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323章 英雄所見略同

第323章 英雄所見略同

  洗洗澡換上便裝的長孫無垢緊張的像個小姑娘一樣。上身是沒袖子的低領衣服,下面只是到膝蓋的裙子,腳上一雙拖鞋,雖然是四個孩子的媽媽,必竟也剛三十不到的年齡,保養的又好,養尊處優,這樣的打扮顯得更年輕。


  披肩的長發還是濕的,看得李彥目瞪口呆,這才是真正的女人,哪是李麗質這樣十三四歲小蘿莉能比的?


  看到李彥那有些熾熱的眼光,長孫無垢羞紅了臉,狠狠瞪李彥和李麗質一眼,自己的女兒也捉弄自己。


  李麗質狠狠的在李彥腳上踩一下,李彥疼得跳起來,但一想到身份,尷尬的笑了:「游完泳,一定很餓,這有些點心和米粥,吃完再說吧。」


  長孫無垢也有些放開了,必竟現在李彥是女婿,也不能怎麼樣。也就坐下來,喝了一點稀粥,確實有點餓了,李麗質確沒少吃,她可是游一上午了。


  喝過茶之後,李彥說道:「怎麼樣?是不是清爽很多?」


  長孫無垢說道:「你是真會生活,我今天來是有點事想和你說的。」


  李彥舉手:「無垢,什麼都別說,我也知道你想說什麼。」


  長孫無垢一呆,因為李彥即沒稱她皇后,也沒叫他母后,而是稱呼她的名字。這是十幾年前兩個人的約定,那一天起,李彥和長孫無垢成為知己朋友,也是那種知心的朋友,無話不談的朋友。今天李彥叫她名字,也就是點明這個關係。既然是紅顏知己,那就應該明白責任不在李彥,所以說什麼都沒用。沉吟一下說道:「我們可不可以單獨談談?」


  長孫無垢有些話,不想當著李麗質說。李彥笑笑:「麗質是我妻子,是你女兒,沒有什麼背著她的,再說那是她的父親。」


  本來剛才李彥看母親的眼神,李麗質有些不舒服,再說,母親雖然很羞澀,但並不太再乎的樣。李彥竟然直呼母親的名字,母親也沒有反對。母親又說想單獨談,李麗質很是懷疑,聽到李彥的話,才明白他們要談的是父親,所以才不讓自己聽的。


  李彥哪都不去,連太子登門,李彥都不見,李泰他們是一概不見,哪也不去。錦兒的事李彥又沒背著她,李彥和父親之間有矛盾,聰明的李麗質又怎麼可能一點沒感覺?一心全在李彥身上的李麗質,又怎麼滿意得了。如果不是李彥不讓去找,她早進宮去找皇上了。


  也就是有這些不滿,所以李彥問她進不進宮,她說不去。如今母親找上門來,說到父親,李彥的態度這麼冷淡,也就明白了。站起來說道:「這麼熱,我去給你們準備冷飲。」


  說完離開了,長孫無垢有些心疼,麗質才十三歲,十一歲就嫁給了李彥,如果不是因為李世民,作為長女,第一個公主出嫁,那是轟動天下的大事。可麗質連一個婚禮都沒有,長孫無垢覺得對不起麗質,說道:「俊青,善待麗質。」


  李彥點點頭:「這你放心,如果不是麗質,我此時不會在這裡。」


  一句話全說明白了,如果沒有李麗質,李彥可能早離開了。李世民根本擋不住李彥走,雖然他在房州有家,但李彥離開,李世民可能把李彥家的人抓起來嗎?有些動情的說道:「謝謝,身為帝王家的女兒,這是命運。」


  李彥說道:「無垢,和你我什麼都能說,也沒什麼忌諱,我就是不想和皇上走到敵對的地步,所以,我才什麼都不管,什麼也不問。如果我參與朝政,參與的越多,皇上越不放心,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我不想讓麗質為難。在我和皇上之間讓她選擇一個,那太殘忍。我只是告訴你一件事,我左右不了錦兒怎麼做,但有一點,我可以保證,她不會危及到大唐的安全。」


  長孫無垢說道:「你有把握?」


  李彥點點頭:「如果是現在這樣,我有把握。如果我被殺,或者被抓,那我也不知道了。皇上很強硬,所以有些話我不能說,但你可以知道,這些年我對錦兒傾囊相助,所以錦兒手裡掌握著足可以滅掉大唐的東西。如果我不在了,也就沒人可以約束她,那恐怕大唐真就危險了。所以,我什麼都不做,就是讓皇上放心,也讓錦兒放心,才會相安無事。所以盡你的力量影響皇上,不要亂來。」


  長孫無垢吃驚不已,她還記得,那一次偷聽李彥和錦兒的談話,他們說那樣東西足可以橫掃天下,恐怕皇上不殺李彥,這麼擔心李錦兒的也是這個原因吧?


