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馬騰天下> 第188章 馬騰初識魚鱗陣

第188章 馬騰初識魚鱗陣

  漢匈大戰歷經數十年,戰略態勢開始全面逆轉。


  斗轉星移,郅支單于時代,匈奴早已丟失河套、隴西、涼州等戰略要地多年,何止「亡焉支山使婦女無顏色」。


  伴隨著漢朝不斷開荒移民、屯田移民、交通西域的戰略推進,匈奴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充其量只能在小國中興風作浪。


  對比剛剛經歷過「昭宣中興」的大漢王朝,無疑是相形見絀,此消彼長。


  正如當時一位匈奴大臣所言: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


  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如此,未嘗一日安也。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


  這就是形勢,形勢比人強——任何一位匈奴單于,都無法無力改變這個實力差距懸殊的戰略形勢。


  其次,軍力對比差距明顯。


  襲滅郅支單于之戰,不僅僅是陳湯矯詔出兵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同時它更是大漢王朝幾十年來逐漸建設完善的軍事力量對抗游牧民族的一次實戰檢驗。


  在對匈奴作戰中,漢朝邊打邊學,邊學邊改,騎、車、步各兵種不斷調整,重新組編。


  從漢武帝時代起,騎兵發展迅速,漠北之戰時,僅衛青、霍去病兩軍的戰馬數量就達到了十四萬匹,實力十分強大。


  最終漢軍騎兵完成了向戰略軍種的轉變,成為軍中的第一主力兵種。


  從而使漢軍能夠以機動對付敵之機動,既可遠程奔襲,也能迂迴、包抄、分割、圍殲,贏得戰場上的主動地位,殺傷力和機動性都大大提高。


  而且漢軍特別注重將騎、車、步兵聯合作戰。


  漢武帝時衛青出塞作戰,就曾以武剛車環繞為營,以作防禦,同時縱精騎五千出擊匈奴。


  在實戰經驗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漢軍形成了一套以騎兵野戰、步兵攻堅、車兵防禦的克敵制勝戰法,協同作戰方式漸漸爐火純青。


  在滅郅支之戰中,也正是因為漢軍軍力強盛,各兵種協同作戰,攻防兼備,萬餘康居騎兵才對漢軍主導下防守嚴密的聯軍陣地無計可施,徒呼奈何。


  更何況,漢軍長短兵器裝備之精良,遠非游牧民族可比。


  反觀匈奴方面,始終長於進攻而短於防守,防禦戰從來就不是游牧民族的強項,其與生俱來的機動性優勢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郅支單于最大的戰術錯誤,就是在面對四萬多漢胡聯軍、敵眾我寡之時,竟然據城自守,以致畫地為牢,以卵擊石。


  結果,耗時兩年建成的單于城在漢軍的強攻之下,一天一夜即告失陷。


  郅支單于伏誅后,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既高興又恐懼——高興的是死敵已滅,恐懼的是漢軍武力強大。


  於是,他更加恭謹地第三次單身朝覲,表示「願守北幌,累世稱臣」。


  這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南匈奴的命運從此徹底和大漢王朝綁在了一起,自秦漢以來的北方邊患從此一舉解除。


  即便到後來王莽改制、天下大亂之際,匈奴也無力趁虛而入。


  正如當時漢宗室劉向所言:「此戰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


  以一次戰役而收戰略之功,陳湯從此名揚天下。


  而如今常為人津津樂道者,是大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的那封著名疏奏:

  「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其辭蕩氣迴腸,千古流芳。


  名將陳湯,一生僅此一戰,但一戰即為數十年漢匈戰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給自己的祖國贏得了長久的邊境安寧——為將者,夫復何求?


  所以,不管陳湯後來的命運如何挫折困頓,他的勇氣、謀略和才華都儼若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勝利的瞬間光輝燦爛,永遠定格在塔拉斯河畔的那個夜晚。


  此正是:

  漢家男兒戍邊關,縱橫沙場未等閑。


  千里遠襲斬首處,一劍封喉震天山。


  馬騰聽了,除了對陳湯的膽識極為欽佩以外,對羅馬士兵的戰法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因為馬騰自出世以來,一直是指揮騎兵作戰,而對手無論是北匈奴,還是鮮卑,都是騎兵,從未見過、更談不上指揮步兵優作戰。


  於是問道:「羅馬人的這種戰法倒是奇特。天保大哥,你能不能詳細說說?」


  劉天保說:「羅馬人的這種陣形叫做魚鱗陣。


  魚鱗陣是古代陣法中的一種,大將位於陣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


  就羅馬軍隊來說,他們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一千人組成正方形隊列,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調往前走。


  敵人遠的話,就把手中的長矛扔出去,也不管刺沒刺到人,先來個威懾;

  敵人近了,就把長矛一橫,往敵人身上刺;再近了,就把長矛和盾牌全扔掉,拔出短刀,來個肉搏。


  對於這種戰法,如果說對手也是步兵,往往會奏奇效,因為敵人看著一個個用盾牌組成的刀槍不入的『大烏龜』,就先舉手投降。


  但在以騎兵為主的中國,這個陣容給自己幫了倒忙。


  陳湯的重騎兵速度快,看到這個緩慢移動喊著號子的『大烏龜』,便把它團團包圍,從四面進攻。


  烏龜陣的一個重大缺陷除了移動慢,更重要的是處於烏龜陣中間地帶的士兵看不到外面,視線不好,結果被這樣一嚇唬,裡面自己人先踐踏上了,『烏龜』當場散架。


  這就是說這種陣法看似防守堅固,但是實際上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了.」


  馬騰點點頭,說道:「這種戰法優勢很突出,缺陷也很明顯。


  但如果說步兵與騎兵協同作戰時,步兵在前以此陣進攻,騎兵在後押陣掩護,則可以揚其長而避其短,可奏奇效。」


  劉天保說:「那倒是。」


  有詩云:

  有意栽樹樹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


  偶爾得聞魚鱗陣,他日戰場立奇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