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女帝師二(67)
[80]《宋書·列傳第二十九·范曄傳》:「(范曄)在獄為詩曰:『禍福本無兆,性命歸有極。必至定前期,誰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來緣無識。好醜共一丘,何足異枉直。豈論東陵上,寧辨首山側。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復即。』」
[81]《論語·衛靈公十五》
[82]西晉江統《徙戎論》
[83]《晉書·載記第二十五·乞伏乾歸傳》:「乾歸曰:『自古無不亡之國,廢興命也。苟天未亡我,冀興復有期。德之不建,何為俱死!公等自愛,吾將寄食以終余年。』」
[84]《管子·形勢第二》:「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必承諾之言,不足信也。」
[8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86]《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
[87]師曠,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著名樂師。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88]《漢書·袁盎晁錯傳第十九》:「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
[89]《周易·繫辭上》:「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90]《莊子·外篇·駢拇》:「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91]《宋書·孝武十四王·始平孝敬王子鸞傳》:「帝素疾子鸞有寵,既誅群公,乃遣使賜死,時年十歲。子鸞臨死,謂左右曰:『願身不復生王家。』同生弟妹並死,仍葬京口。」
[92]《漢書·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贊曰:仲尼『惡利口之覆邦家』,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伍被安於危國,身為謀主,忠不終而詐讎,誅夷不亦宜乎!」
[93]《呂氏春秋·覽卷第十六》:「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94]《莊子·至樂》:「顏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
[95]《韓非子·說難第十二》:「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96]《說苑·奉使》:「秦王忿然作色,怒曰:『公亦曾見天子之怒乎?』唐且曰:『王臣未曾見也。』秦王曰:『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亦嘗見夫布衣韋帶之士怒乎?』秦王曰:『布衣韋帶之士怒也,解冠徒跣,以頭顙地耳,何難知者。』唐且曰:『此乃匹夫愚人之怒耳,非布衣韋帶之士怒也。夫專諸刺王僚,彗星襲月,奔星晝出;要離刺王子慶忌,蒼隼擊於台上;聶政刺韓王之季父,白虹貫日。此三人皆布衣韋帶之士怒矣,與臣將四。士含怒未發,厲於天。士無怒即已,一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即案匕首起視秦王曰:『今將是矣。』秦王變色長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韓滅魏,鄢陵獨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97]《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年。……賢公子喜時,則曷為為會諱?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也。」
[98]《漢書·武帝紀第六》:「詔曰:『朕聞咎繇對禹,曰在知人,知人則哲,惟帝難之。蓋君者,心也,民猶支體,支體傷則心憯怛。……』」
[99]《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100]《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01]《詩經·大雅·盪》
[102]《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103]《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楊惲傳》:「惲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謂鼠不容穴銜窶數者也。』」窶數:用茅草結成的圓圈,放在頭上做頂東西的墊子。
[104]《淮南子·俶真訓》:「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古之真人,立於天地之本,中至優遊,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105]《裴注三國志·吳書·宗室傳第六》:「裴松之註:初,(盛)憲與少府孔融善,融憂其不免禍,乃與曹公書曰:『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
[106]《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107]《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袁安傳》:「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
[108]《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臣蒼疲駑,特為陛下慈恩覆護,在家備教導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制書褒美,班之四海,舉負薪之才,升君子之器。」
[109]《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徐稺傳》:「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稺者,生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110]《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111]《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112]《聖經·舊約·傳道書》:「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13]《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114]《漢書·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蓋寬饒》:「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詘。《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唯裁省覽。」
[115]《漢書·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枚乘傳》:「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願大王孰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116]《抱朴子·釋滯卷八》:「要道不煩,所為鮮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篤,何憂於人理之廢乎?長才者兼而修之,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