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傳承下來的的習俗
林琳一直靜靜地眨巴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並不說話,只有穆羽偶爾對著他有著高清攝像頭的直播間說幾句,剩下的時間也是在靜靜地聆聽,很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穆羽又把阿什庫送給他們的野生狍肉乾和一些山特產品拿出來和眾人分享,大家一邊吃著喝著,感覺特別愉快。
劉大娘說,那時候,村裡沒有衛生院,女人們生孩子都是請村子里的接生婆來幫忙。自從依蓮柯來了之後,村裡就多了一個洋接生婆。誰家女人生孩子,只要找到她,她馬上就會來到產婦身邊,細心地幫助她們接生。
依蓮柯性格溫柔,待人親切。她有高雅的氣質,姣好的面容,一笑起來,眼睛里漾出來的親切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遇到產婦待產時間長時,她都耐心地坐在產婦身旁,給她們講故事,分散她們的注意力,以減輕疼痛帶給她們的煩躁。劉大娘的大女兒出生時,由於待產時間長,疼痛把她折磨得一點精神都沒有了,依蓮柯坐在她的身邊,用毛巾細心地為她拭去額頭上滲出的汗水,並給她講自己家鄉的小故事,還為她哼唱家鄉的歌曲,慢慢地,她暫時忘記了疼痛。就這樣,依蓮柯一直衣不解帶地陪了她兩天一夜,直到孩子安全降生,依蓮柯又囑咐了她一些護理孩子的常識,才放心地離去。
依蓮柯的接生技術很好,無論是順產還是難產,她都能應付自如。產婦什麼時候生產,她只要用手一摸,就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慢慢地,村裡的人都十分信任她,女人們更是把她當做了自己的親姐妹,有什麼話都願意和她說。
時間長了,依蓮柯也向她們說起自己的家鄉,講自己在蘇聯時的生活。有時,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得高興了,依蓮柯還會用俄語唱上一段蘇聯歌曲,讓大家感受到來自異國的優美曲韻。夏天,村裡的姐妹們相約著到江邊去洗衣服,依蓮柯就會向著對面家鄉的方向望啊望啊,常常忘記了搓洗手中的衣服。每到這時,大家就說:「依蓮柯又想家了。」
依蓮柯十分聰明,不但會接生,還能說一口地道的中國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20多名從哈爾濱來的俄語系的大學生,聽說樺樹林子村居住著許多俄羅斯人,專門坐車來到這裡,向他們學習俄語交際。依蓮柯作為一名真正的俄羅斯人,非常熱情地與他們進行了交流。大家在一起時,你一句我一句,談得十分開心,遇到難解釋的,依蓮柯就用漢語告訴學生們其中的意思。說到興頭上,大家還一起唱起了蘇聯歌曲,跳起蘇聯的舞蹈。學生們都說:「這一趟沒白來,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如今,依蓮柯已經不在好多年了,但每當提起她,上了歲數的人對她還是讚不絕口。
俗話說,入鄉隨俗。經過幾十年的歷史變遷,當初由第一代俄羅斯人帶來的一些風俗已經慢慢有了變化。例如,過去俄羅斯婦女們都愛穿裙子,把頭髮用花布包起來,現在在村裡根本看不到這種裝束了。雖然著裝改變了,但一些飲食習慣卻保留了下來。
據今年51歲的第三代俄羅斯後代任玉鎖說,大家都知道俄羅斯民族飲食上有喜酸的愛好,吃什麼都喜歡酸的,但你們卻不知道他們對鹽也情有獨鍾。別人吃柿子都蘸白糖,他們就願意蘸精鹽吃。把柿子切成很薄的小片,然後把精鹽均勻地撒在上面拌著吃。或者把精鹽盛放在碟子里,用切好的柿子片蘸著吃,味道非常鮮美。就連吃苞米時,也要在上面撒上精鹽再吃。
另外,在製作酸黃瓜的時候,他們也有著跟當地人不同的方法。在腌漬過程中,放鹽的同時,還放入茴香和柞樹葉,茴香是提味的,而柞樹葉則是防止長毛的。還有,喝生牛奶,吃自己製作的大列巴麵包。這些,都是從祖輩上傳下來的,非常適合他們的口味。
樺樹林子村坐落在一個大山坳里,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是平坦的田地,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村落。說它是自然形成,是因為當初jy縣地廣人稀,常勝鄉的人口多半集中在常家村附近。就連當初第一代俄羅斯人偷渡到中國,也是在常家村居住。
1961年,常家村連著發了兩場大水,村民的生活非常困難。為了改變生活,當年秋天,付長友的大爺就領著一些俄羅斯後代,大約有五六十人遷移到了現在的樺樹林子村。那時,這裡沒有常住人口,只有為數不多的常家村的村民在這裡種了點地,秋收過後,便回去了。所以,那裡的大部分土地都未被開墾。
剛踏上這片土地時,大家發現這裡有一大片長得高大挺拔的白樺樹林,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響聲,彷彿在向人們招手致意。大家被這景色迷住了,都說這片樺樹林太美了,就叫樺樹林子吧。
初來乍到的俄羅斯人及其後代,在這片黑土地上辛勤地勞作著,從春到秋,他們在汗水中收穫著自己的希望。
在生活上,他們互相幫助,誰家有什麼困難,都能伸出援助之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他們還學著當地人的樣子在這裡蓋起了子牆房。就是打好地基后,在地面部分壘一層木,抹一層黃泥,這樣層層疊加上去,最後再起一個木製房頂,上面鋪上草,這樣的房子住起來既經濟又暖和。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俄羅斯的後代們在這裡紮下了根。
後來,陸續又有當地人從附近的常家村等地遷過來,就有了現在的樺樹林子村。
安居樂業生活富庶
據常勝鄉黨委書記陳岩介紹,樺樹林子村的人均純收入為4500元,是全縣響噹噹的富裕村。
全村共有耕地面積8087畝,在村黨支部書記侯兆啟、村委會主任付長友的帶領下,他們結合本村實際,大力發展「雙高」大豆種植、絨山羊養殖、民有林和北葯種植產業。2005年,全村種植「雙高」大豆5000畝,絨山羊存欄達到4700多隻,發展民有林1200畝。
村裡實現了自來水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和程式控制電話入戶率100%,居民住房磚瓦率88%。很多村民家還購買了電腦,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有的村民更是實現了網上銷售產品的夢想。
林琳默默地感嘆著似乎也在用手機記錄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