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穩一手

  第266章 穩一手


  「徐州已下,韃虜退守歸德,以鐵鎖橫斷黃河。


  雖說此處河道狹窄,然而盡發水師,破之不難……」


  負責解說的江洞庭唾沫橫飛,很是激動。


  此時宋軍基本控制了黃河下游也就是徐州東面的大片區域,但是其實不關鍵,關鍵在於往西五百里就是開封。


  開封啊。


  自從女真南侵,高宗定都臨安,百四十年間只有端平年間短暫收復了開封,尚沒來得及捂熱就被蒙古人按著一頓捶。


  如今可不同往日,只要乘勝追擊,克複故都就在眼前。


  百年夢想就在今朝,誰不心動?

  一向淡定的李庭芝拜道:「臣請陛下發兵,收故都,雪百年之恥!」


  「臣願動員家鄉父老捐獻錢糧,為國朝助力!」陳宜中拜道。


  章鑒說道:「臣薄有家資,願獻於陛下。」


  「戶部定竭盡所能,保證大軍供給不缺!」一向精打細算的馬廷鸞全不顧糧食緊缺的狀況,拍著胸口做出了保證。


  屬實是有點上頭了。


  「卿等所願,亦為朕之所願。」趙昰起身說道:「百四十年夙願,日思夜想,如今就在眼前,確實激動難耐。


  然而,朝廷無糧,黃淮百姓流離失所,軍兵久戰未歇,若強行進兵,恐重蹈端平覆轍。


  朕意,兩年積蓄糧草,休整軍兵,再一鼓作氣拿下三京,全面恢復故土。」


  趙昰也想拿下開封,但現實不允許。


  端平入洛最終失敗,直接原因就是糧草不足,前車之鑒不遠,豈能不警惕?

  「陛下。」陳宜中說道:「若是等待兩年,元虜火炮激增,說不得會有火槍出現,且其有時間恢復水師,彼時國朝優勢大減,又將是一場苦戰。


  如今元虜新敗,士氣低迷,正是進兵好時機。


  只要咬牙堅持收復開封,此後幾年便可安心積蓄力量,說不得可以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八州。」


  「陳相所言極是!」曾淵說道:「糧食總可以籌措,時機卻不可再來,請陛下明察。」


  「請陛下明察。」多數大臣附和。


  收復故都不止利於國家,同樣是他們名留青史的大好機會,不論是留在中樞提供支持,還是下放軍中當個輔助,都會有濃墨重彩的描述。


  傳統文人最終的追求不就是這個嗎?


  機會到來,實在不願意錯過。


  趙昰問道:「卿以為,民間可支持朝廷收復開封?」


  陳宜中說道:「陛下大興教化,民智已開,如今處處討論民族,收復故都乃是振奮人心之事,如何能不支持?」


  「朕近日多出宮,尤愛深入鄉野,因為支持黃淮導致糧價物價飛漲,百姓頗有怨言。」趙昰說道。


  眾臣愕然。


  他們平日看報紙,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然而這只是讀書人的意見罷了。


  識字率一成的時代里,九成人基本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的可能,而對這九成人來說,開封是老趙家的,戰功是將軍的,陞官是諸位相公的,他們付出的卻是兒郎的性命。


  當然,趙昰威望一時無兩,真要強令出兵,大家會勒緊褲腰帶堅持的,但是元庭重兵雲集歸德(商丘)、開封、洛陽,肯定是場持久戰。


  真打幾個月,百姓必然怨聲載道,把殺大戶分田地免徭役雜賦的情分耗的精光。


  要是拖個三兩年,那些豪強餘孽必然趁機挑唆百姓造反。 別以為不可能。


  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有這條後路,百姓為什麼不敢反?


  與其如此,不如穩一手。


  「臣以為陛下顧慮甚是,左右多等三兩年,不著急。」陸秀夫表達了支持。


  趙昰說道:「過了年,朕十六歲,再兩年十八歲,在此之前,朕會生出太子,然後御駕親征!」


  咦?這個可以有!


  大臣們立刻把軍事拋之腦後。


  都是忠心的,最焦慮的當然是皇帝不近女色無子嗣這件事。


  在民間,十三四歲結婚生子當爹做媽的大有人在,最近大家頻頻往宮裡塞人,從大家閨秀到小家碧玉,嫵媚的清純的都有,然而皇帝一個沒有寵幸。


  楊氏的頭髮都急白了,頻繁地讓太醫院做體檢。


  大家不得不以為,皇帝是不是有什麼隱疾,只是太醫院水平太差查不出來。


  而最讓人擔憂的是,假如皇帝健康沒問題,是不是取向有問題?

  此時皇帝一說,大家才發現不是皇帝有問題,而是一直在剋制。


  陳宜中問道:「敢問陛下,是否立皇后?」


  趙昰說道:「不著急,先出長子者為皇后。」


  「只盼陛下信守承諾。」李庭芝說道。


  「諸卿放心,皇家無私事,朕不會再此等大事上開玩笑。」趙昰說道。


  「臣願陛下子嗣興隆,國朝後繼有人。」陳宜中拜下。


  大臣們跟著拜下,附和了一波。


  趙昰擺手讓大家起來,說道:「近兩年國內不用兵,國外則可以動一動,朕欲平定倭國,諸卿以為如何?」


  倭國南北天皇對峙,雖然攝於宋國警告沒敢大打出手,卻也摩擦不斷。


  講真話,只要宋國給點暗示,立刻人腦打出狗腦子來。


  「陛下,國內用兵尚且不足,如何能夠用兵倭國?」陳宜中說道。


  趙昰說道:「倭國已近油盡燈枯,讓倭國自己打一場,不論勝敗,皆無再戰之力,一萬軍可定。


  且朕意,可遷淮河兩岸百姓入高麗倭國,高麗百姓入黃淮倭國,倭國百姓入高麗黃淮,以徹底實現高麗與倭國的漢化,以保證其永為國朝之屬。」


  馬廷鸞說道:「陛下,如此操作,錢糧所需甚多,只怕難以積蓄軍需。」


  「黃淮殘破,先組織一部高麗倭國人為軍屯,待補足消耗,放歸為民。


  至於外遷百姓,先教其識字,待遷噗,便為里正之基層官吏,想來多有百姓願往。」趙昰說道。


  「臣以為可行。」李庭芝說道:「黃淮就地屯墾,運輸損耗巨減,只要兩年,可供應大軍。」


  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好在有兩年時間,可以從容布置。


  再說了,兩年完不成,可以再來兩年嘛。


  皇帝才十六歲,不著急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