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詞(四)
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這首《踏莎行》也是名篇中的名篇,但要弄清到底是什麼意思,卻有好幾種解讀的途徑。在分別進入幾種途徑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秦觀的科舉和仕途一直是坎坎坷坷、很不順利的,即便有蘇軾的極力推薦,好運氣也總是才一露面便飄然遠颺,彷彿它到來的唯一目的就是讓秦觀充分體會再次跌落時的落差。直到元祐五年,秦觀終於被任命為秘書省校對黃本書,心情頓時為之一暢。其實這個職位是政府新設的,簡直低到不能再低了。所謂黃本書,就是藏與秘閣專供皇帝讀的書,是用黃紙抄寫的,秦觀要做的就是給這些書作校對。到了第二年,秦觀升遷了,做了正字,但崗位職責還是圖書校對。我們似乎很難把這位驚才羨艷、風流倜儻的詞人和埋著頭一絲不苟的校對工作者聯繫起來,但秦觀自己還是非常得意的,得意得甚至有些飄飄然了,他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金雀觚稜轉夕暉,飄飄宮葉墮秋衣。
出門塵漲如黃霧,始覺身從天上歸。
這是說,傍晚下班了,從宮裡出來,秋風吹過,塵土飛揚如同黃色的霧氣,自己置身其中,感覺像是從天上歸來一般。看來人只要心情一好,連沙塵暴都是美的。這樣的情緒,用儒家的話說叫「器小易盈」,用老百姓的話說叫「小人得志」,所以當時就有人覺得秦觀不過做了個小小的皇家校對就如此炫耀招搖,恐怕沒有多大前途的。
讓秦觀志得意滿的這個崗位來自於一位叫趙君錫的大臣的舉薦。這正是黨爭激烈的時候,秦觀在政局上雖是個小小不言的人物,對他亦師亦友的蘇軾卻是派系中的一面大旗,所以反對派要攻擊蘇軾,秦觀也是躲不過去的。
黨爭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特點:只分敵我,不論是非。於是,蘇軾兄弟被描述為奸佞之徒,秦觀也成了薄倖小人。蘇軾的死敵賈易對蘇派人物又發起了新一輪的猛攻,當初對秦觀有舉薦之功的趙君錫也「幡然悔悟」,認清了秦觀的輕浮嘴臉,向皇帝上書作了深刻的自我檢討,這對秦觀真是雪上加霜。
詩人的政治幼稚病馬上便出現了。蘇轍不知道從什麼渠道非法地探知了賈易彈劾的內容,處於對哥哥的關心,又繼續非法地把這些內容告訴了蘇軾;蘇軾處於對秦觀的關心,又非法地把這個非法得來的消息告知了秦觀。按說秦觀做到心中有數就行了,他卻跑到趙君錫那裡為自己申辯,更要命的是,他竟然想出了一條「妙計」,說賈易彈劾自己的那些罪名,大多數賈易自己也有,這真是烏鴉站在豬身上了,所以,如果趙君錫也以同樣的罪名來彈劾賈易,問題也就不解而自解了。
秦觀大概覺得,趙君錫既然曾是自己的推薦人,自然是可以推心置腹的,但讓秦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趙君錫轉臉就把這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奏報上去,說消息竟然能走漏到秦觀這裡,可見蘇軾一派陰險狡詐、機關算盡。
這一下,鐵證如山,辯無可辯,蘇軾被外放潁州,秦觀也被罷免了正字之職。
一年後,蘇軾從潁州回到了京城,卻與秦觀絕少來往了。又過了一年,秦觀由宰相推薦,作了國史編修的工作。僅僅兩個月之後,太皇太后高氏病故,蘇軾失去了保護人。哲宗親政,政治氣候驟變,元祐舊黨再遭貶逐,秦觀先遷杭州,再貶處州,又被削去官秩,逐至郴州,跌進了人生最低谷中的最低處,這首《踏莎行》就是寫於郴州旅舍的。這個時候,不但朋友們都遭放逐了,就連當年攻擊蘇派不遺餘力的敵人們也遭到放逐了,真是人生如棋局局新呀。在這個碩大的棋局裡,秦觀從來就沒有走一步看三步的本事。回顧當初賈易和趙君錫對秦觀的彈劾,倒也不是空穴來風。秦觀風流俊雅,溫婉多情,又是填詞的一等高手,正是下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的人物。再者,我們現在從詩詞選本了解秦觀,其實是非常片面的。要知道,我們讀到的這些都是千挑萬選的佳作,如果秦觀的詞都能有這種格調,就算在宋朝也不會被人斥為輕浮的。但是,翻翻秦觀的《淮海詞》,除了三俗的,甚至還有誨淫誨盜的。
那些詞更像是出自文化流氓的手筆,就算掃黃辦不管,正人君子也很難看下去,甚至連蘇軾都不以為然。所以說黨爭歸黨爭,但也不能說政敵們全是壞蛋,全是在造謠誣陷。
以上這些內容,便是這首《踏莎行》的前因。至此,便可以分別進入不同的解讀途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