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元初風流> 第四十三章 先祖血性

第四十三章 先祖血性

  ……….又是一段時間流逝。


  也不知過了多久,反正站在台上扮酷的卓飛,已經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兩腿僵硬,脖子開始發麻,再也沒了最初震懾全場之後的臭屁心情,只是暗中罵著派去搬救兵的李剛,為啥到了現在還遲遲沒有回來。


  雖然卓飛不怕拖延時間,但是老擺著一個姿勢也讓人累得很,他實在挺不住了,於是便輕咳一聲,說道:「知州大人,不知以為卓某說的可有些道理?知州大人…知州大人…喂…喂……」


  張知州明顯出神了,他貌似正在消化著卓飛的一番怪論,但其實他的心思並不在此處,他只是在留神卓飛的手中的那把長劍罷了。不得不說,張知州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卻對收藏兵器很有興趣,家中收藏的寶刀寶劍也不知凡幾。所以卓飛的劍一出鞘登時就把他給吸引住了,同時也讓他驚異莫名,以他的眼光看來,卓飛手中的這把長劍,外表看上去樸實無華,沒想到抽出來之後卻是如此的寒氣逼人,即使自己離著很遠的距離,卻彷彿也能感受到此劍散出的一股子凌厲之氣。如此好劍,別說自己的收藏品均不能及,恐怕就連諾大的梅州城裡也不會有比這把劍更鋒利的兵器了吧!想想看,這大宋朝的有錢人還是很多很多的,但是能擁有一把神兵的人卻絕對是寥寥無幾的。衣著華麗,談吐不凡,才情蓋天,手中還持著寶刃……………. 是誰?台上這少年到底是誰呢!


  可憐的張知州現在滿腦子都在猜測著卓飛的身份來歷,可是他想來想去,也猜不出個頭緒來,不過有一點他可以肯定,那就是眼前的這位神秘卓公子,絕對是非富即貴,背景恐怕是大大地不簡單啊!

  於是,張知州聽到卓飛的發問,先是愣了一下,緊接著就陪著笑,頗有點獻媚地回答道:「卓公子所言聞所未聞,發人深省,張某一時想的入神,倒是讓公子見笑了。嗯,公子所言成理,人活一世,確是慾望頗多,人性本爭之說,當真是一點兒不假也。」


  「張郎所言不錯,卓公子的這番「人性論」頗耐人尋味,老夫也有同感,人性本爭,嗯,有意思,有點意思。」韓姓老者果然是位博學的長者,度量也大,並不計較卓飛剛才對自己的無禮,贊同地點頭說道。


  就連台下的本痴和尚亦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也跟著附和到:「善哉,善哉,器本無罪,罪在持器之人;持器之人亦無罪,罪在旁人之心。卓施主深明佛心,言合佛旨,今誨誡蒼生,實是功德無量也!」


  而趙清凝那一雙露在面紗之外的美目,更是緊緊地盯著卓飛,都幾乎快滴出水來了,只見她一邊思索著,一邊小心翼翼地問道:「卓公子的這番高論,恐怕會引得全梅州的俊賢們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了,清凝對公子的才學甚感欽佩,然清凝與知州大人一樣,並不明白公子此番言論與時事有何聯繫,還望公子有以教我。」


  哈哈哈哈………..

  卓飛等的這就是有人問這句話,暗贊了一聲趙清凝配合默契之後,便仰天一陣狂笑,意氣風發地朗聲道:「蒙元韃虜,先滅西夏,后滅金,如今又犯我天朝,致使神州狼煙遍地,飢殍盈野,所為何來,欲也!


