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各方聯動
第162章 各方聯動
「嘿呦~嘿呦~」
連綿的號子聲中,民夫們拖著碩大的木板到了石牆前,齊心協力掛到絞盤上。
看著這一幕,歷森苦笑道:「早知如此,何必跑來炸了閘門。」
「此一時彼一時,誰能預料到元虜居然捨棄了平望鎮。」尹世虹接道。
兩個水師統制官跑來監督修理閘門,確是憋的慌,特別是大軍已經出動的情況下。
「戰事緊急,難免決策失誤,並非大問題。」林景熙說道。
三人說了幾句閑話,歷森問道:「林府尹,昨日天使傳詔,讓你去瓊州做總管,為何不去?」
「臨安百廢待興,如何走的脫。」林景熙回道。
「可惜了大好機會。」尹世虹感慨。
「無甚可惜的。」林景熙說道:「都是為朝廷效力,不論職位地位。」
三人閑聊時,一隻車隊緩緩而來。
因為船閘損毀,水運停滯,物資只能走陸路,效率低了許多。
到了近前,一股濃郁的腥臭味撲面而來,十分的上頭。
尹世虹舔了舔嘴唇,說道:「好香。」
「是啊。」歷森說道:「如今前線的軍兵可快活,天天有魚肉。」
尹世虹嘿嘿一笑,道:「要是以前,我等就攔下了,管前線兄弟吃土還是喝風。」
作為在蒙元間來回橫跳的存在,大家甚少問及尹世虹的過去,此時他自己提及,歷森趁機問起。
「我早年是李相公招募入軍的,倒也不能頓頓吃飽,只是李相公為人公平,大家服氣。
後來到了范文虎麾下,將官吃的滿嘴流油,我等就挨餓,說不得去搶,攔截友軍補給這種好事很難遇到的。
後來跟著張樞相,朝廷無力支應糧草,樞相的軍紀管束不嚴,全憑搶。
到了元虜軍中,只要敢打,飯是吃得飽的,不過他等不把南人當人。
都不如當今,甭管好孬,終歸能填飽肚子,像前線這般供給鹹魚的,聞所未聞。」尹世虹頗為感慨。
「全賴官家有神術,否則如何能有魚吃?」歷森接道。
此時,吳江縣裡,伙頭軍已經煮好了飯,一擔擔挑到各營去。
「唔~又有鹹魚,不錯。」軍兵眉開眼笑。
聞著確是是臭,吃起來香,不然徽州臭鱖魚為什麼大行其道呢。
正吃著,只聽有人叫道:「都統回來啦!」
營外,楊鎮龍端坐馬上,看著一隊隊俘虜依次走進大營里。
他本來是出去查探地理的,千餘俘虜只是摟草打兔子而已。
原來,宋軍出嘉興,到達吳江縣發現元軍已經離開,而青龍鎮的千餘新附軍被忘記了,楊鎮龍抵達,立刻就投了。
這是一群倒霉蛋,毫無疑問。
大多數元軍都在後撤,平江(蘇州)城的元軍正把糧食錢財等物資裝船,然後往北而去。
鎮江城外,阿塔海站在九華山的軍寨中,拿刀向著寨牆縫隙里插去。
插不進去。
「甚好!」阿塔海點點頭,道:「傳令各山寨,此乃身家性命所在,務必盡心。」 「元帥放心,我等醒得。」千戶朵兒得說道。
檢查了寨牆,阿塔海又去了糧倉,見裡面只有三千石糧食,問道:「為何只有這點?」
「元帥,各處軍寨都要存糧,實在是忙不過來。」隨行的經略聞庫解釋道。
「本寨三千人,存糧當有六千石,十日之內不齊,運糧官斬首!」阿塔海沒聽解釋,道:「王師收縮,乃是為了保證鎮江、建康不失,各山寨乃是重要環節,絕不容許在糧草上出問題。」
「元帥放心,定不誤事。」左右應下。
檢查了九華山,阿塔海又往丹陽縣而去。
守鎮江,肯定不能只守孤城,丹陽位於前沿,不能放棄。
在建康府,史樞同樣在檢查防務,周邊的采石磯、紫荊山、雨花台等關鍵處都駐紮著重兵。
只要鎮江和建康府不失,揚州就能輕易勾連江南,當元軍大舉南下時,可以輕鬆過江。
為了策應江南,李庭芝和姜才親臨如皋,擺出了打出去的架勢,讓阿術不敢輕動。
阿術當然是想去支援江南的,所以讓水師出動,擺出了登陸後方的架勢。
李庭芝早早安排了錢乙率領海師巡遊北方,就等著干一架決出勝負,只是最近天氣不好,風高浪急,不得開干。
四川,元軍已經團團圍住了釣魚城,只是山高崖峻,張鈺又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天雷效果不顯,只能做長久圍困的打算。
除了釣魚城,四川再無成建制的宋軍存在,元軍水師終於可以順流而下支援江西去了。
彭蠡口,有了後援的元軍加強了騷擾力度,時不時有船過來投擲天雷,防止宋軍水師東下。
陳白條率領水師主力在鄱陽湖中蠢蠢欲動,江萬載自己領軍兩萬殺入池州,一路勢如破竹。
阿塔海要死守鎮江、建康,池州的兵力也被抽走,江萬載等同於行軍。
當然,江北的元軍時不時過江來襲擾,努力分散著江萬載的注意力,於是,江鉦不得不沿江駐防。
湖南的阿裏海牙閑了近一年,如今閑不住了,撥出五支千人隊,對著江西各地發動了騷擾。
鞏信為首的各將沉著應對,沒給元軍半點可乘之機,文天祥得以安心治理後方。
廣西,江璆已經建設好了防線,答里不罕同樣拉攏了一大批附庸,就等著宋軍露出破綻。
太平城,宋軍沒有豎起大旗,但是正在到處找黎李二姓的存在。
陳朝之前是李朝,李朝之前是黎朝,只看如今朝堂上全部姓陳,就能想到另二姓的怨念。
而陳晃派出了一隊使者,正借道真臘往雲南去,打算認個乾爹來對抗宋國,至於能不能行,就看元朝爸爸要多少茶水錢。
倭國在天雷下一潰再潰,被乾的屁滾尿流,眼看勢頭不妙,他們想起了也可以找爸爸。
只是在國書的問題上,天皇、幕府、執政三方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日出之國皇帝致日落之國皇帝」,這是日本人的自以為是,但是送到宋國,十有八九被打回來。
天皇不願意失了體面,幕府覺得無所謂,執政覺得這是掀翻天皇名頭的好機會,於是,僵持住了。
他們在爭吵,元軍可是馬不停蹄。
天雷之下盡成齏粉,打仗幾乎成了踏青,倭國上下只能跪求老天爺來個神風助陣。
或許是時代變了,老天爺並不給面子,實在讓倭國人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