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034章 聯軍主帥折淮西

第034章 聯軍主帥折淮西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月十四日科舉放榜,陳權、吳丹、鄭俞、白居易、杜元穎等人進士及第。

  考中進士固然可喜,但離做官還很遠,時局又無比紛亂,白居易也無限感慨,作了一首《及第后憶舊山》,詩曰:

  偶獻子虛登上第,

  卻吟招隱憶中林。

  春蘿秋桂莫惆悵,

  縱有浮名不繫心。

  原來三日後二月十七日,夏綏節度使韓全義擔任蔡州行營招討使(聯軍主帥),領神策軍出征淮西,大戰已起。白居易一時無法回鄉,困在了長安。雖有同年好友宴飲交遊,但他仍很擔心家人,望著月亮寫下千古名篇《望月有感》。

  序文: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詩曰: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如此好詩讓白居易在長安名聲大噪,一時間宴飲不斷。但不久后他又得到洛陽母家傳來消息,外祖母再次重病不起。李寧把此事告訴了太子李誦,然後白居易得以返回洛陽。

  長安春明門城外,白居易在諸位同年目送中離開,又寫了一首《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詩曰:

  十年常苦學,

  一上謬成名。

  擢第未為貴,

  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

  送我出帝城。

  軒車動行色,

  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

  半酣輕遠程。

  翩翩馬蹄疾,

  春日歸鄉情。

  在熟悉的春明門,李寧送別過劉禹錫,前不久又送別過韓愈,現如今又要送別白居易,世事無常。

  李寧幫了白居易回鄉歸覲,卻沒有幫到韓愈得官。

  原來韓愈朝奉已有月余,屢次求官不得。隨後朝廷對淮西用兵,徐州、汴州與淮西距離很近,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與宣武節度使韓弘一直是抵抗淮西叛亂的主要藩鎮。而韓愈與張建封、韓弘二人都有交情。

  李寧便找了韓愈,向太子李誦建議讓他擔任軍隊文官,聯絡二軍。但韓愈只做過節度推官,沒什麼履歷,沒有得到官職。但他也得到朝廷旨意,跟隨平叛大軍回徐州安撫張建封。

  韓愈在途中寫下名詩《歸彭城》,詩中開頭便感嘆:「天下兵又動,太平竟何時?」而後描寫黎民生活的慘劇;「前年關中旱,閭井多死飢。去歲東郡水,生民為流屍。」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二月十七日,皇帝李適聽信宦官竇文場的建議,任命夏綏節度使韓全義聯軍為招討使,陳許節度使上官涚為副,領十七路兵馬討伐吳少城。

  然而像劉沐一樣,靠著賄賂宦官竇文場上位的韓全義,其實一點能力都沒有。與劉沐的直接倒地、裝病中風不同,韓全義整日在軍帳議事,各藩鎮爭論不斷,他卻無法決斷。

  淮西叛軍聽說后,精銳盡出,決戰於廣利城。韓全義領聯軍對峙,剛整好陣型還未交戰,諸軍就懼潰而逃,慘遭失敗。

  聯軍退往保五樓,與叛軍對壘相望,韓全義卻與監軍宦官密謀率軍返回溵水縣。淮西叛軍緊隨其後,攻向溵水。韓全義恐懼叛軍半渡而擊,於是乾脆退回陳州。

  聯軍未戰即潰,韓全義也連夜逃跑,一退再退。各路藩鎮也失去信心,紛紛出逃,宣武軍和河陽軍首先不辭而別,跑回本鎮。韓全義斬了一波將領后聯軍才沒有軍心大亂。

  而後淮西的吳少城與韓全義的聯軍、杜佑的淮南軍、韓弘的宣武軍、於頔的山南東路軍、張愔的徐州軍進行長期對峙。

  在前線屢屢失利之際,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給皇帝李適上書,進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任宰相為元帥,去前線親自統領聯軍;中策是自請出蜀順江攻擊淮西後方;下策是讓吳少誠主動請罪,順勢赦免。

  這場戰爭把朝廷的臉面都丟光了,皇帝李適徵調了天下一半的兵馬,卻還是敗得慘不忍睹。自從天下太平以後,李適養精蓄銳了十幾年的,本以為可以輕鬆平定淮西,誰知竟鬧了大笑話。

  這十幾年中,雖然天下看似太平,大唐國力也逐漸恢復,但各藩鎮的實力也大大增加。皇帝李適徹底失望了,削藩何其艱難,他也很想就此收手,當個安樂的皇帝。可是淮西的吳少誠不主動請罪,他也無可奈何。

  吳少誠通過朝中的眼線得知消息也進退兩難,他本就被團團圍困,處於捉襟見肘、窮於應付的境地,如果朝廷採取上策或中策,他肯定勝算很小,但就此罷手,又有些不甘心。

  就在吳少誠權衡利弊之際,大唐卻與宿敵吐蕃在劍南發生了摩擦。雖然被西川節度使韋皋打退了小股進攻,還是讓皇帝李適膽戰心驚。

  幸運的是,對此並不知情的吳少誠也因為征戰數年,消耗嚴重,上書求和了。李適那叫一個高興,馬上就赦免了吳少誠和淮西軍將士的罪行,不僅恢復了他們的官職和爵位,還免了淮西一年的賦稅。

  吐蕃在劍南的小動作,只是為了掩人耳目。吐蕃見大唐陷入淮西苦戰,便躍躍欲試,暗中在北方大舉徵兵,圖謀入侵大唐西北。半年後,準備好大軍的吐蕃正欲大舉進攻唐朝西北,了,淮西的戰事卻因吳少城主動歸降而結束了。吐蕃只好靜待時機,繼續蟄伏。

  但吐蕃在隴右的軍事準備還是被大唐得知,皇帝李適速速命聯軍統帥韓全義班師回朝。

  韓全義用兵失利導致朝廷顏面大失,他自知無法逃脫責罰,便慢慢行軍,同時重金賄賂宦官竇文場為其說好話。宦官竇文場為了逃避舉薦非人之過,不息在皇帝李適面前極力回護韓全義,甚至顛倒黑白,吹噓其功績。

  但吐蕃的蠢蠢欲動,更讓李適懼怕,無奈繼續讓韓全義擔任夏綏節度使,不過李適徹底疏遠了竇文場,呵斥他結交權貴。

  這也怪不得竇文場,平日里囂張跋扈就算了,在國家大事面前竟也隨意指手畫腳。

  沒人知道,這其實是李寧的計謀,他暗中散步皇帝李適有意繼續讓韓全義擔任夏綏節度使抵禦吐蕃。所以竇文場才全力回護韓全義,卻不想觸犯了李適的逆鱗。

  李適雖讓韓全義繼續擔任了夏綏節度使,但根本不放心。所以他把坊州刺史調任為夏州刺史,而坊州刺史由他寵愛的名將李晟之後李愬擔任。李愬負責為前線籌集糧草戰爭,穩固後方。

  而後李寧又在春明門送別師傅李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