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傳統老手藝
長樂當地有句老話叫「一閹二補三吹四打」,這說的是以前在農村比較常見的四門傳統手藝。
一閹就是指為農村人閹雞、閹豬、閹牛的行當,這可是一門謀生的好手藝,之所以被排在首位,是因為這種手藝投入小收益大,靠一把刀就能養活全家,不僅能收「手術費」,而且割下來的東東又可以拿去賣錢,價格還挺高的。
村裡的老把爺就是這一行的手藝人,若不是家門不幸,生了兩個不成器的兒子,老把爺家裡以前的生活條件在整個村也算是可以的了。
二補是指專門補鐵鍋,補搪瓷器皿,補鋁鍋水壺的手藝。俗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笑破不笑補」,以前生活條件差,能補的就補,能修的就修,不像現在爛了就丟了,所以這門手藝也是很吃香的。
那個時候經常有補鍋師傅挑著傢伙什,走村串寨的吆喝著「補—鍋頭—哦—」,聽到這個聲音就會有一大幫婆婆媳婦忙著找出破鍋爛盆,聚在大禾坪上給補鍋師傅修補,附近玩耍的小娃子們也「呼啦」一聲把攤子圍得水泄不通,十分熱鬧。
三吹則是指那些專門為農村婚娶、喪葬、慶壽、廟會、喬遷、開張等紅白事奏樂的「吹笛佬」,這裡的「笛」其實是嗩吶,而且一般是由五個人組成的樂隊,一人打鼓,兩人吹嗩吶,一人打鈸、一人敲鑼,統稱為吹笛佬,在舊時同樣是一門很受歡迎的行當。
四打就是打鐵了。以前農村裡的一切鍋鏟、菜刀、剪刀、柴刀、農耕用具等幾乎都是靠鐵匠師傅手工打造的,看起來似乎很賺錢,但其實學起來的難度比前面三項都要高很多。
一個鐵匠如果沒有一手過硬的淬火功夫,那是難以維持生計的,此外,還需要忍耐高溫,隨時小心以免被火花燙傷,所以打鐵就被排在第四位,就算是在以前也很少人願意從事這門行當。
這個有當地的山歌為證:
打鐵師傅真可憐,成日圍在火爐邊;
一頭一面烏狗色,褲襠濕透汗淋淋。
打鐵師傅真勤勞,日做夜做背都駝;
腳酸手軟提唔起,打鐵手藝真難做。
……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這四門行當,還是像修鞋、彈棉花、煅銀等其他老手藝活,都正在不斷地消失,逐漸成為歷史。
就像張浩現在所在的補鍋攤位,眼前正給三三兩兩幾位山民修補破鍋爛盆的陳師傅都快有六十多歲了,從事這門手藝40多年,平時走村串戶的接活,安陽鎮的所有村子他幾乎都跑過,只有在圩日的時候才會在圩場擺攤,這個習慣只要是老顧客都知道。。
而他估計就是安陽最後一位仍在堅守補鍋行當的師傅了。
老媽見攤位前似乎有不少人,便開口問道:「陳師傅,還有幾個人要補啊?」
陳老師傅正帶著老花眼鏡給人修補一個鍋蓋,聞聲抬頭看了眼老媽手裡拎著的大鋁鍋,說道:「馬上就到你了,他們在這聊天的,不是來補鍋的。」
感情攤位上的這些人沒一個是來補鍋的,都是在湊熱鬧的啊。
「你是南福村的吧,看著有點眼熟啊。」老人一邊「丁丁當當」地做著活,一邊拉起家常。
「對,就是葫蘆山腳下的那戶人家,去年你還上門幫忙修過一個搪瓷盆呢。」
「哦…我想起來了,當時還摘了你們家不少荔枝來吃。今年荔枝還可以吧?」
「別提了,今年沒結多少果……」
閑談著,沒一會老人就把手裡的鍋蓋修好,遞給旁邊的一位山民,然後接過老媽手裡的鋁鍋,問道:「這鍋漏水還是怎樣?」
「沒錯,底部有個小砂眼,你幫忙堵一下。」
老人聽了便舉起鋁鍋對著太陽仔細觀察了一番,「嗯…是有一個窟窿,小問題,很快就能補好。」
「不過你家這個鍋怕是用了十幾年吧,一般人早就換新的了。」
「嗨…都用習慣了,能補就補吧。」老媽回道。
看老人準備動手修補,張浩就好奇的上前幾步觀摩著,只見老人先用砂布把有窟窿的地方清理乾淨,然後直接把那個很小的窟窿用錐子再弄大一點點,再用像釘子一樣的鋁質補丁條,在窟窿上面比劃一下大小。
在比劃完鋁質補丁條和窟窿大小后,就將鋁質補丁條鉚在窟窿上面,便「丁丁當當」地仔細敲打起來,使之密合在一起。
