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報紙的用處(求訂閱)
第164章 報紙的用處(求訂閱)
「陛下,臣等還有一事想要請教陛下。」
「哦,何事?」
看到劉一燝詢問,朱由校也來了興趣。
「陛下去年定下開恩科之事,內閣也很是重視此事,就按往年會試例,定於今年二月二十五日開恩科,只是現在科考臨近,主考官與陪考官還未確定,需要陛下降旨任命。」
二月,那不就是下月了,那也快了,朱由校算了算時間。
他對這個事情比較上心,畢竟是自己即位后第一次科舉,這個事情還要上點心呢,並且他還知道這次科舉還會出現不少歷史名人呢。
「這個朕知道了,這幾天朕就把考官名單定下來。」
「陛下聖明,如此臣等就放心了。」
隨後劉一燝等人見狀就告退了,留下朱由校一人在冬暖閣繼續看奏疏。
見閣臣都出去了,朱由校也在思考改革鹽政的事情。自從起了改革鹽政的心思后,他這幾日也在思考如何改革鹽政,也讓司禮監送來許多改革鹽政的奏疏。
在這幾日的政策梳理后,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開中法不能盲目恢復,現在的「綱法」鹽政也不能盲目廢除。
首先開中法在明代一直有人要恢復,但從來沒有成功恢復過,就是因為開中法只讓鹽商的糧食跟鹽引進行交換,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形式,朝廷除了有糧草供應,減輕邊軍糧草壓力外沒有更多的好處。
並且這個過程中,由於糧食運抵邊關,跟鹽商拿著邊關給的鹽引去換鹽售賣中間有著很長的時間差,導致官鹽的售賣的效率很低,有些甚至出現超發鹽引等種種問題。
但若是糧食全部折色成白銀,直接兌換鹽引的話,這就讓鹽政的效率大大提升,政府也能獲得大量的鹽稅收入,就比如今年鹽稅稅額是一百六十八萬兩,如果現在驟行開中法,且不說糧食能不能供應到邊關,就說政府收入也會驟降將近二百萬輛。
這個結果不光是大臣們反對,其實對於朱由校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朱由校思前想後,覺得屯田還是要搞的,鼓勵民間海運糧草也要搞,鹽政改革更要搞,但是沒有必要完全採用開中的方式。
即使知道不採用開中法的方式,但是他剛才還是召開文華殿奏對,討論開中法一事。他知道此消息一出,那些大明「綱法」鹽政的既得利益者定會恐懼不已,定會千方百計阻撓開中法的實施跟通過。
到時候文華殿奏對上,也會有許多朝臣爭鋒相對,各談各的好處,互相抨擊開中跟「綱法」的弊端。
等到他們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之時,他再佯裝「勉為其難」的同意不推行開中法,再有個人提出個折中之策,到那時,那個折中之策定會被兩派朝臣們接受。
比如迅哥兒曾說過,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礕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只不過必須找一個信得過的人配合跟提出這個折中之策,至於找誰呢?就需要朱由校好好斟酌了。
——
北京甜井衚衕燈市口,有一家四十多年歷史的飯館。
這家飯店雖然開了多年,生意卻一直不溫不火,但只要元宵一過,這裡的生意便好的不行,不僅每日吃飯的很多,現在還有許多人喜歡在這裡每天點壺茶,再來點瓜花生等茶歇,一待就是一天,插科打諢好不熱鬧。
看著生意越來越好,這店家是有開心有勞累,現在對黃棟真的是感恩戴德,要不是聽了他的話,請了專人每日講報,不然這麼多人怎麼會專門來他的店裡閑聊喝茶呢。
「李掌柜,今日的報紙到了沒?」
一個頭戴方帽,書生打扮的茶客迫不及待的問道,他本是秀才功名,鄉試屢考不中,所幸家境殷實,現在也斷了這份念想,整日閑雲野鶴,喝茶聊天,好不自在。
但自元宵后的一次喝茶,知道此處居然有專人講解報紙后,他現在已經成了每日的常客。
畢竟一個人在書房裡指點江山,哪有在一堆人面前指點江山來得爽快得意。更何況還有許多鍵政專家跟他針砭時弊,這種爽快感是以前前所未有的。
「李爺,您別急,估計還有一刻鐘就到了,我可是特意囑咐的,讓他把報紙快點送來。」
「你說能不急嘛,這段時間遼東的信使是一波接著一波,口中喊著遼東大捷,遼東大捷,讓人聽著真的是心痒痒。要不是昨日報紙細說了詳情,我們這些平民不知幾時才知道呢。」
