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隋亂:功名誤(40)

  第90章 隋亂:功名誤(40)

  「百鍊之兵,進退有序。以一當十,融湯潑雪……」當初在霫部演武,徐大眼曾經這樣總結他不斷操練士卒的原因。而遼河對岸,府兵與高句麗軍的戰鬥場景正是此語的生動寫照。第一波過河的大隋士卒都是經過長時間訓練的府兵,他們彼此之間的戰鬥配合超出了對手不止一個檔次。眼下戰場上的隋軍人數遠遠少於對手,但牢牢地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沒有合適的謀略相輔助的高句麗人在隋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只有被動挨打的資格。


  過了河的兩位將軍宇文述和王仁恭則遙相呼應,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展現著大隋軍威。李旭發現,兩位大將軍的作戰風格截然不同。用越公戰記上的話來形容,王仁恭用兵側重於取勢,一過河,左武衛將士的攻擊就一波接著一波,猶如巨石壓卵,根本不給對手喘息和調整戰術的機會。而宇文述將軍的用兵側重於形,在他的調度下,諸兵種之間配合十分默契,遠遠看去,幾千兵馬就像同一個人,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條不紊。


  以王仁恭的打法,將士需要有敢戰之心,百死而不旋踵。以宇文述的打法,士兵平時要加倍訓練,非百鍊老兵不可完成如此嫻熟的配合。看著兩位將軍的英姿,李旭心中突然湧起一種念頭,如果自己處在王仁恭或者宇文述的位置上,自己會怎樣做?這種想法燒得他舌頭髮干,心中像有把火烤著般難受。但同時又有一個冷冷地聲音告訴他自己,「省省吧,你只是個草民之子,無憑無依,這輩子也不可能做大將軍!」


  「有朝一日,我當與萬馬軍中,展此雄姿!」有人在李旭耳邊小聲嘀咕,彷彿在讀著他的心事。李旭驚詫地側了一下頭,看見李世民拳頭捏得緊緊的,雙眼死盯著河對岸王仁恭的將旗。


  感覺到被人注視,李世民猛然意識到自己失態,訕訕笑了笑,對著李旭問道:「仲堅兄,高句麗支撐不住了,你說是么?」


  「如果他們不能像上次一樣毀掉浮橋,肯定潰敗!」劉弘基搶先替李旭點評。他對用兵打仗的痴迷程度不亞於李世民,掃了一眼被自己的話吸引過來的耳朵,低聲解釋道:「你們看高句麗的那些將旗,已經開始亂了。這說明各部將領對勝利已經失去了信心。雖然他們都在往前移動,但彼此之間卻沒有呼應配合。一旦局部失敗,肯定全盤被動,根本無法挽回殘局!」


  「橋毀了也沒用,過河的將士已經又展開了一個大陣,至少是一萬兵馬!」秦子嬰也走過來湊熱鬧。自從妻子失蹤后,他在武功、兵法上沒少下功夫,看了眼前的激戰,心中自然有了一些獨立的見解。


  「我大隋府兵久經訓練,野戰時足可以一敵五。一萬兵馬過河,高句麗至少要拿五萬人來應付。除非他們還有伏兵,否則已經敗了!」秦子嬰小聲總結。心中突然很詫異地想道,既然光憑府兵就足以掃蕩遼東,皇帝陛下臨時征那麼多百姓入伍做什麼。高句麗人訓練不佳,人數雖然多卻占不了上風,皇帝陛下倉卒強征來的百姓訓練程度還不及高句麗人,驅趕他們上戰場,不是給府兵拖後腿么?