  蒙人起於額爾古納河,游牧草原,大小部落無數,初時受金統,實與金人奴隸無異,而金對蒙古諸部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並輔以屠殺掠奪與「減丁」之策。(註:所謂減丁法,是一種慘無人道的滅絕人口方法,多為歷代統治者消滅所統治下的具有威脅的外族、附庸所使用。在減丁法之下,百戶之族,第二代即減為五十戶,兩代再半,依次類推。由此一來,不出五代,家無餘子,雖未有斧鉞加身,卻勝過斧鉞,此即減丁法之內涵。而至於超生出來的多餘人口,要麼處死,要麼派上戰場當前鋒送死。)

  然,百年前,斡難河流域的乞顏部酋長也速該得一子,是為孛兒只斤.鐵木真。后因也速該被殺,所以乞顏部便四分五裂,鐵木真與其母更是被攆下了首領的寶座,淪為部眾。而此子長成之後,聯合札答剌部酋長札木合與其父的安答一起重整乞顏部…唔,安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結義兄弟。


  隨著力量的慢慢強大,鐵木真在打敗了蔑兒乞人之後,被部眾推舉為可汗,但也正因如此,引得同樣雄心勃勃,想要一統蒙古諸部的札木合忌恨,於是札木合糾集塔塔爾、泰赤兀等十三個蒙古部落,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由於實力懸殊,此戰也是鐵木真戎馬征伐一生大小六十餘戰中唯一的敗績,但沒想到的是,戰後札木合殘殺俘虜,招致部下不滿,紛紛轉而投奔了鐵木真,反而讓鐵木真的實力更勝於從前。


  自此,鐵木真兵強馬壯,先滅主兒乞部,后滅塔塔爾、泰赤烏,兵鋒所致,無人能擋,蒙古諸部紛紛投降,最終完成草原一統。


  呼~~~孛兒只斤鐵木真實現了蒙古諸部的統一,於是便建立蒙古汗國,號成吉思汗,意思是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


  蒙古汗國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就此開始向外擴張。蒙古經過了二十多年與西夏的戰爭,屢創對方主力,最終迫西夏王乞降。又轉而伐金,二十四年後,蒙古滅金,然伐金第二十二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病猝於徵途之上,年六十五歲,臨終遺囑:蒙古汗國當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


  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最終於窩闊台汗六年滅金。想成吉思汗雖死,但卻為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可謂一代人傑矣!而其建立汗國之初便開始著手創立文字和律法,使蒙古初具國形,更是高瞻遠矚之舉。


  成吉思汗卒后,其嫡四子拖雷監國,一直到拖雷嫡長子蒙哥汗繼位之後,其與其弟忽必烈,以及大將兀良合台兵分三路,侵我天朝,然,西路大軍在攻打合州之時,蒙哥汗卻傷重而死,於是,韃虜暫退。


  蒙古人有兄終弟及的習俗,而蒙哥汗死後,留下了忽必烈、旭列兀、阿里不哥這三個親弟弟。其中旭列兀由於遠離蒙古高原,鞭長莫及,或者無意相爭,所以他並未要求繼承大汗位。


  對了,蒙古人並不像我們這般由嫡長子繼承家業,他們其實更喜歡以嫡幼子承襲,蒙哥汗當年繼承大汗位是因形勢使然,而如今蒙哥汗已死,阿里不哥作為蒙哥汗最小的弟弟,按蒙人習俗應當是繼承人的首選,實際上他此時也已經成為了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


  阿里不哥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決定在蒙古召開「庫里勒台」,也就是登基儀式,正式登上大汗之位。而忽必烈卻搶在他之前,率軍北返,並在多倫努爾附近建立大本營,並被部曲匆匆擁立為大汗,年四十四歲。


  可是按成吉思汗的法律,忽必烈這次倉卒的登位是非正式的。按照傳統,庫里勒台應該在蒙古本土召開,而且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共同出席。


  如此一來,阿里不哥自然不服,於是他在蒙哥汗的丞相、克烈部的聶思托里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得了大汗稱號。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蒙古人名義上的大汗只能有一個,於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帶著各自的支持者開始了內戰,最後自然是忽必烈勝利了,而阿里不哥則被囚禁至死。