老人精湛的技藝,全程不到10分鐘,就把這口破鍋補好了,看得張浩那是嘖嘖稱奇。
「好了,你不放心可以到旁邊接點自來水檢查一下,看看鍋是不是還漏水。」老人顯然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
「我就不費那事了,陳師傅的手藝誰不知道。」老媽作為老顧客自然也是放心的,「鍋我先放你這了,我們還要去買點東西。」
「多少錢,陳師傅?」
「給我5塊錢就行了。」
嘖,一個窟窿才五塊錢,也就一瓶紅牛而已,本身現在來補鍋的人就少,手工費還那麼低,難怪如今這些老手藝都快消失不見了。
倒是老媽很會持家,花個五塊錢,這口鍋又能用個三四年,確實比換新的要省錢很多。
不過等離開陳師傅的補鍋攤位后,阿奶卻感嘆道:「唉…早些年一個窟窿才兩塊錢呢,現在都這麼貴了。」
張浩聞言不禁無語,得,阿奶居然還嫌貴了,這要是讓她知道在外面開個鎖隨便捅兩下就收50塊錢,那還不得直呼是在搶錢。
……
這馬上就要到夏天了,阿奶難得來赴一次圩,老媽就想著給她買幾件夏天穿的衣服,老人家冬衣倒是不怎麼缺。
張浩對於陪家人逛圩市也沒感到不耐煩,反而享受的緊,自己選擇回家發展為的不就是這一刻么,所以補完鍋后就慢悠悠地跟在老媽和阿奶屁股後頭,沿著一條石階向下走去,來到一條專門賣衣服的街巷。
街巷過道由青石板鋪路,兩邊的店鋪都有些年頭了,而且只有招牌,幾乎看不到裝修,店內橫排直列的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應用盡有,看起來充滿了年代感。
其實前幾年在鎮中心也規劃出了一塊新步行街,那裡也有很多賣衣服的,不過那邊賣得稍微貴一點,而且還不讓人講價,所以去逛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還是喜歡在這條老步行街買衣服。
張浩也沒想著非要帶老媽和阿奶去買那些不知道真假的名牌衣服,畢竟在農村下地澆糞、餵豬餵雞等臟活累活每天都少不了,就算你穿的再好再貴也防不住田間地頭生長的那些鉤鉤刺刺。
走走停停,貨比三家,老媽幫阿奶選了兩件長袖襯衫,還給老爸也買了一條西褲,都是夏天穿起來比較涼爽的衣服,加起來總共才花了不到150塊錢。
當然,這些店鋪老闆剛開始喊的價格就沒有一件是低於200塊的,如果換成是碰到不講價的年輕人,那老闆也只能含淚血賺了,反而像老媽這樣唇槍舌劍的跟老闆討價還價幾十分鐘的,才是正常顧客該有的表現。
「浩仔,你要不要也買一件?」張秀蘭心滿意足地以37塊錢的價格給自己也買了一件短袖后,對一路搶著付賬的兒子問道,看起來似乎有些殺價殺上癮了。
「我再看看吧,有中意的就買。」張浩難得陪老媽和阿奶逛一次街,自己買不買衣服都無所謂。
「那行,我們再往前走一會。」
沒走幾步,老媽又帶頭拐進了一家老裁縫店,這家對比其他服裝店稍有不同,因為它賣的是當地山民以前經常穿的棉麻藍衫,一種已經快被人遺忘的傳統服飾。
店面只有十多平米,布置古樸,展示出來的成品衣服也比較少,更多的還是藍色、黑色等各種顏色的布料,店內正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師傅專心致志的在裁衣台前操作著,根本沒注意到祖孫三人的到來。
只見老裁縫從一個小盒子里取出一片藍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緊,然後沿著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畫線。衣服模樣出現后,再左手輕輕按在布料上,右手抓著剪刀輕輕沿著線剪開……
在這條喧鬧年久的街巷中,老人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韻味,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彷彿置身於舊時光中。
