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南越李氏之仇
第334章 南越李氏之仇
「宣越國公李寧,越國相李泰覲見~」
聽到宮廷親衛呼喝,李寧下意識地整了整衣冠,亦步亦趨進了大殿,李泰略顯獃滯,跟在後面。
剛進門,李寧納頭便拜,道:「臣李寧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泰慢了一步,待李寧行禮完畢方才拜下。
皇帝端坐寶座之上,居高臨下地打量著這對叔侄。
不同於普通南越人黑瘦矮,兩人都是白白凈凈的,李泰頗胖,只是滿頭白髮,很是憔悴,而李寧則帶著小心翼翼。
只片刻功夫,李寧已經是忐忑不已,想抬頭看皇帝什麼個表情卻又不敢。
趙昰沉聲問道:「爾受封越國公,卻遲遲不入朝謝恩,恭敬之心何在?」
李寧說道:「伏唯陛下明鑒,越國有叛逆陳氏陳兵在側,戰事日日不絕,且國事煩雜,須臾離不得國相。
臣年幼,不良於行,不敢北上,唯恐病逝於途。
今寧王鎮壓不服,臣亦長成,因此急急入朝覲見。」
趙昰沒對李寧的借口多加評述,問道:「爾上表,去越國,改交趾九真二路,可是真心實意?」
「南越本為國朝故土,只是遠離中原,為叛逆得逞,今陛下天威籠罩,南越上下無不悅服,正是回歸正統時。
臣慕王化久矣,只恨年幼,不能得見天顏,今得陛下宣召,死而無憾也,臣之忠順,天地可鑒,伏唯陛下明察。」李寧回道。
「善!」趙昰點頭,道:「李氏心懷忠義,主動上表歸附,當嘉獎。
擬詔,改封李寧順義公,李泰孝義伯,各賜田千畝,宅一座,銀幣百枚。」
「臣叩謝陛下恩賞。」李寧再拜。
「卿舟車勞頓,且去禮部休息,田宅不日齊備,自可安居樂業。」趙昰暗暗警告。
老實過日子,大家都好,不老實,那就「被病逝」、「被自殺」。
李寧再拜應下,倒退著出了殿。
回到禮部驛舍,叔侄倆對面而坐,相顧無言。
忽然,李泰流下兩行濁淚,哽咽著說道:「祖宗基業毀於一旦,九泉之下,何以見列祖列宗?」
「叔父。」李寧帶著無奈說道:「至昭皇禪位於陳賊,已有六十五年,李氏國祚其實已滅。
昭皇改為皇后,幽居深宮,內外隔絕,不能庇佑族人,陳賊大肆捕殺李氏,若非天朝王師相救,你我叔侄僥倖得脫,不過苟活山林間。
今以南越為報,實乃以陳賊之國換李氏香火不絕,你我叔侄又有世代富貴,何傷之有?」
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十月,南越李朝權臣陳守度逼迫李惠宗退位,由年僅七歲的公主李佛金繼位,是為李昭皇。
次年,陳守度安排其族兄弟陳承之子陳煚(年僅八歲),娶李昭皇為妻,當年十二月,李昭皇禪位於陳煚,李朝滅。
陳朝立,降昭皇為昭聖皇后,改元建中,次年八月,已經出家的李上皇李旵被陳守度弒於真教禪寺,廟號惠宗,而身為「惠后」的陳容則被降為天極公主,繼而嫁予陳守度。
陳守度為絕後患,大肆抓捕李氏宗族並全部活埋,李朝宗室幾乎滅絕,陳守度借口避陳太宗祖父陳李諱,強令天下李姓者改為阮姓。 若非凌方舉攻佔羅城,李泰根本不敢恢複本姓,李氏香火自然不存,更不用談國祚。
李昭皇被改稱為昭聖皇后十二年後,陳守度以皇后結婚多年還沒有生育的理由,將其廢掉並降格為昭聖公主,之後改嫁給陳朝功臣黎輔陳。
不得不說,陳氏對李氏的處置,充分體現了南夷的兇狠暴戾以及小肚雞腸。
奪國之恨,滅族之仇,讓李氏與陳氏不共戴天,這也是李寧有機會潛逃出羅城卻沒有逃的原因之一。
背叛上國,分分鐘被打成野人,就別想找陳氏報仇了。
但是李泰不甘心,而且不放心。
「想那后蜀末帝孟昶、南唐後主李煜,皆受毒殺,焉知我叔侄不被賜下毒酒?」李泰說道。
「叔父何以信野外閑說?」李寧安慰道:「想孟昶入宋七日而亡,其母隨之絕食而去,卻有嫌疑。
然其子嗣繁茂,多有厚賞者,可見朝廷並無忌憚,不當殺害。
李煜國滅而不自省,自怨自艾懷念故國,本有取死之道,其被葯殺,不過野說而已。
再看各國後主,無不得善終者。
且當今仁德信義,只要我等本分度日,定然可以平安喜樂。」
「大丈夫豈可一日無權?且陳氏猶存,大仇未報,如何安心寓居鄉野以終老?」李泰咬牙說道:「爾今年十六歲,當請求陛下開恩,入親衛軍歷練,若得大功,或許可得封國。再不濟,也要絕了陳賊投降苟活之機。」
「自當如此!」李寧點頭道:「南越回歸天朝,復為州縣,陳逆自當死無葬身之地。」
廢國之主若想重新封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能比白身更加困難,但是叔侄倆樹立了目標,都是振奮起精神,細細商量如何向皇帝討這個情。
對皇帝的怨恨,只能深埋心底,甚至不敢傳給子孫後代,免得徹底斷送了李氏香火。
兩人自以為沒有第五隻耳朵,卻不知道夾牆裡,皇城司密探已經全部記錄了下來。
皇帝可以不把兩個菜雞放在眼裡,做臣子的卻不能不把事情做在前面。
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李寧叔侄都會處於監控之中,直到徹底確定兩人忠心為止。
而在交趾路,寧王正泛舟河上,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考察地形。
「李氏即投,陳逆必然負隅頑抗之死,就目前來說,國朝大敵還是韃虜,不可能分太多兵力南下。
紅河為天然防線,務必牢牢把控,不使陳逆襲擾北邊。」趙昺說道。
史津說道:「大王放心,河面盡為水師把控,三五人泅渡或可,派兵襲擾絕無可能。
黃金侯正在整編李軍,大多是不滿陳逆的,待有三五萬大軍,陳逆只能等死。」
「嗯。」趙昺點頭,道:「目前局勢,不在於地盤大小,而在於產出多少,先做到自給自足,保證駐軍安穩,若是能夠反哺國內,則再無失落之憂。」
「這點不難。」史津笑道:「越人懶散,不善耕耘,這方地方落到國人手中,必然是魚米之鄉,自給自足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