  然,趁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內戰之際,蒙古汗國西北地區也紛紛自立,忽必烈為了少樹強敵,也默許了這種行為,轉而向南發展。於是,蒙古汗國最後分裂成四大汗國與元朝。其中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均由汗統治,而元朝則視為蒙古正統,由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統治,算是蒙古人名義上共同的大汗。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自成吉思汗建立汗國之後,一直便以族名為國名,稱大蒙古國,而忽必烈稱汗之後,只建年號為中統,也沒有另立國名。但就在前幾年,當忽必烈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之後,便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並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哼,想那忽必烈依據我族的《易經》,改建國號為「大元」,這足以說明其已不甘於僅僅統治一個蒙古族,而是已把自己當作中原王朝的延續了!」


  卓飛對蒙古人的歷史娓娓而談,聽的全場人是鴉雀無聲,落針可聞,須知這古代不比如今,消息相對閉塞一些,而且人在局中迷,除了頂層的統治者有可能知道的比較詳細之外,普通老百姓們又哪兒能聽到這麼多敵國的內情啊!

  唔,別說是老百姓了,恐怕就是張知州,還有在座的堪稱這個時代精英的文人士子們,對卓飛傳出來的訊息那也是聞所未聞的,以至於一時之間,皆驚嘆莫名也!


  卓飛只要看看全場人的反應,就知道自己的豐富知識已經成功地鎮住了他們。同時他也暗自慶幸到:好在前幾日閉關之時,自己特別關注了一下手機裡面有關蒙古人的各種信息,最後終於七拼八湊地總結出來個大概頭緒,否則今天自己又怎麼可能說出這麼多東西來呢!

  「卓公子的意思孫某聽明白了,並深以為然,想那蒙古人立國稱元,恐怕確實是想要佔據我們中原的錦繡江山,絕非是僅僅想要擄掠一番那麼簡單啊!」孫通判第一個站出來附和卓飛,他算是看明白了,這位卓公子熟知蒙古人的歷史,這就絕非一般人能做到的,莫說是自己或者張知州了,恐怕就連陳相也未必能把蒙元的種種內情了解的如此地透徹吧!太可怕了,實在是太可怕了,你說這位卓公子到底會是個什麼人呢?

  算了,無論如何,恐怕此人都是自己不能得罪的大人物,既然這樣,那此時不站隊,又更待何時呢?


  張知州和孫通判的想法一致,而對於蒙古,張知州也有一些了解,他將自己所知的和卓飛的話一對照,就知道對方並非是在信口胡扯,這不免讓他感到更加的震驚,更加猜不透對方的身份。


  加上卓飛言語中對送米糧求和之策的鄙視,和對史姓狂徒的隱隱維護之意,使他心中更加地忐忑不安起來,首次生出了是否該放史狂徒一馬的念頭來。


  韓姓老者顯然也沒想到卓飛會講出這麼一番話來,心中也是驚訝不已,什麼庫里勒台,什麼兀魯思,真是前所未聞吶!沒想到天朝居然還有人會對韃虜了解的如此之深刻,而且還是個少年郎,這豈不奇也怪哉!


  趙清凝美目愈發朦朧,她望著台上身形略顯單薄的卓飛,忽然覺得這個少年郎似乎有種讓人說不出的感覺,但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想來想去,她卻又說不清楚,哎,真是讓人好不迷惑……而除了趙清凝之外,此刻台下卻還有另一雙美目也在閃爍著異彩,而與趙清凝的迷醉狀所不同的是,這雙美目透露出來的卻是一絲極為興奮地光芒……


  此刻,全場人確實都被卓飛的話給吸引了,要說自從這位卓公子上台之後,滿場賓客的思維就在不自覺的跟著他在轉動。而今天臨江樓內坐的都是讀書人,都是這個時代自負精英的文人士子們,平日里這些人各個都是心高氣傲之輩,那是輕易不肯服人的。然而,就在今天,即使是他們中間最自負、最自信的才子,也不得不承認卓飛對蒙古人的認識要比他們強上太多太多。


  但是,也不可能僅憑著一番言語就讓所有人都感到信服,而孫三公子就是那少數不服氣之人中的一位,因為嫉恨已經蒙蔽了他的心智,令他絲毫沒注意到自己老爹立場的微妙變化,而只是瞪著台上大出風頭的卓飛越來越氣憤,越來越嫉妒,終於忍不住用譏諷的語氣說道:「卓公子還真是博學啊!然,先不論你所言是真是假,但今日探討的是時策,卻不知這些韃虜的閑事又和時策有什麼關係呢?」