  李彥接著說道:「戰爭最後受苦的只是老百姓,所以我寧可自己委屈,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我不想逼著麗質做出選擇,皇上也不要逼我做出選擇,那樣對誰都沒有好處。」


  長孫無垢為難了,她更了解李世民,逆境中,不是不能屈身,但如今的大唐,他的地位已然穩固,滅掉突厥四夷來朝,李世民不會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李彥這些話也真就是對自己說,如果是對李世民說,足以讓皇上殺他,然後發兵討伐李錦兒。


  猶豫半天說道:「沒有辦法改變嗎?」


  李彥說道:「我和錦兒自認沒有做什麼危害大唐的事,也在一心為國,但我一直弄不懂,為什麼皇上能相信任何人,就不相信我?如果他當初不把我調回長安,我想我能提前找到錦兒,她不會被困半年之久,也不會有什麼西海女王,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長孫無垢點點頭說道:「這也是我弄不明白的事。你放心,我會向皇上問清楚的,到底他因為什麼不信任你,我懷疑是不是什麼人進了讒言,如果讓我知道是什麼人,我必殺他。」


  這麼長時間,李彥還是第一次聽長孫無垢說殺人,足以看出她的憤恨程度。


  李彥搖頭:「你也不要亂來,能讓皇上深信不疑,此人一定非比尋常,我也不想看到你和皇上之間有什麼衝突。」


  長孫無垢想了想,實在想不出朝中有什麼人可以左右皇上的思想。世民不是輕易能聽讒言的人,是什麼人有這麼大的威力?能讓李世能深信不疑?說道:「不會的,我會慢慢查清楚,但我希望你能設法通知錦兒,讓她回來。我保證她回來不會有任何問題,一個邊塞苦寒之地的女王,不見得比中原一個王爺和公主地位高。這點我會說通皇上,給她相應的封號和地位。」


  李彥笑笑,他不能否認,是人都有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想法,錦兒在青海是一手遮天。如果她願意,早就滅了伏允,會回來當一個卑微的公主嗎?

  李彥這麼認為也是有根據的,錦兒越來越不受控制,自己信中以向她說了,讓她上表請求皇上冊封,設立西海州,成為大唐的領土,讓皇上派刺史接管那裡。但錦兒沒有做,也沒有回信,而是一點點推行她自己的計劃。


  所以,李彥認為自己讓錦兒回來,她未必能聽自己的。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能聽,因為李彥的信並非是表面寫的那樣,為避免戰火起來,想讓錦兒先回來。李彥有一點還是相信的,如果錦兒放棄這一切,回到長安,李世民是不會殺她的,必竟對大唐以沒有了危害。


  聽了長孫無垢的話,說道:「我再去信看看吧。」


  長孫無垢說道:「過幾天你還是參加曲江池的遊園會,這次有好多番邦的人,哪怕錦兒不來,我也希望你參加,以免皇上不高興。」


  李彥笑笑:「我還不至於那麼小肚雞腸,大面上還是要過得出去。」


  兩個人談了很長時間,李麗質一直沒回來。她也明白母親和李彥有些話不想讓自己聽,也就沒有回來。


  她也很難受,李彥和父親的矛盾越來越深,一面是她的丈夫,一面是自己的父親,她不知道怎麼能化解這個問題,母親或許有辦法。當她端著冷飲回來的時候,兩個人以不再說這些,吃了一點冷飲,長孫無垢的衣服已然幹了,梳洗完之後,換上原來的衣服,長孫無垢回皇宮,其實她什麼也沒談明白。


  只有一件事她要弄清楚,是什麼人進的讒言,讓皇上這麼懷疑。她也想遍了朝中大臣,也想不出誰有這麼大能力。難道是后官?看來自己要查一查,這些和皇上親近的妃子,到底是誰說的。