  借他一千個膽子,秦子嬰也不敢把這個問題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來。事實上,眾人也沒時間在聽他的評論。遼河東岸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才幾句話功夫,又有新的一支隊伍加入了戰團。


  「伏兵!」李婉兒驚詫地叫了起來。嚇得眾人呼吸皆隨之一滯。但大夥很快就不分尊卑地同時給了她一個白眼,以報復小姑娘的一驚一乍。


  的確是伏兵,但不是高句麗人的。那赤紅的戰旗和土黃色的衣甲醒目地告訴交戰雙方,有一支大隋生力軍從下游迂迴包抄過來了。剎那間,戰場形勢急轉。三支正面過河的大隋兵馬同時開始了新一輪衝殺,迂迴到側翼的大隋將士則端平長矛,斜斜插向高句麗人的後背。


  是右御衛的兵馬,從旗號上李旭認出了對方的身份。猛然間,他意識到自己一方的全部戰術安排。四日前那個晚上,高麗使者前來「賣」屍體。自己和劉弘基雖然沒有資格進皇帝陛下的御帳議事,卻聽說了皇帝准許高句麗人停戰一天,並命人重造浮橋的旨意。


  原來,所謂停戰,所謂造橋,都是他麻痹高句麗人的幌子。真正的殺招在百里之外,大隋官兵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便今日強渡遼河不能成功,偷偷過河的大軍也能夠給高句麗人一個出其不意的「驚喜」。


  雙重打擊之下,高句麗人迅速潰敗。


  完敗,突然出現大軍徹底摧毀了他們的鬥志。不待主帥下達撤退的命令,所有將領、士兵以及重金招募來的勇士撒腿就逃,哪怕是對手就近在咫尺,他們寧願被人從背後砍死,也不願回頭一戰。


  「擂鼓,給朕擂鼓!」楊廣在帥台上大聲喊道。隆隆的鼓聲快速響了起來,聞聽鼓聲,過了河的隋軍加快腳步,狼群般追在高句麗人身後將對手撕下一塊又一塊血淋淋的皮肉。


  王仁恭殺瘋了,他沒想到援軍能在關鍵時刻趕到。如此一來,他今天的勇敢表現就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本來,他計劃給敵人一定殺傷后,即收攏隊伍,等待身後大軍上前支援。現在,他能想到的就是如何擴大戰果。


  以一千勇士沖陣,直接導致敵軍崩潰,大隋征遼史上定然會記載下他今天的輝煌。想到這,王仁恭高高地舉起了已經斷裂的長矛,「左武衛!」


  「左武衛——」劉武周等剩下的不足五百左武衛將士忘情地高呼,他們終於能一雪前恥,替麥鐵杖老將軍報了當日之仇。


  「只斬首級,不抓俘虜!」王仁恭咬了咬牙,大聲命令道。


  「只斬首級,不抓俘虜!」劉武周本能地把主將的話傳了下去。話喊過後,他突然意識到自家將軍的命令好像與皇帝陛下的寬容之心不符,但看看周圍一雙雙殺紅了的眼睛,猛然,他醒悟到了這條命令的用意。


  左武衛的士兵們忠實地執行了主將的命令,四日前,過河的袍澤無一生還。今天,形勢顛倒,他們以同樣的手段報復給高句麗人。至於皇帝陛下的怪罪,大夥不用擔心,一切有咱家大將軍頂著。


  咱家王仁恭大將軍。


  左翊衛、左武衛、右御衛三路大軍齊頭並進,一直追殺出四十餘里才停住了腳步。遼東城已經在望,擔心城中的敵軍反撲,宇文述老將軍謹慎地命令士兵停止追擊。他在軍中的資格遠遠高於其他兩衛主將,因此,左翊衛的兵馬一停,其他兩衛也隨即收攏了腳步。


  大軍高奏凱歌而還,在遼河東岸擇地紮營,一邊清理戰場,一邊派人接應其餘的百萬大軍過河。


  是役,共斬首一萬兩千餘級。當一萬兩千多個人頭被士兵們當作戰利品獻給大隋皇帝陛下后,望著如山的腦袋,隨軍觀戰的各國使節嚇得面如土色。


  靺鞨渠帥度地稽當即表示,下次出戰,他所部兵馬要做大軍先鋒。西突厥可汗處羅也熱情地宣布,待大軍班師,他將親獻牛羊美酒,為遠征壯士洗塵。而百濟使節乾脆伏地痛哭,懇請天國聖可汗儘早將高句麗盜匪犁庭掃穴,以除百濟每年被其侵擾之苦。


