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獵獵駕長風 上
朱高煦想起當時,蹇義和楊士奇二人在做了自我檢討后被釋放,官復原職,而楊士奇將迎駕遲緩之罪都攬到自己身上,方才使得朱高熾在此事中順利過關。楊溥、黃淮等人卻在獄中一關就是十年,直到朱高熾做了皇帝才被釋放,似有所悟。
但他決不肯承認自己不如朱高熾,想到朱瞻基在他受降之後,給他用的軟筋散,朱高煦憤然道:「那個死胖子就是會假模假式的收攬人心,你們父子都是這樣,表面仁義寬和,背地裡的陰謀手段一點也不比人少,要是在沙場上真刀實槍的拼殺,你們父子,加起來也不是我的對手。」
正是因為朱高熾仁義寬厚,朝中才會越來越多的官員願意為他賣命,助他安然無恙地成就九五之尊:解縉為了他在冰天雪地里活活凍死,家被抄,妻子、宗族被流放遼東;大理寺右丞耿通為他仗義執言慘遭凌遲;楊溥、黃淮等人因為保他的緣故在獄中關了十年;甚至永樂帝的心腹之臣,奉命調查太子德行的禮部侍郎胡瀠也以「皇太子誠敬孝謹七事」密奏朱棣,使得朱高熾的境況轉危為安。
可落在朱高煦的眼裡,他卻覺得這都是朱高熾收斂人心的手段罷了。
朱瞻基看到他執迷不悟,露出譏諷之色,「當父皇為皇朝操心勞力的時候,朕的好皇叔,你在做什麼?靖難之時,建文帝用離間計,向固守北平城的父皇寫信,以燕王之位做誘餌,勸其暗渡陳倉。你得知此事後,馬上落井下石,對皇爺爺說父皇與朝廷暗地相通,肯定要反。父皇連信都沒拆,立刻派人星夜快馬飛報皇爺爺,聽憑皇爺爺處理此信,事後對你沒有任何怨忿之語。」
「永樂十四年。你趁皇爺爺去北京視察新都建設之機,在南京私自招兵三千,精選自己的護衛隊,甚至私自使用皇帝的乘輿器物,操練水戰,放縱護衛隊在京城大肆搶劫,試圖陰謀叛亂。皇爺爺為此大怒,當面奪去你的衣冠,將你關在西華門內,準備廢為庶人。這時,是父皇再次站出來,苦苦哀求皇爺爺保留你的親王名分,以觀後效,還親自給你寫信,勸你懸崖勒馬,從善如流。可你回報父皇的是什麼?」
「甚至在父皇登基,你敗局已定之後,還派你的兒子朱瞻圻及心腹潛到北京,伺機作亂。父皇知道后,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增加他的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封朱瞻坦為世子,其餘兒子均為郡王。待朕登基,也是優撫你和三皇叔,加俸祿,賞金銀,賜美人,這樣的以德報怨,可謂亘古未有了。你卻不知好歹,屢屢作亂,數次想要朕父子的性命不說,在假意詐降之後,對朕下手不成,就對朕的後宮下手,謀害皇后,對太子下毒。皇叔,朕父子對你以德報怨,你就這麼回報我們嗎?」
「父皇當太子監國二十年,面對皇爺爺的猜忌和你們的暗算,每一天都如履薄冰,隨時面臨生死抉擇。但是,他畢竟熬過來了,成功的坐上龍椅。這其中靠的是什麼?當然不僅僅是東宮官屬的回護,也不僅僅是朝中官員審時度勢后的庇護,他靠的其實還是自己,是他的智慧,一個真正具備王者之風的高瞻遠矚。」
「他雖然不擅領兵打戰,卻有攻城掠地、建國安邦的治國策,正因如此,他才能韜光養晦,先示人以弱,再以弱勝強笑到了最後。皇叔,換成是你,你能夠做的比父皇更好嗎?只怕皇叔你永遠都不會明白,你輸的不是嫡長之名分,而是自己的本事不濟,是你只一味的陰毒、乖戾,卻沒有放眼天下的胸襟。」
朱高煦確實沒有領悟,他只是後悔自己下手還不夠狠辣,沒有買通關節處死那些個關在詔獄中的東宮屬臣,以至於他們後來為朱高熾所用;惱恨死士們不夠盡心;自個的部眾不夠忠心;惋惜自己沒有朱瞻基這樣一個得帝心的好兒子……聽朱瞻基對自己的數落,他吼叫道:「成王敗寇,你別說了,是我不及你父子隱忍,棋差一著,這是天要亡我,並非你們真比我強。」
聽了朱高煦的話,朱瞻基知道,這位皇叔永遠都不會明白,他輸給父皇的是仁德,是人心,是格局。