李秀才一聽老闆讓他別急,當即解釋起來,單說這報紙的好處,真的讓他能夠了解天下大事。
「對的,聽說這還是陛下親自下旨弄的,目的就是讓我等百姓了解朝政,不要給貪官污吏所矇混。」
一個身穿天青色標布長袍,露著一股子精明之氣的中年商人見狀也接著李秀才的話談論起來。 「這就說笑了,不過是了解朝政的報紙而已,何來這般說道,就是知道了朝政新聞,就可以拿這個質問貪官污吏了嘛,該貪的還是貪,該繳的攤派還是要繳。」
看著眾人誇讚報紙的好處,有些人就不同意了,一個刺耳的聲音從門口傳來,眾人定睛一看,貌似一個常年行走的游商。
看見有人唱反調,這李秀才當即不樂意了,雖然這行商的話也有一定道理,但這也不能完全抹殺報紙的作用啊,哪有這般掃興的,於是就開口駁斥起來。
「此言差矣,雖然該貪的還是貪,該攤派的還是攤派,但至少比以前消息更加流暢了不是,現在我們這些個斗升小民都能都了解朝中大事,總比以前消息只是被那些官老爺知曉要好吧。」
「再說了,我看這報紙裡面的由頭可大了,細聽還可以尋機發大財呢,甚至可以拿功名呢。」
這話一出,眾人的注意力紛紛轉移,都在好奇這報紙怎麼能賺大錢,拿功名。
李秀才見眾人的好奇心被吊了起來,心中一樂,拿起一壺茶抿了抿,隨後慢慢的磕著手中的瓜子不言語。眾人被他吊起了胃口,紛紛翹首以盼,這人賣關子樣的語氣急的大家抓耳撓腮。
那個身穿天青色標布長袍的商人知道他什麼意思,看著他笑了笑,大喊一聲。
「夥計,給李爺上一壺好酒,再來兩盤好菜,記在我賬上,就讓李爺給咱們說道說道,也讓咱們從中賺點錢,博個功名。」
李秀才一聽那個商人這麼上道,當即喜笑顏開,對著那個商人連忙拱手。
「有道是皇帝也不差餓兵呢,還是張總商會來事,不然說這生意為什麼做的這麼大呢,既然張總商這麼給面子,那我就好好說道說道了。」
見那李秀才準備開口講解,其他人也在聚精會神地聽著。
「說到賺錢,這報紙里透露的消息多著呢,且不說去年臘月初三,報紙上說工部準備在通州營建工坊,以往朝廷建工坊,都是從京營只派兵卒修繕,但陛下整頓京營后,這條路子就斷了,只能招募通州當地民工了。
我的一個通州朋友知道這個消息后,立刻花重金找了關係,讓他有資格給通州的工坊派遣民工,他從中賺取差價,一個月少說一千兩銀子的利潤。」
一千兩銀子,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眾人聞言可是心動不已,但是也有人不滿意,覺得跟報紙內容沒關係,還是直接說些跟錢路有關係的,當即嚷嚷著說李秀才騙人,讓他再說一個,不然就說他是胡說。
李秀才雖然知道他們是激自己,但他也享受被這種被眾人急切關注的氛圍,於是就開始解釋起來。
「伱們既然不信這個,那我就再說兩個,不知你們還記得之前報紙說,朝廷準備在天津、登萊設府邸,開放海禁,興建水師一事。」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這個消息他們自是知道的。
「有道是聞者先行,朝廷以前禁止片船下海,現在又突然開放海禁,雖然突然,但這又何嘗不是個機會呢。朝廷興建水師,需要木材,需要船隻物件,這些哪有現成之物,都不是需要購買運輸,哪個不是商機。」
看著眾人甚至是張總商,還有門口出言反對的行商都聞言深思,李秀才心裡不禁的得意,繼續說道起來。
「哪怕不做這些,開放海禁后,原本陸路前往遼東、山東等地需要一月有餘的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特別是遼東山貨、皮毛眾多,糧價奇高。」
「只要去時運糧,來時運藥材皮毛,一回下來,至少五倍以上利潤,如果有膽氣,還可以乘船遠去朝鮮、甚至是倭國交易,獲利十倍以上都不止。」
「《淮南子》曾言: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現在《大明日報》所載的朝中大小事務都詳細記載於上,讓以前達官勛貴才掌握的消息,都讓我等知曉,這不是機會是什麼呢。」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張總商口中喃喃說著這句話,心中不由的佩服,當即走了過來,對李秀才躬身拜謝。
「同樣是在這裡喝茶聊天,今日聞你一此番言論,真的受益匪淺,還請受我一拜。」
求訂閱!求月票!
下面有書友群鏈接,想加的可以點擊加書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