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略談《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一)
唐朝,官任中書舍人的賈至,某天在上朝時,寫了一首描寫百官上朝場面的一首作品,《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同僚友》的七言律詩。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這首詩的政治色彩很濃,皇宮豪華的氣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時嚴肅隆重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
詩題中的兩省是指中書省和門下省。
唐代的行政中樞是隋初確立的三省六部。其中的中心是中書省,中書省為皇帝提供諮詢,負責起草各種議案以及詔敕,其長官叫中書令。
對於中書省制定的各種議案予以審議,並擁有將原案「封駁」退回重審許可權的叫門下省,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專門負責提意見的諫官,即諫議大夫等也屬於這個部門。在門下省的背後是各種貴族勢力,門下省就處於貴族勢力代言人的立場。然而與皇帝的意向發生衝突的封駁,其實並非簡單的能夠發動,所以後來門下省的存在意義逐漸消失,到了玄宗朝,門下省的地位已經在中書省之下。這一現象實際上象徵著貴族立場的變化,表明其已被納入皇權支配之下。
除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之外,還有尚書省。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由於唐初太宗在秦王時代曾經擔任過這個職位,所以其後一直空位,尚書令下面的左僕射和右僕射,遂成為事實上的長官。尚書省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其下面的省廳一共有六個部門,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各個方面的行政事務,三省六部即對此的統稱。
賈至這首詩的一個特點是全詩用比較貼切的文字描寫場面,雖說用到一些褒義的修辭,但是卻沒有出了早朝大明宮這個場面,用字很集中,並沒有用使讀者有更多題外思索的字眼,說白了就是意境上蒼白,雖然有詞藻的堆疊,可是還是落在俗套里。不過或許是場面過於宏大,詩人作為一名官員,能如此下筆已是難能可貴了。
簡單一句話,即「寫得真。」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詩里就有,不新鮮;青瑣,是宮門上的一種裝飾,這裡代指宮門,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漢代的宮殿,這裡因為避諱而代指唐朝的宮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於鳳凰池上,這更是封建社會千年的傳統;至於朝朝協助君主,古代三綱中臣以君為綱講了好幾千年了,寫出來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為這首詩記載的場面在那個時代日日重演,所以詩還是有了歷史見證一樣的作用。
政治色彩濃厚的詩通常因為要表達主觀上的尊重及客觀上的嚴肅,詩寫出來個性並不突出在所難免。
當然這不是說寫宮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個人色彩,而是說封建社會裡的詩人寫宮廷生活就會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當時政治局面是不允許他們那樣的,和現在寫詩不一樣。現在講民主,批評起時事來可以酣暢淋漓得加進自己的感情。可是那個時代寫詩卻是不興這樣的,一旦如此,就會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寫一個宮廷生活的場面,不是為了讓人躲著自己。在這裡詩人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種場面,從而了解自己也是個本分的臣子,要不然這首詩不會寫得如此直白。
讀者如果能體諒賈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會明白詩里那些臣子為什麼亦步亦趨小心謹慎,就會較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華麗的宮殿上演出著一幕什麼樣的大戲。
為賈至這首詩寫和詩的一共有三位詩人,分別是:王維、芩參、杜甫。這三人中以王維的和詩最好,杜甫的最差。
首先,我們先看和詩的要求:
和詩是由兩首以上的詩組成,第一首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運用以及節奏的安排上,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講究步韻,依韻,用韻。在格式上,和詩大致有以下4種方式,難度依次遞增: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步韻,亦稱次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3、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4、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需要注意的是盛唐人」和詩不和韻「。
其次,我們看三位詩人的和詩。第一,先看寫得被明、清詩家公推寫得最好的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賈至和王維兩首詩的區別:一是押韻不同,賈至押的是平水韻七陽;王維押的是平水韻十一尤。二是寫作的視角不同,賈至是從自身視角;王維是從皇帝視角。
王維這首為賈至《早朝大明宮》而寫的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籤。這裡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綉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后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著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著筆,那麼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御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御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著「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製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裡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