  母親走了,李麗質依偎在李彥的懷裡:「俊青,別怪父皇,他是為大唐江山考慮,我知道你不會的,但父皇不相信,你做給他看不就行了?我想錦兒是錦兒,你是你,父皇能分清的。」


  李彥不知道怎麼解釋,真能分清嗎?那除非自己永遠不見錦兒,她也永遠不回長安。本來不想說的,還是忍不住說道:「如果有一天,你會不會跟我走?」


  李麗質看了李彥半天:「俊青,真的沒有別的辦法嗎?」


  李彥嘆息一聲:「我只是打個比方,我也不希望有那天。」


  李麗質眼淚下來了:「我知道讓你永遠不見錦兒不對,可是不那樣,我就永遠見不到父皇和母后了,因為你是我丈夫,我無論如何都是要跟你走的。」


  李彥也有些心酸,妹妹和妻子自己到底選擇哪面?他緊緊把李麗質摟在懷裡。看來自己只能儘力消除李世民的懷疑,但為什麼都不知道,自己又怎麼消除呢?

  這個人到底是誰?李彥的心頭也開始充滿殺機,如果讓他知道這個人是誰,李彥也會毫不猶豫殺了他。


  看來只能是希望長孫無垢查出這個人是誰。可是長孫無垢回到後宮以後,再沒有了消息。李彥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時間過得飛快。


  當王恆來報告,明天是遊園會的時候,李彥才想起來,不知不覺過去這麼長時間了。長安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也非常熱鬧。到達大唐的使節和番王酋長不下四十幾位,頡利可汗一直押在監牢,對於他的處置,李世民一直沒說。李彥認為李世民恐怕就是等這一天呢,想在外國使節面前顯示一下大唐的威風。


  他不出去也不接觸什麼人,大唐也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他一個王爺和駙馬也沒什麼事,必竟李彥沒有職務。


  不知道長孫無垢怎麼和李世民談的,長安的一切還是老樣子。但三條道路的開通,讓大唐更加繁華熱鬧,一副國泰民安的樣子。


  李世民好像忘了李彥,李彥也好像與大唐沒有關係,連朝臣都不再提起李彥。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永寧王談出了別人的視野。


  不過西部傳來的消息,確不斷刺激著大唐的神經,可不上朝的李彥也不知道。讓李彥奇怪的是錦兒沒有回信,也沒有來長安。


  這是非常奇怪的,可李彥也只能幹著急而已,他不知道錦兒幹什麼,也許快到冬天了,那可是青藏高原,正在忙著準備過冬吧?

  不過李彥相信錦兒的日子不會太難過,因為通過長安到肅州的公路,運輸量最大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食鹽一個是煤炭。看來煤炭終於代替了牛糞,草原的日子應該不那麼難過了。


  在李彥這邊為錦兒擔心的時候,察爾汗王國確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因為王國增加了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班傑,一個是王元直,分別出任察爾汗王國的左右丞相。


  班傑回來的時候並不打算答應李錦兒。並不是因為她是女人的原因,很簡單,班傑不想幫大唐,但他也不會幫吐谷渾,雖然吐谷渾並非是突厥人,可他是西域戎狄。


  王元直吹牛了,他也就是說大話,哪能真的把班傑綁上交給錦兒。再說那樣也沒用,錦兒要的是真心輔佐,不是抓敵人。儘管不想答應,但班傑對李錦兒很是好奇:「女王,你是漢人,來到這裡多長時間了?」


  李錦兒打量面前的班傑,以為王元直說他老頭,還以為多大呢,但一見面才知道,也就四十來歲,很清瘦的一個人。沉穩睿智,是李錦兒對他的評價。聽到他問,笑笑說道:「去年冬季吧,算來快一年了。」


  班傑有些吃驚,最近西海女王的名聲很大,像他們這樣的傑出人物,即使遠遁深山,對天下形勢也是了解的。和王元直一樣,怎麼也沒想到盛傳年輕的女王,會年輕到這個程度。一年不到能這樣,不簡單是運氣問題,應該是能力問題。再說在算學上,能折服王元直可想水平如何。


