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打工皇帝> 第三十八章 沙盤推演(上)

第三十八章 沙盤推演(上)

  對於孫承宗,魏忠賢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怕感,對朝中那些不滿的大臣他可以肆無忌憚的讓東廠抓人甚至矯詔直接處死,但對孫承宗卻不行,一來他知道孫承宗在皇上心中的分量與其他人是不同的,二來孫承宗的威望太大了,僅僅一天就有六十多人聯名上疏請皇上重用,倘若不做點什麼接下來會有更多的人聯名上疏。

  魏忠賢赤著腳在內廳里來回踱步,算計著此事該如何處理,想了片刻,朝王體乾說道:「這份聯名奏疏你先瞞下來,等幾日看看都有哪些人跳出來。」

  王體乾一臉為難,急道:「廠公,這哪瞞的住啊,皇爺最近幾乎每天都召見徐光啟等人,徐光啟一定會在皇爺面前提起此事的,而且小人也不敢瞞啊。」回想起上次被當眾責打王體乾仍心有餘悸。

  一旁的秉筆梁棟眼珠子轉了轉,心生一計,湊到魏忠賢身邊悄聲說道:「廠公,既然無法阻止孫承宗入閣,不如咱們也推幾個自己人入內閣來牽制孫承宗,正好這幾日皇爺又沉迷於木工活了,不如趁機向皇爺進言會推閣臣?」

  如今內閣只有三人,首輔顧秉謙、次輔魏廣徵是魏忠賢的人,另一名閣臣朱延熹目前看來是支持孫承宗的,倘若孫承宗得以入閣,以他目前的官位和資歷皆在顧秉謙之上,內閣從此將會失去控制。如果能順利推一兩名自己人也進入內閣,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仍能控制內閣。

  魏忠賢手指敲擊著案幾,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臉上的陰霾一掃而空,展顏笑道:「就這麼辦。」

  思政軒內,朱由校與孫承宗正聊著這幾年遼東的形勢,這時談敬進來稟報道:「陛下,徐光啟、李邦華、袁可立等幾位大人已在殿外等著了。」

  「好,你讓幾位卿家去武英殿稍候,朕與老師隨後就來。」

  「遵旨」

  孫承宗不知皇上召這幾人有何事要商議,還要到武英殿去,正欲相詢,卻見朱由校已然起身,笑著說道:「老師,隨朕一起去武英殿,朕有樣東西讓你瞧瞧。」

  武英殿位於西華門與熙和門中間,正殿南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初時乃是皇帝齋居、召見大臣的地方,後來才改到文華殿。武英殿與文華殿相對應,寓意「一文一武,張弛有度」。

  朱由校與孫承宗抵達武英門時,徐光啟等人早已在此等候,見皇上駕臨,幾人皆跪在白玉橋前迎駕,隨後一行人穿過武英門順著甬道來到大殿之前。

  孫承宗等人從剛進入武英門開始就覺得此殿與以往不同,多了許多侍衛,里三重外三重,披甲執戟,守衛森嚴。

  覺察到幾位臣子的異樣,朱由校笑道:「從今日起,這裡將會成為我大明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守衛會更嚴些。」

  眾人不解皇上此話何意,卻見皇上大手一揮,陸萬勝立即點頭來到大殿正門前,從腰間取下一副鑰匙打開銅鎖,隨後用力推開大門。

  正門打開,眾人的目光也跟著看向殿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沙盤擺在大殿正中央的位置。

  這沙盤足有一丈多寬,兩丈多長,佔了整座正殿一多半的空間,十分震撼。

  孫承宗等人快步走入殿內,俯身朝沙盤看去,只見沙盤上河流、山地、草地、荒漠、城池、道路皆一一標示的十分清楚。

  這座沙盤是朱由校花了十幾天的時間命人製作,用鋸末混合白蠟並摻入不同的顏料捏制而成,其中道路用土黃色,平原用褐色,草地用淺綠色,山地用深綠色,大海用藍色,此外還用木頭雕刻了城池、關隘的模樣擺放其中。

  「這裡是京城!」孫承宗有些激動的指著位於正中心處的一座城池模型說道。

  「這是通州,這裡薊州、遵化,這裡是長城,再往這是永平府、撫寧,前面就是山海關了……」孫承宗順著道路指著一座巨大的關隘模型興奮的喊道。

  徐光啟等人也激動的趴在沙盤之上數著一座座城池,這些城池模型根據實地大小也製成了大小不同的形狀,每座城池之間由土黃色的道路相連,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放一個驛站模型,驛站也是根據實地距離等比例縮小放置的。

  「幾位卿家以為這沙盤如何?」

  眾人盯著沙盤細看了良久才終於抬起頭來朝朱由校讚歎道:「陛下之才實乃天授,臣等螢燭之光豈敢與日月爭輝?」

  被眾人如此稱讚,朱由校心中也有些得意,也僅僅只得意了片刻,便說道:「不過,朕覺得這沙盤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不夠詳細,比如這裡」說著拿起一根長竿指著瀋陽以西,廣寧以北的大片草地說道。

  「這裡是蒙古右翼插漢部的勢力範圍,但朕對這裡的各部落分佈不清楚,還有這裡」長竿順著遼東往下,直到朝鮮半島才停下。

  「朝鮮國內部的情形也不清楚」

  「甚至朕連九邊各鎮都有多少兵馬也不清楚」朱由校搖了搖頭說道。

  「臣等願協助陛下完善沙盤。」孫承宗等人連忙說道。

  「只好如此了」

  朱由校振作起精神,用長竿畫著目前建奴的勢力範圍,朝幾人說道:「朕今日就以此沙盤與諸卿推演一遍敵我形勢。」

  「遼東這片廣大的區域如今僅剩下錦州至山海關這段遼西走廊區域,還有金州衛這小片地方,以及皮島毛文龍部了。卿等都各自說說看,該如何布置?」

  今日在這武英殿的眾人中,孫承宗擔任過薊遼督師,李邦華曾任天津巡撫,袁可立曾任登萊巡撫,孫元化曾在長期在孫承宗麾下任職,因此這幾人都遼東形勢都了如指掌,唯有徐光啟與李之藻二人稍遜色。

  眾人皆在等孫承宗先開口,孫承宗盯著沙盤想了片刻,說道:「臣依然認為我軍的布防重點應放在錦州、寧遠一線,尤其是錦州一帶應繼續修築城堡,步步為營,先收復廣寧,將防線推至三岔河一帶,與建奴形成對峙之勢,同時內修武備,外聯西虜、朝鮮,待時機一到,集合四路大軍,以三岔河為中軍,以插漢部虎墩兔為左路,將皮島毛文龍部與朝鮮援軍合為一軍為右路。」

  「老師剛才不是說有四路大軍嗎?這才只說了三路。」朱由校聽完孫承宗的講述,問道。

  「還有一路在這裡」孫承宗說著用手指指向金州衛旅順口的方向。

  「此路不易集結大軍,還是以騷擾建奴後方為主。」

  「此外,還應以天津、登萊為糧草、援軍集結之地,儘可能籌集戰船,支援四路大軍出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