  卓飛心中冷笑,斜睨了一眼台下的孫三公子,不屑地望著他說道:「孫公子也是讀過書的人,莫非不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嗎?卓某今日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讓在座的諸位俊彥明白一點,那就是蒙元韃虜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而吾大宋百姓若不想淪為亡國之奴的話,那便唯有萬眾一心,奮起抗爭一途;而在生死存亡之際,吾朝各級官吏,也不應心存僥倖!須知求和若能苟活的話,又何至於帝都陷落,先皇納降,是為國恥也!嗯,對了,張大人,孫大人,卻不知二位覺得卓某所言有理乎?」


  萬丈豪情,睥睨天下,卓飛傲立於天地,聲似寒冰,句句咄人……而張知州和孫通判倆人感受著台上那位神秘公子刺骨的目光,頭皮發麻,一時間心中惶恐至極。


  此人絕非善茬兒!

  張知州和孫通判當了這麼久的官,可謂閱人無數,而台上的這位卓公子分明就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口吻在對自己訓話嘛!而對方那不凡的神秘的氣質恐怕連陳相也難及也!

  嘖嘖,這就怪了,若說此子是皇族之人……可眼下皇族裡還會有這種非凡的人物存在么?然,對方又如此地熟悉蒙元,而很多秘聞更是人所不能知也,難道……難道此子竟是那邊來的不成?唔,也不太像,若真如此的話,那他為何又要一力主戰呢?


  倆人猜不透卓飛的來歷,但越是如此,他倆的心中就越發地敬畏起來,而倆人相視了一眼之後,只聽孫通判率先回到:「卓公子言之成理,本官贊同,想來只有拚死抵抗,才有可能驅逐韃……驅逐蒙古人了啊!」


  張知州聞言,忍不住地皺了皺眉頭,暗罵著孫通判無恥的背叛,同時又在心中盤算了一下,忽然間計上心來,於是他拱了拱手,對著卓飛笑言道:「呵呵,卓公子所言令人耳目一新,本官也覺得頗有些道理。然,今日梅城俊彥齊集一堂,為的便是百家爭鳴,群策群力,好為今上分憂獻策,而正所謂兼聽則明,這見解略有不同,那也是尋常事……


  嗯,吾觀卓公子似乎對韃虜習性頗為了解,卻不知公子可有退敵良策或奇謀妙計什麼的,不妨說出來,讓本官也好為國舉賢,請吾皇量才而用呀!」


  卓飛心中冷笑,暗想:真是個老狐狸,只用了一句兼聽則明就輕巧地為自己開脫了,而且還不死心,想要打探我的底細。可惜啊,本公子壓根沒有底細,今天就是特意來扮虎吃豬的。


  「張大人所言不差,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唯有如此,才能選出佳策,為國分憂,為民解難,想必吾皇也定是贊同大人這一點的。」卓飛張口國家,閉口吾皇,果然深諳扮虎吃豬的要領,而且他也不願意將張知州逼得狗急跳牆了,所以才在言語之中隱晦示意,暗暗地送上了一顆安心果。


  果然,張知州在聽明白了卓飛的心意之後,便認定卓飛即使非友,恐亦非敵。這令他不由得長吐了一口氣,感覺上也輕鬆了不少。


  卓飛將張知州的表情看在眼裡,知道已經打消了對方心中的顧慮,於是不再理他,又扶劍朗聲接著說道:「蒙古一族堅忍不拔,勇猛無敵,機智敏捷,而韃虜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直將騎兵的軍事天賦發揮到了極致。是以,雖然真正的蒙古人並不多,騎兵最多也不過二十萬上下,然而就是靠著這點兵力,縱橫東西,無人能敵,蒙古西路軍甚至一直打到了黑海之畔,呵呵,想必諸位也不知道黑海在哪裡吧,那花剌子模總該知道吧?其實這黑海就在花剌子模西面……」


  說到此處,卓飛見全場人均是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暗罵了一聲,心想這些古代人真是沒學問,居然連黑海都搞不清楚!


