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 監軍宦官穩宣武
就在李寧學文習武之際,看似風平浪靜的大唐天下,實則暗潮洶湧。
處於運河要道的宣武軍就鬧得很兇。年過古稀的前宰相董晉本來都在洛陽安享晚年了,不曾想竟被抓了壯丁。
節度使李萬榮去世前把軍中事務交給了同鄉鄧惟恭,鄧惟恭也平定了李迺的叛亂。但突然空降了一位當過宰相的名儒自是十分不滿,都不派人去接這位上司。但董晉的火速前來讓鄧惟恭來不及謀划,只得和眾將出城迎接。
董晉對宣武的軍政大權倒並不熱衷,權力多半還在落到鄧惟恭手裡。本就是海內名儒的他,倒是將文風搞得不錯。韓愈在洛陽時曾結識董晉,頗得他欣賞。於是董晉便徵辟韓愈為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畢竟他已經老胳膊老腿了,得找個辦事的當自己的代言人不是。
不少文人士子如李翱、張籍等紛紛慕名而來。韓愈因任觀察推官,有舉薦人才之權,在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的同時,趁此機會極力宣傳他對古文革新的主張。
鄧惟恭本以為董晉這麼大年紀,沒幾天活頭了,朝廷只不過是讓他過度一下,可左等右等,始終沒個影兒。他每次去見董晉時,董晉都一副快死的樣子。可他一走,節度使府就經常宴請韓愈、李翱、張籍等文人雅士,看起來很是健康。
朝廷一直沒有調走董晉,還派了汝州刺史陸長源輔佐於他。董晉文有韓愈,武有陸長源,優哉游哉地擔任節度使,實際上是在安度晚年。一直想當宣武節度使的鄧惟恭惶恐不安,於是準備暗中發動兵變,殺了董晉那個老不死的。
董晉雖老,畢竟是做過宰相的大佬,雖然整天足不出戶,但早已在鄧惟恭身邊安插了不少眼線。曾經輔佐過鄧惟恭平定叛亂的監軍宦官俱文珍就經常被請去參加宴會,
俱文珍本就被鄧惟恭安排監視董晉等人,不曾想他一屆宦官竟有許多名士結交,確實很是高興。他早年因告發義父劉忠翼得皇帝李適賞識,深諳牆頭草的處事之道。
此次便是俱文珍向董晉的告密,鄧惟恭等叛將很快便全部被董晉聯合軍中的陸長源逮捕斬首。
皇帝李適得知后大喜過望,年過古稀還如此猛,隨即封董晉為太子太保。宣武軍後來幾年中都在董晉的領導下十分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已任滿三年宣武軍監軍的俱文珍回長安復命時,還得到名士韓愈寫詩相送,詩曰:
奉使羌池靜,
臨戎汴水安。
衝天鵬翅闊,
報國劍鋩寒。
曉日驅征騎,
春風詠采蘭。
誰言臣子道,
忠孝兩全難。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二月,董晉病重隨後去世。韓愈等人也隨董晉靈柩前往洛陽。李適只好任命董晉一手提拔的宣武行軍司馬陸長源為節度使。
頗有才幹的陸長源當上節度使就著手整頓軍紀,嚴刑峻法,卻變相降低士兵待遇。不想激怒了宣武的驕兵悍將,才當了宣武節度使不到十天的陸長源被亂軍砍死了。
韓愈聽聞此事後寫詩《汴州亂二首》表達憤慨,詩曰:
汴州城門朝不開,
天狗墮地聲如雷。
健兒爭誇殺留後,
連屋累棟燒成灰。
諸侯咫尺不能救,
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
大夫夫人留後兒。
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
廟堂不肯用干戈,
嗚呼奈汝母子何。
節度使留後絕對是唐朝最危險的活兒,「健兒爭誇殺留後」形容的太貼切了。
幸好監軍宦官俱文珍逃出汴州,向宋州刺史劉逸淮(劉玄佐宗侄)求援。劉逸淮率兵平定暴亂后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
只可惜剛過半年劉逸淮就去世了,俱文珍和宣武軍將士向朝廷請求任命智勇兼備的都知兵馬使韓弘為宣武軍留後。皇帝李適實在受不了宣武軍的動亂,直接任命了他為節度使。
韓弘是前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有背景有能力。他迅速拿下經常叛亂的將領、校尉、凶兵數百人,全部在軍營里當眾砍殺,人頭滾滾甚是慘烈。從此以後,宣武軍將士們一下老實了。
不得不說,俱文珍在宣武軍的六年以來,每次動亂都能見到他的影子,並趁機鎮壓,穩定宣武軍,頗有些手段。如此功績,自然得到皇帝李適的信任,又被調往長安了。
就在宣武軍安定不久后,另一個藩鎮趁機公然造反了,還是皇帝李適的心頭大患:淮西鎮。與宣武的內亂不同,淮西則是在節度使吳少誠的帶領下不斷攻打相鄰藩鎮,蠶食周圍,壯大自身,一心割據稱雄。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三月,吳少誠入侵唐州,殺了監軍邵國朝,鎮遏使張嘉瑜,擄掠居民一千多人而去。八月,陳許節度使曲環病死。吳少誠又趁機擴大疆土,出兵攻掠臨潁縣。吳少誠用計全殲剛擔任陳許兵馬使上官涚率軍阻擊的三千兵馬,隨後圍攻許州。
這與昔日的淮西李希烈如出一轍,如若任其發展再造成「奉天之難」就晚了。所以皇帝李適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下詔削奪了吳少誠的官爵,提撥陳許兵馬使上官涚為陳許留後抵抗吳少誠。
嚇得上官涚準備棄城而逃,幸虧他手下有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劉昌裔,採取緊閉城門,以逸待勞的戰略。在他的指揮下一次次擊退了淮西軍的日夜猛攻。
雙方大戰之時,上官涚的對頭,陳許都知兵馬使安國寧,暗中投靠吳少誠,準備裡應外合發動兵變。不料,劉昌裔識破了安國寧的詭計,設計擒獲並將他斬首。隨後發放兩匹絹給安國寧的麾下不服部眾,假意放他們回家,而後下令在城外將毫無防備的持絹叛兵悉數砍殺。解決完內鬼,劉昌裔招募一千名敢死士兵,趁著夜色出城發動突襲,大破淮西軍。敗走的吳少誠又轉攻西華縣未果。
皇帝李適見吳少誠敗退,便趁機命宣武、河陽、鄭滑、東都汝縣、成德、幽州、淄青、魏博、易定、澤潞、河東、淮南、徐泗、山南東、山南西、鄂岳等十六路兵馬出兵討伐,各路藩鎮合力圍剿吳少誠。
此時正是在李寧剛開始學武之際,而淮西戰時也逐漸傳來好消息。十一月至十二月間,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在吳房打敗吳少誠;陳許節度留後上官涚在柴籬又打敗吳少誠;安黃節度使伊慎在鐘山再次打敗吳少誠;壽州刺史王宗在秋柵再敗吳少誠。
接連勝利的各藩鎮逐漸驕傲自大起來,他們趁著戰事搶奪地盤,各自為戰。
十二月末,吳少城利用在小溵河將藩鎮聯軍逐個擊破。各藩鎮轉眼一一慘敗,紛紛撤退逃竄。
誰也不服誰的藩鎮如同一盤散沙,若是再有相互看不順眼的,馬上就快變成建中年間,討伐淮西不成,反釀成藩鎮相互攻殲的局面了。所以任命一個聯軍主帥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