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163章 文華殿詔對(求訂閱)

第163章 文華殿詔對(求訂閱)

  第163章 文華殿詔對(求訂閱)

  朱由校也清楚葉向高所想,不過跟蒙古打配合出兵威脅倒是可以,但聯合蒙古打建虜,朱由校的心裡直搖頭。


  蒙古現在早已今非昔比,拉胯的不行,那個林丹汗根本不靠譜,歷史上被皇太極打的節節敗退。他心想葉向高還是輕信他的弟子王化貞的話了。


  雖然在歷史上這個王化貞也是個忠臣,但問題是此人太衝動,太輕信別人了。


  歷史上瀋陽大敗后,熊廷弼任遼東經略,王化貞為巡共同防守廣寧,但熊廷弼主守,王化貞立主進攻。王化貞不斷聲稱說,已經讓投降建虜的李永芳為內應,可以內外夾擊攻擊建虜。


  他還盲目聽信旁言,說蒙古林丹汗可以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


  可最後呢,他還輕信建虜姦細孫得功的計策,輕敵冒進,致使明軍大敗,孫得功趁機在廣寧作亂,讓老奴輕取廣寧,從此遼事徹底崩壞,害的熊廷弼傳首九邊,他為了活命投靠閹黨,最後在魏忠賢的力保下才免去死罪。


  所以葉向高說這些話,朱由校不置可否,根本不認同。


  在場的人也是如此,葉向高的話一出,眾人心思不定,他這麼說不就是王化貞在廣寧有了功勞,但卻在遼東大捷中沒有分一杯羹嘛。


  來到京城后,葉向高一直覬覦遼東總督的位子,想讓他的弟子廣寧巡撫王化貞兼任,王化貞也一直上書要求出兵,但被熊廷弼駁斥,看來二者已經結下樑子了。


  「葉閣老此言差矣,蒙古確實應該聯合,但朝鮮在建虜後方,也不能不管,朝鮮國主光海君本就不是嫡子即位,所以朝廷對他遲遲不冊封,他早就懷恨在心,對朝廷陰奉陽違,還陰結建虜,此等對不忠不義之徒,臣看還是早做準備為好。」


  沈灌聞言就出來駁斥。他對現在的態勢看的很明白,陛下既然拿出來這個密折,就是想這麼做的,你個葉向高反對個什麼勁,有什麼可反對的。


  見沈灌出言駁斥,韓爌當即看不下去了,儒家最看重禮儀,自開國以來從來沒有干涉過屬國內政之事,現在一下子出兵,許多大臣定會反對,只是他剛想出言駁斥,就見皇帝擺了擺手讓他們不要吵了。


  朱由校又讓張昶把楊漣的密折拿出來給他們看。


  「你說的聯合蒙古之事,朕知道王化貞做的不錯,林丹汗也與我朝交好,朕也覺得應該如此,這是楊漣的奏疏。他就建議跟蒙古聯合向建虜施壓,要回內喀爾喀的宰賽台吉,好讓林丹汗跟內喀爾喀更信任朝廷,朕也同意了。」


  「對於聯合蒙古之事就不要再議了,今日說的是朝鮮之事。」


  見皇帝拍板定論,眾人也不再說什麼,只有葉向高暗暗可惜,怎麼王化貞沒有把這個消息早早上書朝廷建議此事呢。


  「陛下,如果要在遼南駐軍,糧草供給就是一個大問題,但現在登萊剛剛開放海禁,朝廷也剛剛撥款給官應震,讓其修船募師,但這都需要時間,至於駐軍,是要新設一軍,還是要從遼東各鎮調撥,這都得從長計議。」


  劉一燝最先反應過來,但這事又耗費甚多,特別是如果皇帝要新設一軍的話,那又是一筆不菲的花費。


  這話聽得朱由校直頭疼,什麼從長計議,效率太慢了,商量來,商量去,還不是扯皮。


  「不用從長計議,就在這裡商量,早日定下來,細節你們慢慢定。」


  「朕想了下,覺得此事可行,至於伱們說的駐軍的事情,就從遼東、遼西各鎮調撥,重新組建一鎮完全可行。


  至於糧草確實是大問題,官應震既然已經修船募師,半年時間也夠了,再說登萊距離遼南也不遠,完全可以向遼南運糧食了。並且楊漣的今年不是還要在遼東各地屯田嘛,也可接濟一二。」


  聽到這裡,眾人忍不住互望一眼,劉一燝忍不住提醒道:

  「陛下,屯田之事確實能夠緩解遼東糧草供給,但遼東苦寒,糧食一年一熟,等供給那也只能到九月以後了。


  原本鎮江等地人少,糧草供應不用發愁,但一旦駐軍,接近上萬人在那邊,對於遼東的糧草壓力還是很重的,官應震這才剛到登萊,如果讓他負責運輸糧草,怕是壓力太大了。」


  「那官運為主,民運為輔呢。」


  眾人聞言面面相覷,朱由校見他們不語,就拿出官應震建議重行開中法的奏疏,讓張昶遞給了他們。


  「官應震不就想過一個好法子嘛,朕就覺得挺好的,你們為什麼反對呢。」


  眾人心頭一震,皇帝原來是在這等著呢,官應震這個摺子年前內閣就票擬了,司禮監也批紅了,怎麼現在又重新提出來。


  不過在場諸人都是心思縝密之人,突然聯想起來昨天鄒義被罷黜的事,傳出來的消息說,是因為批紅沒有奏報,可能就跟此事有關係。 「陛下,開中法早就孝宗弘治年間就廢了,全部折色成白銀,戶部太倉白銀一半都仰賴於此,現在朝廷鹽法已經改製為綱法,如果現在又重開開中法,對現有的朝廷「綱法」鹽政必定有所衝擊,到時怕敗壞鹽政。」


  不過朱由校什麼心思,作為內閣首輔,劉一燝還是給他解釋起了駁回的緣由。


  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無懈可擊,但是朱由校並不滿意。


  「我看現在的「綱法」鹽政也不甚合理,我也再看《大明會要》,發現鹽政改革后,固然使得白銀收入大量增加,但是朝廷把行鹽的資格、權力放給了特許的一批鹽商。」


  「這些鹽商哪一個不是賺的盆滿缽滿,聽說鹽商的大本營揚州,鹽商生活奢靡,一頓飯都能都吃到上百兩銀子,為一個歌舞藝伎都可以花費上萬兩銀子,奢靡至極,於國何益。」


  皇帝這般言語,葉向高深表贊同,其實那日票擬的時候,由於他也剛來內閣,所以沒有提出異議。但他心裡對「綱法」鹽政不是很認同,反而對重開開中法還是比較認同。


  因為之前他曾經便向朝廷上書過《屯政考》一策,裡面便提到現在軍屯敗壞,與國初屯田數相比,已經少了十之六七。


  再加上沒有推行開中法,導致商人都不願去運糧食往邊地,或者不願意去邊地屯田,導致邊地的糧食價格不斷上漲,連帶著九邊的花費日益增多,朝廷每年都要為此發愁,而九邊的士卒拿著被層層盤剝的軍餉,連飯都吃不起。


  現在見皇帝說「綱法」鹽政之弊端和鹽商的奢靡,立刻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奏疏,想要出聲支持起來。


  「開中法確有些優點,自嘉靖、萬曆以來,我朝屯田已經敗壞,現在陛下在京畿、遼東實行屯田之事,對於百姓是百利而無一害。只是現在「綱法」鹽政實行已久,貿然變更怕是對鹽政不利。」


  葉向高的這番支持出乎了朱由校的意料,不過有個支持者總是好的。


  任何政策都有慣性,突然要改變肯定會引起很多人不滿,特別是這個政策對於朝廷還源源不斷給錢的時候,更是如此。


  「好的很,看來葉閣老真是真知灼見呀,依我看,遼南駐軍的事情就這麼定了,至於朝鮮之事,朕先派錦衣衛去朝鮮,先跟綾陽君李倧接觸著,看看他們實力。內閣也發文,讓官應震加快鑄船募兵,為運輸糧草的事情做好準備。」


  「至於屯田跟開中法一事。」


  說到這裡朱由校沉思片刻,屯田已經安排下去很久了,不知道鄒元標、左光斗他們做的怎麼樣了。重設開中法,改革鹽政一事也不是立馬拍板就可以定下來的,還要好好討論,達成共識為好。


  「至於行開中法一事,朕也不獨斷專行,想著朝廷還是再議一議為好。這樣吧,跟上次朕問政一樣,朝廷還是要議一議,二月初一,朕於文華殿詔對閣臣與六部各卿四品以上官員,討論開中法一事,開中跟屯田一事有關,到時候也讓鄒元標跟左光斗過來,朕也想知道屯田的進展怎麼樣了。」


  「另外,上書言事的範圍擴大點,京城八品以上官吏可上書言事,不僅限於開中一事,只要於國有益,都可上書,百無禁忌,但有一點,上書內容必須有憑有據,不能憑空捏造。」


  皇帝真的是動作頻繁,這麼做壓力就給到了他們內閣了,到時候定會有很多人上書抨擊內閣閣臣了。


  不過眾人對於詔對諸臣一事還是可以接受的,這總比皇帝一人乾坤獨斷強。


  「臣等領旨。」


  「好了,朕也乏了,你們就下去吧,這事快點去辦,不要耽擱了。至於那些言官,就不要管他們,朕也不責罰他們,免的說朕刻薄寡恩。但是該查的還是要查,定要把背後的人揪出來。」


  「臣明白,還請陛下放心。」


  劉一燝欣然領命,不處罰這事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好的結果,但走之前他還有一事想要稟報。


   求訂閱!求月票!

    下面有書友群鏈接,想加的可以點擊加書友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