  於是他也不耐煩地說道:「總之黑海就是極西之地,卓某隻是想告訴諸位,百年前,韃虜自小小的蒙古草原上起家,到了現在,元再加上四大汗國,其族所控制的疆域已經足足有本朝七、八倍之大!蒙古兵雖少,但其僕從軍卻多,俘獲的奴隸更是無數。


  而且百年來,蒙古人從未停下過征伐的腳步,百鍊成鋼,虎狼之師,兵鋒所指,所向披靡,馬刀揚起,江河血洗,滅國無數,屠城無數,凡是擋在蒙古鐵騎面前的障礙,無一不化為了塵埃!


  哼,卓某這並非是在長敵人的志氣,吾不過是想問問諸位,像這樣的一個民族,吾等還可以稱其為蠻夷么?還可以奢望用王道來教化他們么?


  呵呵,那蒙古人掠奪成性,就好像飛入稻田的蝗蟲一般,不吃乾淨恐怕是不肯飛走的,而諸位可曾見過農人為驅趕蝗蟲而施其以米糧的么?蝗蟲性貪,恐怕爾施捨的越多,它們就越是不願意飛走吧!」


  臨江閣的大堂內針落可聞,卓飛掃視了一圈,很滿意自己的演講,而他意猶未盡,又接著說道:「吾族富庶,難免引得飢狼窺伺,就本朝而言,先遼后金,現在又是蒙古,而諸位都是讀書人,想必亦知史,那卓某且問一句,諸位聽聞過哪個游牧民族佔了中原江山之後還會主動地交回與我呢?

  嗚呼,本朝先是被遼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后是與金划江而治,想吾堂堂天朝上國便是被大家口中這些不通王道教化的韃虜蠻夷逼迫的步步後退,而時至今日,已是退無可退,然卻總有人心存僥倖,想要資敵以求苟活,可笑乎?可悲乎!試問諸位,割肉飼狼,狼便不食汝余肉乎?而若欲狼飽,汝肉盡去,可裹其腹乎?」


  義正言辭,卓飛怒斥全場,卻無人敢還嘴,即使是孫三公子也攝於卓飛的氣勢而囁嚅不能言,說實話,其實這道理誰都明白,只不過這年頭兒的人們早已絕望了,於是便只想著苟且偷活,卻不敢奮起反抗;只知自我麻醉,卻不敢面對現實。到了最後,甚至連聽實話的勇氣都沒有了……血性殆盡,國安能不亡也。


  「韃虜背信欺吾,吾自言惡,然韃虜子民皆稱其大善;而今蒙元勢大,吾為少數,又孰善孰惡乎?


  兵者,刀槍劍戟,械甲軍需也。於吾手,則勤吾皇,救吾民,吾民頌吾行王道;然,落敵手,則屠吾民,迫吾皇,其民亦稱其行王道。如此,善惡可辨乎?

  想人生不過數十寒暑,死又何惜,吾唯惜死後之名哉!若狼子肆虐,盡屠吾之子孫,那千百年後何人能正吾之名哉?而成王敗寇,恐怕到了那時,韃虜的後人們定會在史書上寫下這麼一筆,道:吾朝滅金后,南有宋地,沃土千里,山河錦繡,然宋人空言悖論,奢靡迂腐,血性全無,尤如羔羊待宰……吾朝先祖英明神武,渡江擊之,鐵蹄南掠,勢如破竹,可笑宋人先腆面求和,不知廉恥;后又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先祖不齒其行,令屠其族,拔其根,至此大業終成,宇內一統,無上武功,萬民敬仰!

