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118章 翠屏山見陸敬輿

第118章 翠屏山見陸敬輿

  第二日下午未時左右,趙昌乘船趕至。李寧和鄭伸在江邊黃鶴樓下,親自出迎。

  回到觀察使府後,李寧特意在一處無人的雅間內詢問趙昌:「朝廷可有變故,為何派將軍再次前往安南?」

  老將趙昌解釋道:「長安災情已經控制,並無變故。我一武將,實在不願做國子祭酒,無趣得很。」

  國子祭酒相當於後世教育部部長,讓一武將擔任,確實不妥。於是李寧道:「您不願任國子祭酒,請求陛下改任大將軍就好。何必不遠萬里去安南,陛下也不知體諒您患有腿疾。」

  趙昌立刻站起來走了好幾步,回道:「腿傷養了這麼些年,早就好了,你們怎麼都就不信呢。」接著他又道:「這次我是自請前往安南,陛下不得不同意,否則我就得絕後啦。」

  李寧一聽絕後,立馬問道:「安南出了何事?」

  趙昌一想就來氣,大手拍了一桌子怒道:「還不是我那孫兒,聽說是與環王貿易時起了衝突,被扣押了。老子鎮守安南十幾年,對他們已經夠仁慈了。誰曾想,他們竟敢對我寶貝孫兒下手,這次非把他們打殘不可。」

  李寧一聽自責不已,原來安南生變,竟是因為他自己推波助瀾。去年,趙安去安南時,李寧為了解決即將出現的旱災,便讓他搜尋「占城稻」。

  想來,趙安尋找「占城稻」時,與環王起了衝突,才被扣下。李寧於是勸道:「環王去年已經歸降,今年再次生亂,將軍應妥善處理為好,不宜多造殺戮。」

  趙昌回道:「若是他們把我孫兒平安歸還,一切好說。否則,本將雖老,仍可為大唐再滅一國!」

  李寧見此也不好再勸,只是寫下一封信,請趙昌將軍交給他孫兒。信中交代趙安好好勸勸趙昌,並叮囑培育「占城稻」之事不可操之過急。

  國子監中的事,趙昌這一祭酒很少去管,他很快與鄭伸交接完畢,第二日就準備出發去就他孫兒。

  翌日,李寧和趙昌等人乘著大船沿江而上,經過沔州、復州、岳州,三后後到達岳州治所巴陵縣。

  岳州同樣有座「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顏延之、李白、杜甫等人同樣留下千古名篇。

  兩樓都緊臨大江,高大聳立,地勢險要,不過它們略有不同。黃鶴樓在城外的黃鶴磯上,而岳陽樓是在巴陵縣城牆之上。

  李寧和趙昌在岳州休息了一晚,隨後分道揚鑣。李寧繼續沿著大江西去,趙昌則去湖南沿著湘江南下。

  趙昌帶了一百名神策軍士兵,為了趕路,他們一人一騎。到山南東道的襄州時才租了四艘十丈官船,順流而下,其中兩艘船裝的都是戰馬。

  其實上月二十四日,趙昌已經被任命為安南都護。但皇帝讓他帶領一千神策軍,把長安南面萬餘名災民安置在商州、均州,以減輕京城糧荒。。

  趙昌只帶了百名軍士赴任,剩下的神策軍都被安排協理災民事宜,所以他直到四月十一日這天才到達鄂州。

  和趙昌一同前往湖南的還有廬山隱士符載。符載乃西川武都人,代宗大曆年間,他為避蜀亂與蜀人楊衡、王簡言、李元象同隱青城山,建中年間又一同歸隱廬山。

  「山中四友」最初是指他們四人。王簡言早卒,廬山名士李渤便成了「山中四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象名叫李群,字元象。李寧來廬山時已經亡故數年。而元朝辛文房所著《唐才子傳》誤把李群當成崔群。

  崔群生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出身頂級豪門清河崔氏。貞元八年(792年),他年僅二十歲便高中進士,和韓愈、歐陽詹同為陸贄門生,自然不會隱居廬山。

  而明朝胡震亨所著《唐音癸簽·談叢》中,將李渤刪去,另增宋濟,此乃后話。宋濟確實是唐朝德宗時期人,在眾多名人隱居廬山後,也來此隱居。

  廬山彙集佛道儒三教眾多名人,享譽天下。這些人雖都是隱居於此,但名聲越來越大。

  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李巽從湖南觀察使調任江西觀察使。符載被李巽推薦,授為奉禮郎。

