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二拴的一九七八> 第四十六章 李德章走了(六)

第四十六章 李德章走了(六)

  第二天一早,木匠開始鑿銀錠了。

  把棺材徹底封死,由大女婿出面奉上五元費用。

  上午九點,出殯儀式開始了。

  首先要拆靈棚。

  就四根柱子四根橫木一塊兒葦席,四面透風,很好拆的。

  罵人家貧「小心把你的靈棚拆了」,說其簡陋,更是鬼住過的,可謂惡毒。

  第二「擔漿水」的裝備出發。

  擔漿水一般由討飯的來做。

  一根扁擔,一頭是引魂雞,一頭是衣飯罐,先行出發。

  大多時候引魂雞入了討飯的嘴裡。

  因為埋葬結束引魂雞要放生,這麼大一塊兒無主行走的肉沒有人會浪費的。

  第三「燒枕頭」。

  就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裡邊的糜子殼和枕頭套一起燒掉。

  同時出殯路線沿街的人家都在門口點一堆火,擔心鬼闖入。

  第四「摔盆」。

  就是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黑色二號盔由長子摔碎。

  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老盆」。

  王得用把「老盆」放在李虎虎頭上繞了一圈,然後交給了他。

  只見李虎虎雙手高舉老盆,狠狠地砸在地上。

  二號盔本來也不經摔,加上火烤六七天,已經發酥,盔子摔了個粉碎。

  摔盆講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

  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第五是「起靈」。

  先把棺材裝入棺罩,這時孝子賢孫們撫著棺材放聲大哭,做阻攔狀。

  一眾人等拉開后,棺材入罩。

  棺罩相當於棺材的轎子。

  棺罩頂如四角亭,四藍柱支撐,藍柱與下面四根橫置方木鉚合。

  罩頂下部方木上,轉圈木板封閉。

  板上畫二十四孝和地獄十八酷刑。

  整體素雅呈正方形,這一塊兒是可以抬起來的。

  下面是底座,長寬各兩米。

  四面起高二十公分左右的木牆,呈開放的匣狀,那是放棺材的位置。

  底座四角兩側各伸出兩根長六七十公分的木杠。

  粗約十六七公分,木杠末端可以綁繩。

  再用一根長約一米三四的木杠穿過綁繩。

  兩人一前一後,四角共八人同時站好。

  在代東王得用一聲「起靈」,八人發力抬起,晃晃悠悠走出了大門。

  第六就是「抬棺」。

  棺罩抬起后講究不落地。

  可棺罩加棺材加死者最少也得四五百斤,所以一路需要人員替換。

  另外準備四個等高小板凳(這個年代的木製小板凳質量是剛剛的)。

  方便抬棺人員歇息時放置棺槨。

  抬棺是個重苦力活兒,由身強力壯的家人和關係好的親朋擔當。

  每人還要發一包煙以示感謝。

  棺材後面孝子賢孫和膠車的順序和前天夜裡送行基本一致。

  第七是「引魂幡」。

  引魂幡是個長長的麻紙條。

  上面寫著死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掛在一顆砍好的柳樹上。

  柳樹高三四米,粗約七八公分,是和出喪棒一起砍回來的。

  柳樹是村裡的財產,和負責人打個招呼就可以自己去選擇。

  李德財就是負責人,連招呼都免了。

  引魂幡一般由長孫來扛,李虎虎尚未成親,只得請侄孫李來勇代替了。

  李來勇聽到起靈聲就出發了。

  第八「落葬」。

  墓地距離家大約八九百米,抬棺的歇了一歇就到達了墓地。

  家人們再次整理墓坑。

  把隨葬的衣飯罐、照死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

  掃去腳印,然後將棺木徐徐放下。

