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江山戰圖> 第九章 江東子弟初露崢嶸

第九章 江東子弟初露崢嶸

  揚州,丹陽郡涇縣。


  天氣漸漸趨暖,萬物也一天比一天顯的生機勃勃,淅淅瀝瀝的春雨,輕柔地滋潤著大地。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之多少,正是此時的寫照。


  連綿的毛毛細雨下了整整十天,春雨貴於油。可是孫策的大軍卻被在去涇縣途中耽誤了整整十天。


  三月初八,黃蓋大軍抵達蕪湖,黃蓋依舊回防秣陵。蔣欽陳武率軍8000,奉孫策令,陳武為先鋒,先期抵達涇縣,為孫策大軍開路,拿下涇縣,在丹陽郡以南就有立足之地了。


  陳武在前,蔣欽在後,一路從蕪湖上岸,過繁昌縣和南陵縣后就是涇縣了。


  涇縣設城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源於秦王嬴政二十四年。自古素有「漢家舊縣,江左名邦」之稱。古志稱「當吳越之交會,為歙池之襟喉」。據《後漢書·明帝紀》「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地處皖南山區北部,境內山多地少。黃山余脈綿亘縣境東南,九華山支脈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縣境。


  這裡在後世就是江西境內的大別山的咽喉之地,再往南,就是深山環繞了。涇縣土匪張大鎚聽聞孫策率大軍而來,早在幾天前就已經遁入附近的安武山了。結果陳武率500先鋒軍卒到達涇縣的時候,城門口就看見涇縣的豪族大戶人家族長都在門口迎接。


  再之後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著土匪張大鎚的暴政,一個姓張的大戶人家還咬牙切齒的懇請蔣欽陳武一定要把張大鎚剿滅,他要食其肉。


  原來,張姓大戶和土匪張大鎚乃是未出五服的同宗。幼年的時候還在張姓戶人家做過家丁,后隨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失敗后就在附近的安武山落草為寇了。時不時的禍害一下涇縣的百姓,涇縣百姓深惡痛絕。這次還禍害了涇縣望族張姓人家的女兒。


  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孫策投靠袁術的時候就已經在孫策麾下,作戰勇猛,累積功升為校尉。由於孫策被封官職不高,部下多為校尉。


  涇縣由於是進出南北群山的必經縣,商路到也發達,畢竟不管是越人還是盜匪都需要日常鹽巴之類的必需品。涇縣府衙被劉大鎚搞的烏煙瘴氣,到處是殘埂斷垣。蔣欽把8000大軍的其中的6000大軍讓陳武駐紮在城外,自己率2000兵卒守護城池,以便過多騷擾百姓。


  蔣欽跟隨孫策前做過長江水盜,但只是做一些劫富濟貧之事。在孫策的幾個將領當中是個老好人,和大多數將領關係很好,不喜奢華之物,經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很受士兵愛戴,已經為孫策屬下為數不多的可以獨當一面的領兵將領。


  涇縣縣府大堂內。


  「子烈,主公傳信,命我等先掃清周邊縣邑,收攏流民賊寇,加以區分。不知道你有何建議?」


  陳武在孫策陣營雖然沒有蔣欽資格老,但兩人也相識幾年了,但彼此配合作戰到是第一次。陳武此次被孫策點為大軍先鋒,也未賞沒有提拔重用的意思。話說當初陳武在廬江投靠孫策的時候還鬧出不少笑話。當初廬江太守為陸康,被孫策奉袁術命所斬殺后,孫策在廬江招兵,當時,陳武在一家打鐵鋪出苦力,聽聞孫策招兵,前去應募。孫武他爹在他小時候給大戶人家當管家,到也識文斷字,後來父母得罪主人家,被迫出戶,從次家道中落,父母先後雙亡。


  陳武應募兵卒到也沒有問題,其人身才魁梧,自是兵站需要招募的人。不想,陳武說自己是來當軍候的,不是來當兵卒的,想那招募兵卒之人也只是一個屯長,不想招募到一名要當他上官之人,甚是氣憤,為此打起來,想那屯長也是當兵幾年的老人了,一身力氣還是有的,卻沒想被陳武三五下打倒在地。陳武自小混跡在江湖遊俠當中,一身武藝乃是實實在在的。


  后此事層層上報,恰好被孫策知曉,頓生手癢,就想與其過過招,就許諾他軍候之位。哪想陳武和小霸王孫策打了六十多回合不分勝負,孫策這個時候也起了愛才之心,遂作罷,封其為軍候。陳武也沒有讓孫策失望,屢立戰功,因功累計升為校尉,從此進入孫策大營重要將領系列。


  只見陳武對著大堂牆壁上掛著的丹陽郡地圖走過去,沉思了一會,說到:「再往前面走,過了太平縣就是崇山峻岭了,我們雖然有八千人馬,但放在這深山裡面,卻不足為道,我想這次主公親率大軍,也是想步步為營的拿下丹陽郡南部山區的。」