  不得不提,李巽是貞元十三年調任江西觀察使,而非《新唐書》所載貞元五年。

  《舊唐書》中記載李巽「出為湖南觀察使,銳於為理。五年,改江西觀察使。」其中「五年」是指李巽在湖南觀察使任上,為期五年,並非是歐陽修等人以為的貞元五年。(百度百科也有誤)

  符載在李巽帳下任職滿三年後,又去了隔壁鄂岳觀察使鄭伸幕府中當參謀。二年後的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他又去了新任湖南觀察使楊憑麾下當幕僚。

  唐朝節度使和觀察使有權招募下屬幕僚,幕僚通常是些守選進士或名人高士。

  正規幕僚是由節度使或觀察使向朝廷推薦,授予奉禮郎,擔任掌書記。當然私人幕僚,朝廷雖認可,卻不授奉禮郎。

  符載因為沒有高中進士,所以不能參與銓選,他只好先後成了鄭伸、杜佑、楊憑的私人幕僚。

  私人幕僚只是挂名,可不在任地一直當差,所以符載才得以在廬山隱居。不過,去年他去蜀地上書韋皋《上西川韋令公書》,得到賞識,被授予節度支使一職。

  符載是四川人,如今在故鄉得官,所以才在今年春天回到江西廬山來接他親族,並便賣此地家產。

  不過,符載妻兒尚在湖南,他也要去向湖南觀察使楊憑辭職。所以他便在岳州與李寧分開,跟著趙昌去了潭州。

  分開后,李寧繼續乘船,沿著大江逆流而上,三日後到達荊州治所江陵縣。又過了兩日終於到達硤州治所夷陵縣。

  李寧行船一般都是日出開拔,日落停船,將近六個半時辰(13小時)。不過因為是沿江逆行,一日最多能行一百六七十里。

  不過,從廬山往後,行船速度有所減少,一日最多行一百五十里。自從鄂州以後,一日最多只能行一百三十里。

  李寧一行人在硤州購置了許多日常所需,並且請了一位常在巴東三峽行船的老師傅領路。

  第一日到達歸州治所秭歸縣,第二日到達歸州巴東縣,第三日到達夔州巫山縣,第四日到達夔州治所奉節縣。

  奉節縣又名白帝城,是三國時期劉備託孤之地。李寧把船停在江中山島白帝山旁,接著親自登上山,俯攬瞿塘峽美景,隨後進入奉節縣城。

  李寧隨後拜訪夔州刺史唐次,得到一本唐次親筆所書的《盛山昌和集》。這本書於去年冬天才問世,李寧當時忙於賑災,所以並不知曉。它的序文還是文壇大家,當朝禮部侍郎權德輿所做。

  盛山在開州,本為其郡名。唐次受竇參案牽連,被貶開州,抑鬱不得志,常與文人吟詩唱和。

  去年長安生亂,他做《辨謗略》,記載古代忠臣賢士受讒而流放身死之事,上書朝廷。意思差不多就是,皇帝貶黜賢臣才導致天降災禍。

  皇帝李適聽說唐次在貶所開州吟詩作對,過得不錯,憤怒之下直接把他調往夔州。

  唐次得直言敢諫之名,到夔州后整理調十二年唱和詩文,成《盛山昌和集》,還請了權德輿作序。

  李寧等人繼續出發,第五日到達夔州雲陽縣,第六日到達萬州治所南浦縣,第七日到達忠州治所臨江縣。

  他們並未去北岸州治臨江縣城,而是去了南岸南賓縣。陸贄被貶忠州別駕已有九年,主要負責南賓縣,所以便在在江邊南岸翠屏山建了一處居所。

  船停在江邊神溪口后,陸簡禮陸婉父女高興得下了船,然後去了旁邊的翠屏山。片刻後來到山腳茅屋,陸婉在最前面跑著喊道:「阿翁,我回來了。」

  李寧透過庭院柵欄,看見一位五十歲左右的老者,正在晾曬草藥,神態安詳。這面容和以前被李寧畫烏龜之人,極為相似,只是蒼老不少。

  李寧終於見到了這位傳奇名相——陸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