解易理、後天八卦以及六十四卦。


  《易傳》據說是孔聖人整理《連山易》、《歸藏易》、《文王易》而成,易理、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六十四卦皆有講述。


  而《易經》,在儒家四書五經之列,卻只講述六十四卦,易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內容一字也無!

  可是就算是這樣,這些書還都被世人看做是卜筮之術而輕視。


  《周易》和《易傳》之中都有一段話:「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之所以最先查閱《周易》,正是因為這段話。


  《周易》裡面的這個「中」字,是與儒家經典《中庸》里的「中」字完全一個意思,都是天人合一,將世間萬般事物看成一個整體。


  只不過,《周易》裡面的「中」,是從變化中體現的,並且以五行陰陽的理念上講述了變化的規律。


  而儒家的「中」,卻因為《易經》中沒有易理的闡釋,所以比較僵化。


  毛烈覺得,正是因為變化與不變化,使得自己雖然將師父教授的學問全部記住、卻難以從這些學問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不過,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還需要與師父一起進行探討來確定。


  毛烈想到這裡,抬頭看了看師父,卻發現師父還是那樣地獃獃坐著,眉頭緊皺。


  搖了搖頭,毛烈只能繼續自己思考下去。


  儒學,正如「儒」字所表示的意思:人之需。使用儒學的主體自然是人。


  自古以來,人便是與天地相提並論的主體。儒家的思想基礎就是天人合一。而無論是道家、佛家,也都是如此、講究天人合一。


  但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擔當起儒學重任,卻又是一個艱巨的命題。正如毛烈與師父說的:自古而今,學儒之人如過江之鯽,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能夠稱得上儒者或者大儒的人卻是數量寥寥。


  在查閱三易的過程中,毛烈看到了一些內容,說是人在剛出生到一定年歲的時候,人性是純潔善良的。到了男七歲女八歲之後,人便開始被各種後天因素所影響、開始變得不再純潔、不再善良。


  在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毛烈還在心裡笑著說:後世時,三四歲的孩子們就開始心眼不正了。


  現在回想起來,易理的這個說法正好能夠解決儒家關於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的爭論,因為人性是會變的。


  可是,社會畢竟要是靠大人們、也就是人性已經變惡的人們來做主的。儒家思想之中的「至善」思想又該如何在這人性險惡的社會中得以體現呢?


  在毛烈看來,「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理學是從宏觀的角度上來進行宣導的;「心既是理」的儒家心學是從微觀角度上來進行宣導;但是這兩個儒家學派卻都忽略了過程!


  不斷變化著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使得儒家教化的過程必須時刻根據環境而進行變化。可是僵化的儒家思想從根本上脫離了變化的過程。


  尤其是儒家理學,更是沉醉於宏觀層面的形而上學,在明朝滅亡之後淪為了滿清奴役漢人的工具。


  儒家心學,也是因為不夠靈活,始終沒有在明朝時期佔據主流地位,最後在明朝滅亡后也逐漸式微,再無名家出現。


  明朝滅亡時,隨著大批不願意當亡國奴、不承認滿清政府的心學學者東渡日本,反而使得日本成了心學的主要根據地、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只是那時的心學,已經由於長期沒有大儒繼承發揚而變得異常偏激,反對封建、彰顯個性、極端功利主義。


  就算已經成了如此模樣的心學,在日本被傳播開之後,更是被沒有雄厚文化底蘊的日本人改動得幾乎完全面目全非、內涵已經完全違背了心學精神。空有心學之名、而無半點心學之實。


  想到這裡,毛烈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歷史上那些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家,都是名為儒家而實際上是雜家了。


  雜家為儒家補充了關鍵的變化思想。


  由此看來,必須將易理融入到儒家的思想之中!一旦成功融合,儒家理學與儒家心學之間的矛盾就會自然消失,兩個學派就會合為一體,重新煥發出儒家的魅力!


  後世被海量信息灌輸的毛烈,自然懂得宏觀微觀共同作用的效果。


  一念通、百念通!毛烈的思緒豁然開朗!


  「嘀嘀嘀。」


  正當此時,腦海中突然響起了一陣蜂鳴般的叫聲。是系統么?

  毛烈連忙將注意力集中到了腦海之中,卻發現除了那聲蜂鳴外,再沒有其他的動靜,看來那寄託著毛烈巨大期冀的系統並沒有能夠運行起來。


  不過,毛烈知道,如果那聲蜂鳴不是自己幻聽的話,系統必然是被自己的思路所影響、有了運行的徵兆。


  由此看來,自己方才的那個必須將易理融入儒家思想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


  毛烈不禁精神大作,趁熱打鐵地繼續思考起來!

  所有事情的過程,是由各種執行制度共同組成、約束事情按照規律發展。按照事情本身的屬性,又可以分為生產規律、經濟規律、軍事規律等等。


  用制度來約束世人作惡、用制度來促使世人行善。


  。。。。。


  既然無論哪種宗教、哪種學派所關注的主體是人,那麼其用途自然也就是為了世人更好地在世界中生存。


  農耕漁獵是為了人能夠享用到更好的食物;工匠是為了人們能夠使用到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用品進行生產生活;商人是為了人們能夠使用到更多的東西、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文士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展開各種事情;武士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可靠地保護自己的安全。


  只有以人為本,才能至仁至善!只有天人合一,才能做到心既是理!

  這裡的天人合一併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因為天地世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律來運行的,根本不會因為人的意願而發生任何的變化。所以要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程度,就必須由人去仔細觀察學習天地世界以及自身的規律、真正掌握這些規律之後、再按照這些規律來行為做事。


  而這個概念,便叫做科學。只是這個科學,並不是後世時網路上那些所謂的「大v」、「公知」、「專家」們宣揚叫囂的那種以偏概全的所謂「科學」,而是真正的、不摻雜任何私慾、為了探究世間萬事萬物真相、為了一方人民百姓安全生存、平穩發展的大學問!

  它就是「易」,就是「義」!

  三易之中講到,人之德分為五:仁、義、禮、智、信。


  按照毛烈自己的理解,這五德之中的義,便是客觀公正、變化地看待事物的科學。仁,便是將天地萬物一視同仁的態度。禮,則是禮節、禮制。智便是智慧。信,便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將易理融入到儒家之中,便能補,全儒家過於強調仁善而忽視了義、信的缺憾,真正將儒家學說和人的本身結合到一起,真正成為人所必需的大學問、大智慧!


  客觀、綜合、變化的智慧來看待世界萬事萬物,包括人自身;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設定製度並予以執行的行為。兩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解決世間所有問題的秘鑰!


  毛烈激動得滿面通紅,渾身燥熱,呼吸都發粗起來。胸中有股熱氣,浩然沖盪著,似乎要衝破胸膛、迸發出來。


  大腦像是一個瘋狂運行、瘋狂發熱著的處理器,但意識卻又如同被醍醐灌頂般的清醒。


  彆扭的感覺折磨著毛烈,讓他感覺到非常的難受,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眼前突然一黑,口中一口鮮血噴出,毛烈終於軟倒在地。


  意識消失之際,毛烈模糊地聽到了一聲清脆的蜂鳴和一聲驚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