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李子恆和他的大學
李子恆最近很幸福。
一個要強略顯自卑的農家孩子幾個月來的經歷,可謂是精彩紛呈。
《一切》和《青燈》也發表了,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讀者來信成了NMG師範大學一景。
為了不過於影響同班同學的課業。
包老師和系裡協商,讓大四的學長們以提前實習的名義加入到拆信和回信工作中。
這才讓李子恆的同學們鬆了一口氣。
中篇小說《奮鬥》寄給了《收穫》雜誌。
李子恆按照兄弟的指點,同時附上了自己的個人簡介。
當然詩人這個頭銜一定要擺出來。
或許是符合社會主流思潮,或許文筆還行。
或許李子恆詩人的身份有所加分。
反正是《奮鬥》刊登在了《收穫》第十一期。
稿酬是每千字四元,五萬七千多字稿費為二百二十九元六角四分。
這個數字直接震驚了整個學校。
一個在校學生,一次性拿到了普通教師半年以上的工資收入。
而且還是光明正大的到手了,一時風頭出盡。
李子恆按照先前和兄弟商量好的,和包老師彙報了一下。
在取得系裡同意的前提下,花了四十八元錢,買了四十根金星鋼筆。
讓包老師安排,送給那些幫助回信的同學。
他的慷慨更是贏得了學校的高度認可。
據說今年的優秀學生已經內定他了。
包老師甚至暗示他提交入黨申請書,可謂皆大歡喜。
李子恆收到父親關於李德章去世的消息時,也迎來了他最忙的時候。
本也沒想回去參加葬禮,正好理由充沛,也就不回去了。
只是給奶奶和家人去了一封信。
主要是勸奶奶和父親不要過分傷心進而影響身體。
對母親沒有安慰什麼,他很清楚母親對他大爺的態度。
同時告訴父親和兄弟及家人,稿酬的數量和花銷,惹得馬玉仁又是激動又是心疼。
激動的是一次性入賬二百三十元左右,這是入了社隊以來全家收入最大的一次。
心疼的是又花了快五十元。
不過在二兒子的勸解下,說以後還會有更多收入。
而且花出去的錢對大哥的將來發展好處極大時,她也就不再追究了。
接著安頓李之重回信時告訴李子恆,錢是家裡的,不要亂花。
存起來等放假一併帶回,更是幾次強調了錢的安全問題,讓二兒子必須寫上。
而且是她念一句,讓李之重寫一句,還認真的看著寫,讓李之重心裡微酸。
李德財有些想不通了。
自己原來也算是走東闖西做買賣,也算見過大錢的。
但是個中辛勞自己知道,像這麼輕鬆就掙了二百多元錢,簡直就是日了鬼了。
成本不過一根鋼筆,一瓶墨水,三本稿紙,合計兩塊二毛五。
利潤率一百倍,唯一沒有算的是二兒子的腦力勞動。
他不覺得坐在那裡寫寫字有多累。
再有投資最大的一塊二的鋼筆還能用。
這個世界讓他有些搞不懂了,不過對二兒子信任又加深了一些。
NMG師範大學創建於1952年。
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
定位於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的教育人才。
還好去年的恢復高考,給學校帶來了勃勃生機,老師們的回歸更是錦上添花。
李子恆徜徉在林蔭密布的校園裡,現在的他很滿意這樣的生活。
想著今年三月份初來報道時,衣衫鞋雖是新的。
粗糙的做工和本人土氣的形象讓他有些自卑。
尤其是在滿口普通話的女生面前,局促的都不知道怎麼開口了。
現在的HUSHI還是一個閉塞的內陸三線城市。
市區人口不足六十萬,語言以普通話為主,舊城話(本地土著和回民常用語)為輔。
一口流利的呼普是能否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關鍵。