  「所以,我建議我們分兵,一路向西,拿下陵陽縣,一路繼續往前,拿下太平,之後再打掃各個主要鄉邑,深山處的大寨先不動,不知公奕意下如何?」


  蔣欽在陳武說話的時候也走到了地圖旁邊,陳武說完后,蔣欽拍了一下陳武的肩膀,說到:「子烈所說,甚合我意。」


  然後蔣欽就不說話,嘴角微帶笑容的看著的陳武。


  一路兩人從武進縣渡口走來,兩人形影不離,加上蔣欽為人隨和,雖為主將,卻有長者之風,兩人關係越發緊密。


  陳武一看蔣欽的笑容,哪還不知道蔣欽的心裡打的什麼主意,他這是想讓自己坐鎮涇縣啊。


  陳武立馬伸出三根手指頭,對著蔣欽,搖搖頭。


  蔣欽莫名其妙,說到:「子烈,這是何意?」


  「三壇從巴郡過來的好酒,讓我當先鋒,回吳郡后,歸你。」


  蔣欽張著的嘴巴半天沒有合攏,只能苦笑道,「子烈,此等功勞,就值三壇酒?怎麼也要二十壇吧」


  陳武大喜,連忙道:「沒有問題,我這可是三個多月沒有活動筋骨了,這次可是要好好過過癮。」


  。。。。。。。


  四月初,丹陽郡陽江河絆。


  自孫策離開丹陽郡郡治宛鄰縣,已經過去三天,2萬大軍沿著陽江西上,陽江明曰江,實乃河。據聞,發源地乃是歙縣,綿延三百多里,流經丹陽郡的鄰國縣、宣城、宛陵縣,止於蕪湖縣。


  江南之地,湖泊河流星羅棋布。2萬大軍,多是揚州本地人,不會耍水的少之又少。孫策自丹陽郡處匯合丹陽郡太守孫靜的招募的新軍15000人馬後,補充糧草后就率2萬大軍準備前往涇縣與蔣欽匯合。


  孫策的坐騎是一匹白馬,通體無雜毛,孫策甚是喜愛,是叔父孫靜送的。孫靜此次大規模民間收集戰馬,也是奉孫策之命。江南由於歷史原因,自古戰馬較少,多數時候,商賈是與青州或幽州貿易交換而得。由於氣候適宜,江南物產發達,與青幽正好貿易,兩州刺史到也未多做阻攔。


  騎著戰馬,望著大軍緩緩而行,孫策感覺自己全身的血在加快流動。他喜歡戰馬在戰場上奔跑的感覺,每逢大戰,孫策每次都是衝鋒在前,雖多次被部下進諫,但孫策改不了,他剋制不住自己對戰場的衝動。也許正是這種性格,孫策受到諸多將領的尊重愛戴,從而能號令群屬,執掌江東,成為一方諸侯。


  想到這,孫策不由得想到了,在宛陵縣情形。那個的叫虞翻的年輕人對自己三番五次的進諫。在孫策眼中虞翻是一個不過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他卻不想自己比人家還小一歲。


  虞翻雖多次進諫,讓人心裡很是厭煩。想想也可以理解,有哪個年輕人受得了別人的啰啰嗦嗦。孫策雖然不喜歡此人的過於剛正不阿,但也有自知之明,孫氏家族在江東立足未穩,於士林更無根基,不能無端的得罪他們,於是找了個理由打發其到秣陵任縣令,也算是重任了。


  虞翻初在會稽郡王朗屬下任功曹,去年孫策攻取會稽郡,怒而要殺王朗,虞翻多次勸阻,成說厲害關係,孫策有感於其忠心,答應只是囚禁王朗。后調任到丹陽郡任法曹。秣陵地處要地,需要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去配合黃蓋,於是才有了虞翻的展示才能的機會。


  此次2萬大軍出征,由張紘任隨軍長吏,分前後兩軍,前軍主將校尉韓當率軍3000先行,副將孫瑜。由於孫策本身官職緣由,只是雜號將軍之職,孫堅是破虜將軍,孫策在袁術屬下任職時,袁術為其上表奏討逆將軍之職,但也是一個雜號將軍,能夠封的最大的職位就是校尉了。直到孫權即吳候位的時候才被天子賜予討虜將軍,但有賜符節,受開府建衙之權。


  孫瑜是孫靜之次子,受其父影響,是一個儒將,與孫策同歲。性溫和,孫堅在世時候與孫靜議論家常的時候,就常言道,孫瑜是孫家子弟輩最為優秀的人才。只不過後來常雖父親孫靜在家研讀《周禮》,濟陰人馬普愛好古學,孫瑜以厚禮相待,讓郡府中將領官吏的子弟幾十人都來跟隨他學習,更是設立學館。孫靜已經多次跟孫策講,想要歸家鄉。孫策初定江東,根基不穩,目前還沒缺乏獨當一面的可放心任用之人。此次孫策也是懇請孫瑜同軍,是想讓其接替孫靜任丹陽郡太守之職。


  后軍由孫策統領,張紘任行軍長吏,吳郡餘杭人凌操、廬陵人李異、孫輔、孫鄰等相關校尉隨大軍在賬下聽用。一路大軍浩浩蕩蕩,於五日後抵達涇縣。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