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李商隱的詠史詩談談文人和政治家的區別
歷代文人推崇李商隱的詠史詩。稱其詩:「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而是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
例如: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在位時的政治背景是:漢朝初立,法規制度尚不規範,諸侯王的權力超過皇室,佔據的土地超過規定,並且不斷藉機擴大封地。此症漸成漢朝重疾。
漢文帝曾想過「削藩」一事,賈誼在朝為官時,屢屢向漢文帝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終因牽涉過廣,且易導致政局混亂,未被採納。因此,才有李商隱「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感嘆。
由此可知,漢文帝懂政治,賈誼、李商隱等眾多文人不懂政治。
詩歌做為一種文學體裁,從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屈原的《離騷》、《九歌》,在人才風流的魏晉南北朝遇到陶淵明,最後在盛唐成為詩歌的巔峰。
許多寫詩寫得非常好的大詩人、名詩人對政治是一竅不通的,可是又懷抱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常有懷才不遇之感。其中,不乏詩詞寫的好,也懂政治的,比如:曹操、王安石、辛棄疾等。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曹操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政治家與文人之間的差別:關注點不同,立意則不同,眼界格局亦不同。例如:
唐玄宗《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親祭孔子而做此詩,詩意在「感嘆」孔子的際遇。唐玄宗只選擇他的棲遑不遇的一面,簡單一句「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就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績和高貴品質,也表達了作者對孔子的景仰和欽服。詩的尾聯「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表達了孔子的「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用世精神終被廣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就藝術形式來看,此詩不算上乘之作,但該詩所反映出的格局和眼界卻是文人不能比擬的。
王安石做為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如此。王安石的詩寫得非常好,但是因為他的政治生涯比較長,又不如杜甫和蘇東坡。他辭官之後,詩的境界又高了。蘇東坡的詩雖好,但是由於宋朝整體的政治環境對文人很優待,所以境界也不如杜甫高,有些俗套。
唐朝最有名的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都不懂政治。
李白做為唐玄宗的翰林學士時常常覺得自己有宰相之才,不甘心做一名文學侍臣。所謂翰林學士,就是相當於單位寫材料的職位。
李白在任翰林學士時,一方面覺得自己的「補天」之才得不到賞識,另一方面又因性格傲岸,被權貴所不容,因此掛冠求去。唐玄宗是懂政治的,知道李白並不是執政的人才,所以賜予重金讓他離開。
為何說他不懂政治呢?從安史之亂,李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一事可以看出來。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母親是郭順妃。永王幼年喪母,由於年紀太小,所以玄宗讓還是忠王的李亨照顧他。李亨對李璘這個異母弟很好,「夜自抱眠之」。
李璘長大后,與李亨的關係也很好,可是安史之亂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也影響了兩人的關係。
叛軍佔領潼關后,唐玄宗帶著諸位皇子逃亡蜀中,而太子李亨則前往靈武。
抵達靈武后,李亨沒有取得唐玄宗的同意,選擇直接稱帝。由於路途遙遠,唐玄宗對此毫不知情,他為了平叛,也下發了一系列旨意,「詔以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採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余如故」。於是,李璘奉命離開了成都,於三個月後抵達江陵,開始招兵買馬。
即位后的唐肅宗李亨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緊張,因為江淮是唐朝賦稅的來源,要想平定安史之亂,財政上全靠江淮。萬一,永王在此割據一方,那麼自己的統治豈不危險?於是,唐肅宗趕緊下旨,讓永王回到蜀地,去見唐玄宗,換言之就是削去永王的兵權。不過,李璘拒絕從命,他覺得自己奉的是父皇唐玄宗之命,因此拒絕皇兄的命令。
拒絕皇帝的命令,那就是造反!於是,李亨調兵遣將,來平定永王李璘。當時,李白應永王之邀,就其幕府中擔任江淮都督兵馬從事官。後來永王璘兵敗被殺,「其黨薛鏐等皆伏誅」。其實,永王李璘並沒有謀反,這不過是唐朝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罷了。李白沒有看透當時的形勢,捲入了唐朝皇室的政治鬥爭,才造成了自己的這場人生悲劇。
他如果追隨太子李亨,則又是另一場命運了。因為,自古以來,太子被稱為「國本」。
李亨即位討伐永王李璘叫「師出有名」,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理是一樣的,即是——名正言順。
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詩人李白,更是一名政治白痴。
杜甫的不懂政治由其所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一詩就可以看出來。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天,當時杜甫在門下省為左拾遺,與詩人賈至、王維、岑參為同僚。時為中書舍人的賈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杜甫和王維、岑參都作了和詩,杜甫之和即為此詩。
杜甫時任左拾遺一職。左拾遺是唐朝時的小官,分左、右拾遺。是為皇帝提供諮詢建議的官員,主要職責是彌補皇上的政策決策失誤。左拾遺為從八品官職,隸屬諫諍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門。
杜甫的這個左拾遺是個諫官,平時也就是主要負責給皇帝提些建議。其實皇帝雖然給了他這個官職,但是並沒有打算真的要重用他。然而他卻真的按照規定努力的去辦事了,為此不惜得罪一些不該得罪的人。
杜甫把儒家思想的「治世,為民」參悟透了,但是他沒有弄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正如,《論語》中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子游也說道:「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