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劉天保推演陣法
劉天保繼續說道:「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製,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
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
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
《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
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
《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及其使用的方法。
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
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鬥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基本的戰鬥隊形。
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馬騰道:「原來如此。沒想到在中國,陣法的起源這麼早。」
劉天保說:「是的。中國的陣法不僅起源早,而且陣法思想豐富。
講究陣法,是古代戰術思想中常見而且非常重要的內容。
史上一位名將曾總結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陣法』一詞最早出現在《六韜?犬韜?均兵》中。
陣法是古代兵家總結作戰中兵力布置的不同而取得不同效果的經驗教訓,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若干調整隊形、布置兵力的方法。
直到今天,還有「排兵布陣」的說法,『布陣』的中心內容就是『排兵』。
所以古代也就將指揮軍隊稱為『排陣』,甚至有時在軍隊中還有『排陣使』的官職。
軍隊在戰鬥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布置為一定的戰鬥隊列或隊形。
應當先布『陣』,軍隊才能作戰,而每一次作戰,也就是以自己一定的陣式去衝擊敵人的陣,或以自己的陣去迎擊敵人一定陣式的進攻。
《孫子兵法?軍爭》指出:『勿擊堂堂之陣』,就是告誡人們不能去攻擊隊形嚴整、實力雄厚的陣列。
在戰鬥中,如果能保持陣形進行抵抗,穩住陣腳,也就保住了陣地。
《六韜?犬韜?均兵》中稱之為『堅陣』,《淮南子?齊俗訓》中稱之為『勝軍之陣』。
《左傳》中認為如果『軍而不陣』、『陣而不整』、『在陣而囂』,就說明這支軍隊『莫有斗心』,就成為『必克之』的陣了。
《司馬法?嚴位》中有句名言,說『凡戰,非陣之難。使人可陣難。非使可陣難,使人可用難。』
就是說,布陣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難事,關鍵在於使每個士卒都能理解陣法所要求的戰鬥布置。
這其中真正為難的事,是如何最合理地將每個士卒安排到陣法所要求的最合適的戰鬥崗位上去,並使他們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古代兵家認為,陣法必須隨著戰場上各種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陣法的變化並不神秘。
例如最早的所謂『三陣』,據《六韜?龍韜?三陣》記載: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用天陣、地陣,人陣,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為天陣;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為地陣;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陣』。
這裡講的很清楚。
所謂天陣,就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晝夜朝夕的變化不同而布陣;
所謂地陣,就是根據山川形勢的各種條件不同而布陣;
所謂人陣,就是根據軍隊的配備、強弱不同而布陣。
這些都是樸素而又明白的。
陣法的變化實際上是軍隊隊形排列的變化與兵力布置的變化。
所以古代兵家認為,在作戰時要儘力登高望遠,將敵方的各種陣式盡收眼底,這樣就能破敵陣而勝之。
如《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鄢陵之戰中,『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從而抓住敵方的破綻,選准了突破口,最終摧毀了敵陣。
陣法的變化,關鍵在於兩方面,一是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二是將帥能正確地把握戰機。
古人曾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有的軍隊從士兵個人技藝來說,既有膽力且技藝超絕。
可是一上戰場,徒騎混雜,迷失隊伍,節制不明,人心不一,這樣的軍隊扎定腳跟猶不可得,又怎麼能指望它取勝?
因此即使是有絕技驍勇,也是沒有用的。
但是,一支軍隊如果有了明將,能夠節制素行,平時加以操練,即使是突然遇到敵人,也必能駐腳陣成,舉手便戰;
其陣形就可以『出無窮之變,或伏或起,或正或奇,曲折相連,首尾顧應,絕而不散,卻而不散,似整不整。
似亂不亂。所謂合亦成陣,散亦成陣,行亦成陣,坐以成陣,敵固不知我之所以退,抑亦不識我之所以進,是為有制之兵也。』」
馬騰說:「剛才,我就有了不可小看古人智慧的感嘆,聽你這麼一說,確然如此啊!」
劉天保接著說:「在古代戰爭中,陣法的變化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小部隊到大部隊的過程。
先秦時期記載陣法最多的兵書是《孫臏兵法》,其中的《八陣》、《十陣》、《十問》、《官一》等四篇專門討論陣法。
孫臏認為軍事鬥爭最重要的因素有四個:陣、勢、變、權。
將陣列在首位,並列出了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形之陣、鉤形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雲陣、剽風之陣等陣名。
雖然沒有詳細介紹,但從已有的文字來看,這些陣並不複雜。
如錐形之陣,就是一種如劍鋒、如利錐一般的攻擊型隊形排列。
展開進攻時,先以精銳插入敵軍,然後以強大的後續部隊撕開敵陣的裂口,擴大戰果。這種陣形不複雜也不神秘。
到了漢代,陣法日益複雜,在戰場上布陣的兵力甚至超過十萬。
我國古代歷史典籍和兵書中記載的陣法名稱很多,但從其陣式上即隊形排列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方陣,一種是圓陣。
正如《李衛公問對?卷中》所說,陣法變化,『皆起於度量方圓也。』
方陣呈方形或長方形,這是古代陣法的基本形態。
因為軍隊中各級建制單位都有自己的行伍隊列,排列整齊時總是方形或長方形,軍隊作戰的基本配置往往總是中軍與左、右兩軍的組合,這也就是一個橫列的長方形陣式。
殷代的軍隊編製是『王作三師,右,中,左』;
《左傳?桓公五年》載春秋時鄭國的軍隊出征是:『曼伯為右矩,祭仲為左矩,高梁彌以中軍奉公。』
這些都表明了最初的橫列式方陣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