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 第318章 人死罪不消

第318章 人死罪不消

  第318章 人死罪不消


  皇帝決議遷都承天府,朝廷各機構大多隨行,卻也有少部分未曾移動的,比如國子監。


  張伯淳主國子監四年,先轉江南東路學正,後轉荊湖北路總管府判官。


  此時的國子監正乃是朱清,蕭隨曹規,依舊如故,就跟他在都水監任上一般,人品沒得說,能力就一般。


  就在今天,一隊捕快走進了國子監。


  來往學生無不側目。


  太學生們有特權,能夠上書皇帝,可言民生,可彈劾宰相,尋常官僚是不願意招惹的,遑論區區捕快之流。


  童繹目不斜視,徑直走向了朱清的官舍。


  朱清早就帶人站在門口,道:「姚玉在此,已經革除學籍,帶走吧,莫要驚擾了其他學生。」


  姚玉大驚,叫道:「老師,這是何故?」


  童繹沉聲道:「爾父姚裕國殺人冒功,又多有劫殺商旅之事,證據確鑿。三司會審,陛下御筆親批,族誅!」


  「我父之罪,與我何干?」姚玉下意識地叫道。


  童繹冷笑著反問道:「若非爾父冒功做了都巡檢,爾如何能夠入太學?若非入了太學需要先革除學籍才能拘捕,何至於等到今日方才捉拿?且爾父以贓物購置田舍商鋪,爾等享受富貴皆源於此,自當同罪!」


  姚玉不能辯駁,腿一軟癱倒在地。


  「帶走!」童繹揮手喝道。


  太學生治罪之前,需要革除學籍,因此耽誤了時間,姚玉是最後一個被捉拿的。


  此時,姚家其他人犯已經進入了大牢,財產全部抄沒。


  一干捕快帶著姚玉,沿運河乘船回京,只要三天而已。


  回到衙門,童繹找新任刑部尚書張汴復命。


  此乃文天祥重點督辦的大案,且上達天聽,張汴自然是異常重視。


  「人犯闔家到齊,按聖旨,成丁斬首以祭羅孫二人,婦孺流放。


  恰好明日文相為羅孫二人主持葬禮,正好把人犯帶去為祭。」張汴說道。


  當初文天祥征江西時,張汴隨行為參謀,軍事上得能力也就一般,但是政治上一把好手,把江西的大小事情治理的井井有條,因此步步高升,至江南西路總管府副總管。


  曾淵出為荊湖南路總管,張汴便接了刑部尚書,這樣的存在,當然是知道如何抱緊老上司的大腿的。


  「只恨姚裕國那廝投水死。」童繹說道。


  張汴說道:「人死罪不消,梟首示眾,足以驚醒世人。」


  說完,他去找文天祥彙報情況。


  第二天,金牌開道,文相親自引路,皇帝親衛抬棺,身後跟著浩浩蕩蕩的吃瓜群眾,為羅孫二人送行。


  羅秀秀功勞不小,本當不得如此禮遇,奈何其乃是被人殺害並冒領了功勞,性質太過惡劣。


  往大了說,這是朝廷無力保護功勞,甚至能夠動搖民間信心的大事,因此朝廷高規格安排羅孫二人後世。


  到了雨花台,禮部祭官迎上,宣讀了朝廷的追封。


  羅秀秀追封國侯,孫老頭追封子爵,同入英靈殿享受國朝祭祀。


  墓穴已經挖好,文天祥作詩道:「十年沉冤埋藏深,一朝昭雪見真身,今朝入得英靈殿,來生勿負帝王恩。」 吟完詩,文天祥一揮手,道:「來啊,上祭品。」


  首先被端上來的是姚裕國的首級,他確實是個狠人,硬是自己把自己給淹死了。


  雖是免了剮刑,卻還是被梟首,首級作為羅孫二人的祭品。


  首級擺好,姚裕國四個兒子依次被帶了上來。


  劊子手鬼頭刀揮下,四顆血淋淋的人頭落地,隨即被擺在二人墓前。


  吃瓜群眾喝彩不絕,卻也看到朝廷的決心。


  與此同時,淮東鹽城縣裡,一隊五十餘捕快穿過城門,直奔東市而去。


  到了李家米店前,為首的捕快手一揮,身後各人散開,把米店團團圍住。


  店裡本來有幾個買米的客人,見狀都是嚇的魂飛魄散,正要出門時,領頭的捕快叫道:「抱頭蹲下,若有異動,以賊人論處,格殺勿論!」


  這隊捕快多是軍中老卒退役后充任,煞氣格外的重,話一出口,立刻沒人敢亂動。


  這時,老闆李武叫道:「官人,小人老實本分一商戶,何以至此,何以至此啊!」


  捕頭沒回話,只讓幾個客人出去接受盤查,隨後才看向李武,問道:「怎麼,真以為到了鹽城地界,便可脫罪了,孟五公子?」


  李武心裡一個咯噔,卻故作鎮定,道:「官人何出此言,小人著實不懂?」


  「孟武,孟祺第五子,假託難民潛逃至鹽城,改名換姓入籍,並開了米店。」捕頭冷笑道:「你以為我等前來只是耍處?」


  發現身份確實暴露了,孟武叫屈道:「所謂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各施手段理所應當,官家以仁德聞名,何以追殺敵將家眷?」


  「呵!」捕頭不屑地說道:「孟祺本為漢人,對韃子死心塌地便也罷了,然李恆那賊廝鳥以人為食,其為軍中參議卻不阻攔,當以同謀論處。


  當今降旨,夷三族,昭告天下,但有助紂為虐者同上處置。」


  「與家父無干啊,他只是參議而已,何以阻攔李恆啊。」孟武繼續叫屈。


  「爾等常言,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自詡為忠義,面對暴行卻託言無力,何其荒唐。


  就算無力阻止,為何不棄官而逃?即便不做宋官,歸隱鄉間亦可!

  孟祺一概不為,坐視六萬百姓淪為韃子口中血食,豈非同謀?」捕頭懶得多說,揮手喝道:「來啊,拿下,若有異動,殺其妻子!」


  一句話,孟武不敢動了。


  當初宋軍進逼宿州(宿遷),孟祺舉家遷至沛縣,後來徐州之戰元軍大敗虧輸,孟祺囑咐全家繼續遷移,並分頭行動,其中孟武偽裝難民南下,至鹽城定居。


  當初戰事激烈,逃難者無數,多有無戶籍證明者,可以隨意捏造身份,本以為萬無一失,卻不想還是被發現了蹤跡。


  看自家老婆孩子都被綁了出來,孟武不甘心,問道:「官人,可否告知如何發現小人身份否?」


  所謂大隱隱於市,實在是沒道理的很。


  捕頭懶得理他。


  其實也是運氣,因為鹽城靠海,多有商旅往來,卻不想有個流年不利的宿州人做生意虧了本,只能買米自己煮飯吃,又恰好到了孟武的米店。


  只能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或可逃得了一時,終究是逃不了一世。


  等待孟武的,將是全家成丁斬首,婦孺流放的下場而且絕無赦免的可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