這對缺乏語言天賦的李子恆可是要了命了。
捲舌重鼻音的模仿語言怎麼聽怎麼不順耳。
總覺得別人滿帶笑意背後的有一絲嘲弄和不屑,這讓他感到很不爽。
自從發表了四首詩和一個中篇后,加上兄弟的刻意包裝。
李子恆的信心完全恢復了,甚至有些爆棚。
在一些公開場合也敢大聲說話了。
不再避諱他那濃重的口音了。
包老師建議他好好把普通話練練。
普通話本身也是師範院校的必修課,給他推薦了一位北京支教到NMG的老師。
每周末晚上八點到九點去老師家接受輔導。
這個年代沒有收費一說,從屬義務幫忙。
幫忙是義務的,自己不有所表示有些人情欠缺。
聰明好學的李子恆慢慢領悟了兄弟的一些套路,關鍵是有錢了。
每次上門拿一把香蕉或幾個蘋果,要不幾塊奶糖。
大人小孩都慢慢喜歡上了這個淳樸的農村孩子。
有幾次非要拉著李子恆一起吃飯,不過都被李子恆拒絕了。
現在城市也不富裕,好點的吃食都要憑票購買,大家也是周末才會改善一頓。
李子恆由於是應屆生,在班裡是最小的。
還有一個山東姑娘和他同齡比他大幾天。
膚白貌美,體態豐腴,性格開朗活潑。
以前對他不假言辭,最近好像老是對他笑眯眯的。
不知是錯覺還是自以為是的結果,這讓李子恆有些心亂。
又不知道和誰來說說,學校里是禁止談戀愛的。
不過這種懵懂的情愫可謂禁而不絕。
要不下次寫信問問老二,現在的兄弟是他平等交流的對象。
可這個話題他能懂嗎。
李子恆有些躊躇,再說了,人家也沒和他怎麼地。
李子恆周末去了一趟NMG大學,和他的八叔吃了一頓飯。
擔心八叔有啥想法,也沒說李德章去世的事兒,畢竟離的太遠了。
飯錢是李子恆掏的,儘管八叔不讓但還是李子恆出了。
因為飯菜的標準遠大於李德斌的消費能力了。
李德斌現在每月可以領取八元的助學金和三十斤糧票,粗糧多細糧少。
為了吃飽他把細糧票全部和家境好的女生換成了粗糧。
每月還要省下兩到三元寄回去,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不由他不考慮家裡的生活了。
侄兒的到來讓他很為難。
吃頓好的實在是吃不起,窩頭土豆湯又覺的太不上道了。
雖然知道他三哥(李子恆的父親)光景過得比他好,但也不想委屈了侄兒。
沒想到原來看起來有些怯懦的侄兒,居然請他吃了一頓好的。
走的時候還給他留下五元錢,那是硬留下的。
他知道侄兒助學金比他高(師範院校助學金每月十五元),但也不能成為他接受的理由。
等到侄兒說到發表文章領了稿費后,只知道關注課業的他才知道侄兒出了名發了財。
後世的八叔也發表過文章,是評副教授的論文,寫得是博弈論,講的是農村的押寶。
文章通俗易懂且論據充分,刊登在國內頂尖數學期刊上。
天涼了,母親馬玉仁的棉襖棉褲沒有及時捎來,來的是兄弟的一封信。
讓他自己購買,打趣他說可以請一位貌美如花的學姐幫忙參謀。
衣服以穩重耐用為標準。
不過這個年代的產品也難突破這個標準範疇。
這個建議讓李子恆有所心動。
生長在大城市的同班同齡小學姐,不是兄弟講得最好的參謀嗎,這得好好琢磨一下。
李子恆把兄弟的四篇文章都推薦到了《少年文藝》,這是包老師的建議。
李子恆讓包老師看了兄弟的作品后,大讚兄弟倆有文學天賦。
只是這四篇小文章投到《兒童文學》有些不妥。
按照年齡組更適合《少年文藝》,於是就有了李子恆的四稿一投的做法。
《少年文藝》編輯表示都可以錄用,需要分批次發表。
第一篇《撈魚》發表在了《少年文藝》的第十一期。
稿酬四塊三毛六分,也算是李之重入行了。
母親得知二兒子也寫東西掙了錢,沒事就催促他去寫寫,這錢來的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