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益州李嚴

  益州軍方若論修為,張任可奪榜首,李嚴則穩拿第二。


  金雁橋一戰,若不是張任被黃忠偷襲,一擊得中,怕是有一場好戰,只可惜張任命短空有一身修為。


  但在三國演義中,對李嚴提及甚少,所以很多人聽到李嚴名號都只能搖頭表示不知,就更不用提他的本事了。但此人卻不得不講,在劉備死後,如果說諸葛亮是頭號人物,李嚴便稱得上蜀國的二號人物。當年劉備在白帝城託孤,除了諸葛亮,其實還有一個人,便是李嚴。


  說到李嚴,就不能不從劉焉入蜀講起了。劉焉入蜀后,打破了益州局勢,使益州由三方勢力組成:一方為劉焉、劉璋父子的東州集團(也就是劉焉入蜀所帶的原班人馬);還有一方是土生土長的益州集團;最後一方便是當地教派蜀山派。


  益州軍方的蜀山派重要人物在雒城一戰中幾乎死絕,而蜀山派封山,也無可用之人了;益州集團則多以文官為主;現在剩下的就只有劉焉入蜀所帶的東州集團了,而東州集團軍方第一人便是後來者居上的李嚴。


  李嚴並不是東州集團的嫡系,曹操南下的時候,李嚴還在劉表帳下任秭歸縣令。本來李嚴是主戰方,但他一小小縣令實在是官微言輕,便也不了了知。後來,劉表亡故,劉琮不戰而降,李嚴不得以西往奔蜀,投靠劉璋。


  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奇怪:李嚴怎麼不投曹操?


  其實李嚴本來是想投靠曹操的,只是這其中卻有一段故事。


  李嚴本是兜率宮不入流的一個送丹童子(雖說是不入流,但也自是根骨極佳的人物,只是平日里見不到太上老君,聽不得老君說道),主要是負責為玉帝送丹。一日,他去丹房取丹,不想在地上撿到一粒紅丸。


  這李嚴也是個精細人,撿了丹藥,便仔細核對了一下丹房的葫蘆,卻並沒有發現哪個葫蘆里缺什麼丹,不由得起了貪念。但說來,卻也不能怪他,老君講究無為,李嚴撿到紅丸,料想此物非是凡品,又覺此乃天賜,見四下無人,便一口吞了下去。


  誰知李嚴不吃則矣,一吃便忽的一下從三十三重天直墜下凡間,隨著一生啼哭,便落了世。


  李嚴自小倒也沒什麼特別,說不上聰明,也談不上愚笨。但十七歲那年乘船渡江,偶遇風浪,整條船被大浪掀翻,百十號人全部葬身魚腹。李嚴當時也險些淹死,看看便忍隱不住。朦朧中,竟想起前生種種,登時清醒,睜開眼睛,在海浪中隱見一個小道童手執浮塵一甩,登時失去了知覺。再醒來,自己已在淺灘上了。


  自此,似被人點通了靈識,入了法門,開始修道,只覺暢通無比,竟比過去更為精進。李嚴自然知道此是那日在煉丹房中撿到的紅丸功效,想是打開了自己的脈門,活絡了筋骨。於是開始武法兼修,武法俱是不俗。


  曹操南下之時,李嚴本想投靠曹操,不想,竟夢到了那道童。李嚴早就記起了曾塵往事,一見此人,忙伏地便拜,口呼師兄,祈求門路。


  那道童也不否認,只道:


  「日後逢黃袍者可保,他日自有脫劫之日。」


  李嚴知道是大老爺的意思,便不敢再投曹操。


  但南方除了劉表,便是孫權,他既是劉表的人,自是不可能投靠孫權,便也只有去投劉璋。李嚴雖然看不起劉璋,但他別無門路,便只能投往西川。


  劉璋方作益州之主,手下極缺人才,李嚴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何況他本事不俗,入了西川,便深得劉璋賞識。而李嚴既不屬於東州集團,又不屬於益州集團,更不屬於蜀山劍派,因而得到劉璋的重用,把他當作親信來培養。


  李嚴雖然知道劉璋不是自己要找的黃袍者,但劉璋待自己甚厚,自是感激非常。


  此時,見到劉璋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當下也不推辭,出列道:

  「主公,末將不才,願守綿竹!」


  劉璋點了點頭,掃了一眼黃權,黃權也深深點了點頭,劉璋不禁喜道:


  「正方守綿竹,最合我心。正方放心,很快,張魯就會派援軍而來。」


  李嚴聞言不禁暗道:連蜀山四傑都抵不住劉備,不知我能不能堅持到那個時候了。何況,聽說諸葛亮乃是師叔祖駕下的姜子牙轉世,我見他面還要叫上一聲師叔,現下他親至益州,難啊?眼下,只能儘力而為了,也算還了你這因果。


  李嚴心裡雖全無把握,面上卻信心滿滿:

  「主公放心,某定效死力!」


  正此時,忽見階下一人高聲道:


  「主公,某有一計,可教劉備不戰而退。」


  眾人循聲望去,卻是一年輕人,此人卻是劉璋駕下從事,名為鄭度。


  黃權見鄭度開口不由大喜,原來,黃權、王累不過是鄭度師兄,五夷山弟子,而這鄭度可是五夷山翹楚散仙蕭升的後人。但武夷山人才凋零,鄭度雖出名門,但三人本事卻只在伯仲之間。不過鄭度為人最為洒脫,清靜無為,頗有先輩遺風,一直參修悟道,而黃權、王累卻因落寶金錢一事耿耿於懷,始終難以釋懷。


  劉備入蜀之時,黃權、王累屢勸鄭度勸諫劉璋,鄭度都是一笑置之,此次卻獻計,頗耐人玩味。


  「哦?」


  劉璋不由道:

  「何計?」


  鄭度淡然道:

  「主公,眼下,劉備雖攻城奪池,大佔上風。不過,主公一直深得民心,他只能長途跋涉從荊州運糧。所謂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主公盡驅巴西梓潼民眾,過涪水以西,而後堅壁清野,深溝高壘,靜待劉備。不過百日,劉備必退。趁此時機,主公再銜尾追擊,則劉備一戰可擒!」


  鄭度一番話,直將滿場眾人驚得瞠目結舌,良久,劉循才率先拍起手掌,連聲贊道:


  「妙!妙!鄭度此計甚妙!」


  黃權也不禁豎起拇指嘆道:

  「鄭從事果然計高一籌!」


  此計自然是妙,若真如鄭度所言,就算諸葛亮親至,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是枉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