他看著朱高煦,眼底露出一抹冷意,「你不僅比不上父皇,也比不上三皇叔,他雖然能力稍遜於你,也和你一樣妄想奪嫡,屢次和你合謀,誣陷父皇,卻終究被父皇的仁義打動,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為其驅使,皇爺爺去世后,父皇在正式登基稱帝前,你負隅頑抗,試圖一較高低,當初和你一同聯合起來打擊陷害父皇的三皇叔,到了北京之後,卻第一個上疏請求父皇即位稱帝,甚至在後來冊立母後為皇后,朕為皇太子時,他也是第一個提議。正是因為三皇叔審時度勢,所以,他如今仍是高高在上,錦衣玉食的親王,而你,卻成了階下囚。」
朱高煦一聽朱瞻基說趙王朱高燧都比他強時,簡直氣得要吐血,他哇哇大叫,「朱高燧那個沒膽量的,只會苟且偷生,卻不知舉大事者,不拘小節,像他這樣被點小恩小惠就打動的人,註定只能為人臣子,受些嗟來之食事……你竟然拿他和我做比,氣死我了……」他胸中突然翻騰起壓抑已久的惡氣,想都沒想,就伸腿給朱瞻基使了個老絆。
朱瞻基四歲就開始練樁,馬步扎得極穩,怎麼可能會讓他絆倒?但見他伸腿,朱瞻基卻順勢摔了下去,摔了個大馬趴,灰頭土臉,好不尷尬。
看到朱瞻基狼狽地從地上爬起來的時候,朱高煦笑了,笑得很燦爛、很開心,他的笑聲在花園裡久久回蕩,令跟在其後的文武百官,宮人、侍衛們見之驚心,聞之色變。
皇上對漢庶人朱高煦相當寬容,遠的不說,洪熙帝崩逝之後,皇上從南京趕往北京的登基途中,漢庶人就曾圖謀伏擊,皇上不予計較;後來,朱高煦鼓動諸王造反,在樂安起兵,皇上仍然沒有殺他,只是御駕親征,兵臨城下對其勸降;即使在軟禁漢庶人之後,皇上還時常前來看望,今日更是對眾朝臣說,顧念著骨肉親情,想著三年過去,皇叔可能有了悔改之心,有心開釋於他,復其漢王之位,他卻以怨報德,對皇上下腿使絆,令其當眾出醜。
九五之尊,怎可受此折辱?這簡直就是掃大明朝的顏面,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一下,連一些偏向朱高煦,一直覺得禮不上大夫,漢庶人罪不應誅的朝臣都覺得說不過去了,在和善的宣德帝「龍顏大怒」時,沒有一個人勸誡,畢竟,這一回朱高煦他傷到是一個皇帝的尊嚴,他今個還是階下囚的時候,就敢當眾給皇上使絆,恐怕放出去之後,也是賊心不死,終成大患。
朱瞻基雖然惱怒,卻仍然只是命人拿了個三百斤的銅缸來,將朱高煦罩住,免得他再使壞。
他可是知道自己的這個皇叔,為人有勇無謀,脾氣暴躁,性子烈,如何能夠忍下這樣的羞辱?
果然,朱高煦大怒,在缸內哇哇大叫,運力舉起銅缸欲砸向朱瞻基。
這還得了?漢庶人竟然到了這個時候,還意圖謀害皇上,朝臣里就有人勸皇上誅殺了朱高煦,以儆效尤。
朱瞻基長嘆一口氣,他叫人搬來木炭,在銅缸周圍堆積如山,點燃之後,將朱高煦活活燒死,以解心頭之恨。
在場眾人,雖然有人露出不忍之色,卻沒有一人為朱高煦求情。
沒過多久,除早年假死隱匿在外的朱瞻壑外,朱高煦的另外九個兒子全部都被誅連處死,朝中無人對此有異議。
解決了內憂之後,宮裡頭暫時恢復了一片清平之勢,過完了中秋,朱瞻基開始準備率軍北巡開平,以御外患。
雖然經過之前永樂帝的數次北征,瓦刺的兀良哈三衛已經全然投靠了大明朝,好些個蒙古勇士不但在京城的侍衛親軍中服役,甚至還有好些將領成了武學講師,而蒙古的阿魯台太師終於看清大勢,倒向了大明朝,還將麾下的百姓悉數移往了內地,只留壯健的騎兵分佈在興和以及開平一線……
但仍有一些韃靼騎兵,夥同大寧會州兀良哈的精銳以及新加入的女真人、瓦剌的脫歡,每每趁秋高馬肥之際,就沿長城北上到大明朝搶掠。所以朱瞻基打算趁田獵的時機親自巡視各個關隘,看一看邊境的守備情況。
一方面,他通過文治推行大明的諸多政策,實行每歲的貿易限額,用來自中原的精美金銀器和瓷器、錦衣、茶葉等,那些草原最為缺乏的奢侈品,換取草原上的馬匹牛羊,令其成為草原王公貴族最重視的貿易,也使得令其所在的部落為了爭奪多一些的配給比例,相互拆台,互使絆子,互相拖後腿,給大明朝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他也想通過登基后打上一兩勝仗奠定地位,讓那些覬覦大明的蒙元諸部膽戰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