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馬騰天下> 第137章 可為之時有可為

第137章 可為之時有可為

  永嘉先生說道:「我給你說幾個典故。田千秋這人你知道嗎?」


  「田千秋?」馬騰搖了搖頭,問道,「他是我們張掖人嗎?」


  永嘉先生笑了笑,說:「不是。霍光這個人你知道嗎?」


  馬騰說:「我不認識。」


  永嘉先生說:「你肯定不認識。不過有一個人,你一定會知道。」


  「誰?」馬騰好奇地問道。


  「霍去病。」永嘉先生說。


  馬騰說:「我知道。他當年剛帶兵的時候跟我一般大,後來為朝庭立下了許多功勞,是個大大的英雄。」


  「這個霍光,就是霍去病的親弟弟。」永嘉先生接著說,「霍光是前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期間曾主持廢立昌邑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這個霍光,而是與他同朝時的丞相田千秋。


  漢昭帝時,田千秋任丞相。每當霍光徵求田千秋對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時,田千秋總是對霍光說:『只是希望將軍時時處處用心留意,這就是國家的幸運。』田千秋最終不肯有所作為。你可知道這是為什麼?」


  馬騰搖了搖頭。


  永嘉先生說:「當時,昭帝年幼,大將軍霍光當政,田千秋雖貴為丞相,但實際上每件事都由霍光做決定。


  田千秋難道不懂得政事嗎?我想田千秋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如果因為分霍光的權力而表現他自己的才能,會開啟朝中爭權奪位之風,以至於導致大臣間的猜忌和仇怨。


  這樣會有殺身之禍,對國家也沒有什麼好處。咱們再說另一個人。


  此人名叫張安世,是漢宣帝時的大司馬車騎將軍兼尚書、幕府長史,這些職務都是朝庭的要職。


  當時有人譏諷他不向朝廷薦舉賢能之士。張安世則說:『上面有英明的君主,大臣賢與不賢一目了然,我能做到潔身自好就可以了,何須薦舉賢能?』


  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漢宣帝親政后,事必躬親,親自受理軍國大事。


  張安世難道不樂意有薦舉賢能之士的美名嗎?

  但如果張安世表現得不同尋常,勢必會觸犯宣帝的忌諱,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臣子,為朝庭儘力,應該根據條件和可能,能做的事情當然要盡量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情而貿然去做,於國於民於已都是不利的。


  人們常說:『士人君子位居朝廷,應當無所保留地直言進諫,這才是大臣之風。


  如果只是一昧地明哲保身,閉口不談自己的謀略和意圖,隱瞞自己的才幹以達到不顯山露水的目的,這是避世者之所為,作為人臣是不可以的。』


  唉!臣下固然不可以這樣做。然而有的事情,明知不可為而不得不為,不該做而冒然去做,也只不過是自取禍端罷了。


  《易經》『坤』卦『****』的爻辭說:『遇事閉口不言,塞耳不聞。如此就沒有災禍,也不會得到讚譽。』


  『****』爻的象辭也說:『括囊無咎』,比喻人謹慎就不會有災害。


  處在霍光和宣帝當政的時代,田千秋和張安世如果不小心謹慎,難道沒有生命危險嗎?你對這些有什麼看法?」


  馬騰說:「先生所說的,大概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吧?

  不過如先生所言,如果明知道君王有錯,所採取的措施有可能會對國家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難道說做臣子的只愛惜名譽或身家性命,而對此不聞不問嗎?」


  永嘉先生說:「非也。這裡有個細節問題,有個技術上的問題。我再給你講兩個故事。


  劉邦登基后,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次子如意為趙王。


  後來,見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而次子如意卻聰明過人,才學出眾,有意廢劉盈而立如意。


  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非常著急,便遵照開國大臣張良的主意,聘請商山四皓。


  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他見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問后才知是商山四皓。


  四皓上前謝罪道:『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作太子的賓客。』


  劉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


  就這件事,當時群臣與漢高祖發生了很多爭辯。


  嫡傳和庶出的道理、長幼的先後次序,漢高祖不是不清楚,他為什麼執迷不悟而非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呢?

  商山四皓,漢高祖平時就知道他們的賢能並很敬重他們。


  因此他們從漢高祖容易理解的問題入手,再涉及他們所要談的事情,使漢高祖醒悟就易如反掌。


  商山四皓勸諫漢高祖的方式,與周昌、叔孫通比較起來怎麼樣?

  然而漢高祖為什麼沒有採納周昌、叔孫通等人的意見,而聽信了商山四皓的勸告?

  主要在於前者只是一昧地批評漢高祖執迷不悟,而後者則是從其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問題入手進行誘導,如此而已。


  再有一個事例。


  戰國時候,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長安君做人質才願出兵。


  趙太后疼愛幼子,堅決不允,並嚴禁群臣再進諫。


  左師觸龍求見,太后慍怒接待,但觸龍一點也不談人質之事,反而提起自己的腳疾,關心地問起太后的起居,在噓寒問暖中,兩人都為行動不便、食慾欠佳而感嘆。


  隨後,觸龍提起他的幼子,央求太后讓他到宮中當一名衛士。


  太后關心地問起他兒子,兩人因而議論起『父母親誰較疼愛孩子』這個話題。


  觸龍認為『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並舉太后當初為什麼將女兒遠嫁燕國為例,然後順水推舟地談起如今太后疼愛幼子長安君。


  雖然給他最好的封地和財寶,但卻不讓他為趙國立功,這並非真心疼愛兒子的長遠打算。


  觸龍的這一番話讓趙太後有所感悟,於是立即送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而齊國也很快出兵,解救了趙國。


  因為意見不同,所以才需要說服。要想讓對方接納,最好不要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應該跟他站在『同一邊』說話。強調彼此的共通點,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君主也是人。臣下向他的君主進獻忠心,一定要從君主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問題入手,然後君主才有可能採納臣下的意見。


  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執迷不悟,而在某些方面卻通情達理。


  他在某些方面執迷不悟,這就表現出很愚昧;他在某些方面很通情達理,這就表現出很明智。


  從他容易理解的問題入手來勸說他,就容易取得他的信任。


  自古以來能善於規勸君主的,沒有不從國君容易理解的問題入手的。


  因此揭發別人過失不留情面並窮追不捨的,大都適得其反;而那些溫文、厚重、明智、善辯者,他們的說教就容易實行。


  戰國時趙國的左師觸龍,漢高祖的謀士張良就是典型的例子。


  《易經》『坎』卦中『****』的爻辭說『送入取出均通過窗戶』,這也可以用來作為侍奉結交君主的方法。


  通過窗戶,主要是因為居室靠它才能得到光明。從觸龍和張良的進言來看,他們大概清楚『坎』卦『****』爻辭的寓意吧!」


  馬騰道:「先生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不是不可為,而是因為不得其法。老子有一句話,叫做『曲則全』,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永嘉先生笑了,贊道:「孺子可教也!」


  有分教:

  漠漠八荒,恬恬大地。


  香草青青,鳥獸自怡。


  綿綿遠山,潺潺小溪。


  落英紛紛,浣紗嘻離。


  方方阡陌,哞哞伏起。


  炊煙裊裊,大人來彼。


  疏疏都衛,依依闕里。


  碩鼓啞啞,聖人無跡。


  悠悠我天,淳淳我棲。


  星月杳杳,天人合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