  班傑說道:「女王陛下,請我去,你到底想怎麼干?想幹什麼?」


  問的很直接,讓李錦兒有些不好回答,但是待人以誠,才能有真心,也就說道:「統一西域,讓西北不再是大唐的敵人,世代永安。」


  班傑說道:「好大的野心,漢初開始,千年未解之結,女王認為可以解開?」


  錦兒很自信的一笑:「事在人為,但需要先生頂力相助。」


  幾句話很簡單,但這是氣魄,是膽量,是自信,讓他對面前這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充滿了好奇:「在下才疏學淺,恐怕沒有這個能力。」


  錦兒說道:「這點是正確的,無論什麼事都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你不行,我也不行,但是眾人之力就可以實現。一個新的局面是需要眾多的人共同努力,才會實現它,先生,我說的對吧?」


  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卻不多。能認識到自身不足,知道聯合更多力量才能辦到,這就是言簡意深。錦兒繼續說道:「察爾汗有百姓三萬不足,兵力五千,都城青海城佔地十平方里,四個小城,五點共計四千平方里,先生什麼良策?」


  這是考驗,雖然班傑不想答應,但也不想讓李錦兒小瞧,所以說道:「西海群,地域很廣,但大部分是戈壁、沙漠、高山、鹽地,無法進行大面積屯田,人口一多無法養活,也就無法支撐大批軍隊,不是爭霸的地方。南有吐蕃,西有鐵勒諸國,北有突厥,東有大唐,久必被其他強勢吞沒。女王想宏圖霸業,應該向西域發展,那是高昌、且未、于闐、 鄯善、龜茲、高車諸國林立,互不統屬,力量分散,可逐一各個擊破。一統西域,可為後方。進可守西海,退可自保,兩個沙漠橫斷西域,大片綠洲可屯兵養民,實力強可向鹹海、裏海擴展,向西取天竺,以為經授,霸業可成。」


  錦兒被驚呆了,這可不比隆中對差啊,幾乎和哥哥說的一樣,太有才能了。站起深鞠一躬說道:「先生大才,可為良師,天生我材必有用,豈可埋沒在林泉,請先生助我,永安漢民。」


  班杰特意說的這樣籠統和簡潔高深,就是想看看李錦兒是否具備這樣的頭腦。良禽擇木而棲,賢士豈可保庸碌之輩。見李錦兒眼放精光,對他長輯禮拜,有些自得。


  錦兒說道:「先生之法可圖霸業,聚民於富饒之地,少兒修學,中年經濟,老則所依,習孔孟之學,中原之禮,使其王化,與漢民一統。時日一長,循我大漢,衣冠禮儀,雖血脈不同,但思想一樣,是不是可保中原天朝永世安定呢?」


  「好」這回不但班傑說好,連王元直也叫好。他們都是才學高絕之輩,錦兒說的,他們當然明白。班傑感嘆:「如果先祖有這見識,已過幾百年,西北之亂早已平復,何有今日之亂?女王見識非凡,班某佩服之至。」


  錦兒說道:「這只是我的想法,但實現它,路途尚遠,先生可否為華夏儘力,助我成事,這恐怕也是先祖的願望吧。」


  班傑連連點頭:「女王,有此心,當為漢民之表率,班某敢不追隨?如不略盡綿薄,有何顏見列祖列宗?」


  錦兒大喜,沒想到真的請動了這樣的人才。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先生謬讚,很多都是家兄所教而已。」


  班傑明白了,有些不解的說道:「既然令兄永寧王有如此之志,有如此之才,為什麼不親自來相助?」


  待人以誠,將來班傑是參與機密,不可能不讓他知道:「先生有所不知,家兄還是駙馬,唐王雄才大略,怎能安心?家兄實在是離不開長安,何況我的家人都在中原,我都不知這樣做,對家兄是福還是禍。」


  班傑不屑的說道:「殺兄害弟,奪嫡之人,有什麼可炫耀的。如無幾個賢才相助,他能否支撐也未必可知,這些臣自有辦法。」


  他已經自稱臣了,那就是真的答應李錦兒。錦兒聽他說能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十分高興,就說:「請先生出任察爾汗的左丞相,希望不要拒絕。」


  班傑哈哈大笑:「唐滅隋室,順應天時,我不想與他為敵。天下安定,不忍戰火危及百姓,所以,退隱崑崙,沒想到,可在西域再出山,完成先祖之願,班某愧領。」說著,跪在李錦兒面前:「謝女王陛下信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