  「朕為解民倒懸而來,並非嗜殺之主。今日之戰,乃不得以而為之。小示懲戒,盼其自誤!」大隋皇帝陛下,聖人天可汗楊廣對著數十國使節輕輕地擺了擺手,制止了他們的讚頌與獻媚,「今者弔民伐罪,非為功名。大軍立足於撫,而非立足於殺。」


  回過頭來,志得意滿的他對諸將吩咐道:「今後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是!」二十四路大軍主將、數十國使節同時躬身。


  「哼,誰騙朕一次,朕就騙他兩次!」看著遠處的遼東城,聖人可汗得意地想。


  遼東城外表為青黑色的,與周圍白山黑水的環境交相映襯,顯得格外壯觀。大隋朝為征遼籌備了兩年,高句麗人亦為了防禦將遼東城的城牆厚度加固了兩圈。如今,這座城池的外牆壘了一層石條,內牆則以三合土與米漿澆鑄,即便最強勁的弩車射上去,也僅僅能在牆皮外砸出一流火星,根本不能破壞城牆分毫。


  為了對付隋軍爬城,遼東城外修了很多馬臉。每個凸出的馬臉上,都有磚石搭建的望摟。守軍在望樓內憑藉弓箭和石塊可以封住任何防禦死角,而攻擊方若想擊垮防守方的意志,則不得不付出比尋常戰鬥高三倍的代價。


  遼水一戰失敗后,乙支文慧將全部兵馬收縮進了遼東城內,任隋軍在城外如何挑戰,高句麗人概不出頭。大隋兵馬是為了解民倒懸而來,因此,皇帝陛下嚴謹將士們騷擾附近百姓。大隋將士是仁義之師,所以,掘開大梁水倒灌遼東和驅趕百姓為先鋒這種不仁戰術也被皇帝陛下所喝止。


  「朕要讓蠻夷小國體會到天朝的仁慈!」皇帝陛下對著文武百官如是說道。仁者方可無敵於天下,高句麗人破壞浮橋,販賣麥老將軍的屍體,在遼河一戰中他們已經付出了足夠的代價。接下來的戰鬥中,大隋要恩威並施,且以施恩讓遼東百姓感懷歸心。


  「嗤!不知道哪天咱們戰敗了,高句麗人肯不肯對咱們講仁慈!」望著久攻不下的遼東城,劉弘基偷偷摸摸地跟幾個朋友嘀咕。


  「咱們百萬大軍呢,怎麼可能戰敗?」齊破凝瞪大了雙眼,大聲抗議劉弘基這種不負責任的猜測。雖然自己沒膽子上戰場,但畢竟是大隋朝子民。詛咒自家軍隊打敗仗這種話,他是無論如何不願意聽見的。


  護糧軍中的大部分人都和齊破凝持一樣心思。包括對攻遼戰爭一直不看好的李旭和李世民,也經常期盼自己先前的判斷是錯誤的。以當日府兵在遼河岸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來看,拿下高句麗的確是朝夕之間的事情。前提是皇帝陛下肯讓大夥放手施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總被仁義之名而擎肘。


  「老天會保佑大隋的,不是已經在望海頓[4]降下吉兆了么!」王元通對軍略不太在行,但很在乎易經、八卦以及民謠、天兆這些東西。按照他的推論,五行八卦和上天的啟示都預兆著伐遼的勝利,只是高句麗人愚昧,不懂順應天時而已。


  劉弘基對王元通的話嗤之以鼻,「老天要是想讓大隋獲勝,幹嘛不弄場地震出來,震塌了遼東城牆。要不,讓守將乙之文慧懂點武人之恥也可以!」


  眾人無奈苦笑,均知道兩種假設絕無實現的可能。老天最近給了大隋很多好兆頭,先是有人在望海頓看到了一條長約二十丈的巨鯨擱淺,殺死它后,將鯨骨獻到了皇帝陛下行經此地修建的祭壇前。接著,海邊又出現了兩隻五彩斑斕的巨鳥,雙翼展開寬約一丈,日夜歡鳴,聲音響徹十里之外。