  由代東王得用用羅盤矯正方向,大頭指向正南方。

  然後由李虎虎鏟第一鏟土倒在棺材上。

  後世領導奠基填土學的就是這個。

  一行男人齊上陣,堆土成丘狀墳堆。

  女人們在一旁跪坐痛哭。

  隨後把帶來的紙紮、花圈、房院、金銀山和童男女等一併燒化在墳前。

  出喪棒插在墳前,引魂幡樹植於墳后。

  有的出喪棒或引魂幡樹第二年可能生根發芽,長成一顆大樹。

  人稱「陰宅風水好」,有子孫綿延一說。

  插柳源於唐代送別,插柳惜別,後下葬也插柳送行,逐步演化為出喪棒和引魂幡樹。

  第九「搶富貴」。

  棺材下葬后,本地有一個習俗是「搶富貴」。

  意思是死者的幾個兒媳要一起從墓地往家裡跑。

  誰先進家門,誰就搶到了富貴,那麼就意味著今後這個人一定會財運滾滾。

  自家沒有直系媳婦這事兒就算了,搶的畢竟是自家的富貴。

  第十「刀割水清」。

  就是大門口放一張桌子,上擺一把菜刀,一盆清水。

  送行的人回來后,在門口揮舞幾下菜刀,再洗把手。

  意為和死者「刀割水清」,再不糾葛,預防死者陰魂不走,麻纏家人。

  送葬人員回歸后已經十一點多了。

  一般這個點兒上,要飯的該出現了,這年代要飯的也叫「討吃的」,不像後世死要錢。

  要飯的肩背口袋,左手打狗棍,右手快板兒站在大門口。

  「一進門,把頭抬,王母瑤池宴席開……」要飯的打著快板兒說著數來寶,也稱「念喜」,說點好聽的。

  代東的趕緊安排人送上半個供先兩個糕,再用他的碗盛一碗剩下的湯或菜,但不允許入座。

  紅白事宴有個討吃的也算個吉兆。

  代東王得用開始安排坐席了。

  坐席按照本地規矩,叫「大小事宴三棚子」,意思就是需要三輪才能坐完。

  主要原因是場地較小,桌凳盤碗有限。

  一般主子家(上邦姑舅)和親戚坐第一輪。

  一來彰顯重視。

  二來一些親戚吃完飯要趕回,天明好行路。

  三來有個小氣說法就是親戚及時回去能省兩頓飯。

  村親坐第二輪,本姓一家坐席都是最後的。

  如果主家準備不足,家人只能剩啥吃啥。

  宴席總共坐了十四桌,親戚四桌,村親六桌,本家四桌,規模一般。

  親戚和本家一共坐了八桌,源於門戶較小,人丁不旺。

  一些大戶人家稱本家為「坐地害」,不搭禮吃糕還人數眾多,全員出動。

  李之重上桌了,和李三虎等七八個孩子。

  也不講究一桌六個人了,凳子都沒有。

  虧得李德財準備的充分,沒有發生吃剩飯這樣的事情。

  不過孩子們對肉的貪婪出乎李之重意料。

  一盤肉在湯水飛濺中沒了,最後一點湯汁也被人端起盤子喝掉了。

  李之重居然沒有出筷子的機會。

  宴席是很講究臉面的,酒上的不多,基本一桌兩壺。

  喝酒的也沒幾桌,大人們互相推讓著。

  吃到最後還要剩點兒,否則被笑話為「下凹」的,意思是貪婪填不夠。

  端起盤子這種行為更是要被說幾年的。

  親戚們吃完沒有走的,遠親基本沒有。

  近親要留下來等「服三」后回去,頭七再來。

  「服三」就是親戚和家人上墳看一看,古代人是擔心盜墓的。

  犯七,就是親人逝去后,我們是要給親人過七的。

  即頭七、二七、三七、七七等。

  如果這個時間正好與陰曆的初七、十七或二十七重合的,就是所謂的犯七了。

  如果犯七的話,需要在靈棚周圍和出殯沿線上。

  插高粱桿為柄麻紙裁成三角狀的小旗。

  小旗在陰間代表一棵一棵的大樹,樹蔭濃密,可以藏身。

  古人認為陰司有七殿閻君,人死後,要經過七個閻王的審理。

  七天一個閻王過堂,要過七次堂。

  為了給死者提供躲過拷打訊問的空間,多插小旗。

  讓他們躲到大樹上,小鬼找不到他就算躲過一劫。

  因李德章五七犯七,所以小旗是少不了的。

  李德章走了,家人上完逢七墳后,逢百日再上百日墳,叫百天。

  逢一年整上「一周年」墳,逢三年上「三周年」墳,然後就是逢年過節上墳了。

  李德章走了,走的遠遠地,再不回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