  哼!卓某且問一句,爾等願意史書上這麼寫嗎!爾等願意自己的子孫被屠盡嗎!爾等願意自己的妻女任人糟踐嗎!爾等願意淪為笑柄,永世不得翻身嗎!哈哈哈………」


  卓飛面帶悲愴,狂笑不止,眼角更是似有淚花泛濫之兆,說實話,這表情一半是裝出來的,而另一半卻是發自內心的為宋人感到悲哀,為大漢民族而感到不平。


  台下仍然很安靜,但卻有些不同,安靜的氛圍中,忽然多了一些急促的喘息聲……咳咳,諸位看官可千萬別胡思亂想,這可是那種激動的喘息,是憋屈的喘息,而當這種喘息聲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大到臨江樓的大堂內再也容不下的時候,便終於爆發了!


  「不願意!」


  「不願意!不願意!」


  「寧死不做亡國奴!」


  「資敵可恥,形同賣國!」


  「興兵勤王,打過江去,殺光蒙古人!」


  「對!盡誅其族,一個不留!」


  「戰戰戰!」


  卓飛笑了,民心可用,看來這民心不是沒有,而只是沒人挑起來罷了!華夏文明傳承千年,據中原,抵禦外侮無數,從不乏慷慨激昂、甘為族效死之士,而如此高貴的炎黃血脈之中,又豈會沒有一絲先祖血性的殘存呢?

  雖然不得不承認,國人受儒家思想奴役過甚,而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奉行的都是愚民政策,並用封建禮教禁錮底層人民的抗爭精神,而且枷鎖過重,久而久之,自然就顯得懦弱了。再說了,統治階級生活糜爛,完全不顧子民死活,這樣又如何能得到擁護呢?

  而從信息時代穿越過來的卓飛很清楚國人的這種性格。他知道,若是國內內戰的話,那自己的這番說詞是絕對沒有半點效果的,因為如果換個皇帝,說不定底層人民的日子還會更好過一點兒呢!可眼下卻大為不同,因為這是外族入侵,是滅國之戰,蒙元韃虜的殘暴不仁,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一旦打過來,漢人恐怕大都難逃一劫,而就算僥倖苟活,多半也是生不如死,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奮起反抗呢。


  當然,卓飛能得到全場人的贊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華夏民族的尊嚴不容侵犯,烙印在炎黃子孫心中的那份驕傲仍在,即使統治階級再無能,即使老百姓再窮困潦倒,但一遇外敵,便仍會喚醒胸中的那絲血性,或許這絲血性會來的有點慢熱,或許會有點無力,或許難免要先沉淪許久許久……但是,最終仍會有個人站出來,來引導著華夏民族奪得最後的勝利!


  而現在是大宋朝,在這之前,並沒有任何一個異民族能成功的統治過這片神州大地,即使是規模浩大的五胡亂華那也不過是佔據了中原北部,並沒有形成一個大一統的異族王朝;而在這之前,也沒有哪個異民族能清除掉漢人心中的那份驕傲;即使有一兩個異民族佔據過優勢高位,但他們最後的、唯一的選擇也只能是融合於華夏文明,放棄自己的生活習慣,從此在歷史長河中湮滅消散。當然這其中的大多數都不是自願的,但他們卻不得不為之,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只能以我華夏一族為主宰,因為吾族的文明已經浸透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壤,融入了每一道江河,再也無分彼此………


  卓飛知道歷史,宋朝統治階級的糜爛,那是不用說的,亡國也算是咎由自取。而卓飛也清楚,那些殘暴的蒙古人佔據了中原江山之後,也迅速地腐化墮落下去,幾十年後,他們依然難逃被炎黃子孫趕回塞外喝風的命運。


  但是,知道歷史的走向,卻並不代表著卓飛會坐看這段歷史的發生,因為他不忍看見自己的祖輩們被人屠戮大半;不願看著苟活下來的祖宗們成為第四等人;不願看著他們日日顫慄地生活在異族的殘暴統治之下;更不想看到一個始終遙遙領先世界的高貴民族自此停下他前進的步伐,被人超越,而淪為追趕者……


  還有,既然哥好不容易地穿越了,那若是讓異民族統治中原的歷史在哥這裡開了第一個頭兒話,那哥還有臉去面對千千萬萬個穿越迷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