  高句麗國土三面臨海,巨鯨擱淺而死自然意味著高句麗即將滅亡。而那兩隻巨鳥,應該是傳說中的鳳和凰,只有聖人臨世時才會出現。為了這個吉祥的徵兆,皇帝陛下已經帶著大部分文官趕赴瞭望海頓,並吟詩以記之。


  問題是,高句麗守將不肯安天命。他們憑藉堅城和臉皮負隅頑抗。每當大隋將士在攻城戰中獲得主動,高句麗守將即挑出白旗,宣布準備投降,請求隋軍給予一定時間約束城中亂民。當隋軍撤離城牆后,守將立刻著人修補缺口,補充石塊、弩箭,待約定投降時間來臨時,他們則再次挑出戰旗。


  一個半月之內,高句麗人已經反覆投降了三次。每次都是卑躬屈膝,裝做一幅痛不欲生的悔改狀。每次得逞后,立刻翻臉,站在敵樓上大罵隋軍將士愚蠢。而負責撫慰遼東百姓的尚書右丞劉士龍偏偏握有最終決策之權,他不點頭,諸路將領即便心裡再窩火,也不能殺進城去。


  「第四次了,如果還有人相信高句麗人,他一定腦袋被驢踢了!」數日後,李世民低聲抱怨。


  「這事情得由皇上來定奪。陛下去望海頓觀鳳凰起舞前,曾經下令,無論什麼情況,高句麗人只要請降,就不得擅自攻擊。」李建成處理過幾年政務,知道尚書右丞劉士龍之所以一再上當,也有不能說的苦衷,低聲替他辯解道。


  「那大夥為什麼不就直接請示皇上!」李世民氣哼哼地說道。他不相信百官笨,皇上也跟著犯同樣的錯誤。遼水一戰,皇帝陛下明修浮橋,暗地遣人從下游水緩處泅渡的計策,就充分顯示了他的過人智慧。


  「宇文述大人已經派信使去向陛下彙報了,三天後就會有消息傳回來!」劉弘基嘆息著回答,滿臉無奈。


  一百萬大軍被遼東城拖了近兩個月,每個人都感到很無聊。護糧軍是其中最百無聊賴的一夥。起初時,大夥還有興趣到城牆下為自家勇士吶喊助威,到了現在,連觀戰的興趣都提不起來了。


  眼前這仗無論怎麼打,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要高句麗人挑出白旗,隋軍就得撤下來。至於陣亡在城牆下那些弟兄,彷彿不是自家袍澤一樣,根本沒人考慮他們先前的犧牲是否值得。


  三天後,信使從望海頓帶回了皇帝陛下的聖旨,准許高句麗人第四次投降。陛下在聖旨中,教訓百官要大度,天朝上國君臣,不能跟蠻夷小丑一般見識。昔日諸葛丞相曾經七擒孟獲,永遠平定了南蠻。今日高句麗守將才反覆了四次而已,早晚他們有心悅誠服的那一天。


  宇文述將軍派人將皇帝陛下的旨意送進遼東城,守將乙支文慧感恩戴德。作為感激的回報,他第二天打開了西城門,將第一波進城受降的大隋兵馬困在瓮城中射成了刺蝟。宇文述大怒,揮師攻城,大軍用攻城錘將西城外門砸了個粉碎。高句麗人抵擋不住,第五次豎起了降旗。


  「是高強將軍逼著我這麼做的,他是我王的族侄,外臣不得不從命。外臣已經殺了他,希望天朝將軍怒氣暫歇!」乙支文慧親自登上城樓,用一顆血肉模糊的人頭向隋軍謝罪。


  「你當老夫是傻子么?」宇文述老將軍怒罵。催動大軍,繼續強攻。高句麗人見計謀失敗,拿出全部本領來抵抗。大軍揮師攻了一整日,居然未能突破瓮城城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