祖孫三人都沒有出聲打擾老人,而是靜靜地參觀著店內展示的成品服飾,有上衣、褲子,用來擋風遮日的冬頭帕、用以蔽胸腹的圍裙。
甚至還有幾頂虎頭虎腦的童帽,張浩昨天翻箱倒櫃的時候還看見自己小時候戴過,鑲著各種銀飾的童帽呢,聽說就是出自眼前這位老人之手的。
上衣和褲子大多都是寬大的袖子,寬大的褲襠,一水的藍色,給人的感覺踏實、沉靜,且藍衫的布料大多選擇的是棉麻,摸起來沒有綢那麼柔軟,但結實耐用。
改革開放以前,長樂縣的男女老少都穿這種叫「藍衫」的服飾,也叫「長衫」或「士林衫」。之所以稱藍衫,是因為布料的顏色大都為藍色和黑色,布料則主要有苧布、葛布、棉布和絲綢這幾種。
這也與當地的氣候有關,這邊適合苧麻、葛、藍靛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而棉花、蠶桑的產量則較低,因而山民們就地取材,然後經過特殊的藍染工藝,最終製作出了這種藍衫。
「新作藍衫緄雙襟,步步連來愛鉤針;
步步鉤針妹刺個,著在胸前掛在心。」
一首老山歌,便唱出了此藍衫的模樣,樸素,簡單。
「夫泱泱華夏,行走千年總稱客;煌煌寰宇,旅居異邦是為家。」作為從中原遷移而來的一支民系,當地山民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帶有明顯中原文化的影子,這種藍衫也不例外。
承襲了中原古風漢服的特點,並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經過充分的傳承、發展,創造出了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藍衫服飾。
店內展示的這些藍衫,開襟形式與漢服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有「大襟」「琵琶襟」「對襟」三種。
所謂「大襟」是衣襟彎曲向右開口一直延伸至右腋下,然後順著肋邊與小襟重疊扣合,是早年漢族婦女服裝的主要開襟形式。
「對襟」就像古建築的大門,兩扇對開的形式,通常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開襟樣式。以前老爺子在世的時候經常要麼就是一襲或藍或黑的長袍打扮,要麼就是穿這種對襟短衫,麻衣麻褲,黑布鞋,背著背簍就進山採藥去了。
最後的「琵琶襟」則大多用於背心類的服裝或者冬裝,男、女、老、幼均有穿著。
對襟衫、袍褂、大襟衫、大襠褲等藍衫都是當地山民的常服,居家休閑時穿它,赴親戚朋友家做客也穿它,外出到公共場合也這樣穿著。
一到圩日更是能看到的所有山民都穿戴形制樣式差不多的服飾,從四面八方,翻山越嶺來赴圩的盛況。
可惜,正如其他老手藝活一樣,如今會製作這種傳統藍衫服飾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了,穿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大多都是用做傳統演藝節目表演來展示。
在當地只有一些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穿一下,阿奶就有兩身這樣的衣服,平時在家也經常穿,已經很久沒置辦過新的了。
阿奶喜歡穿這種衣服,張秀蘭自然要趁現在給老人定製一身新衣服了。
或許是彎腰太久累了,老裁縫終於停下手中的活計,直起身想休息一下時,這才發現在店內的祖孫三人。
看見阿奶后明顯愣了一下,隨即高興地迎了出來。
「喲,桃花老妹,難得你來一次鎮上啊,怎麼不早點叫我啊。」
「快坐,快坐。」
阿奶笑了笑說道:「這不是看袁老哥在幹活,不想打擾你嗎。」
阿奶的本名就叫張桃花,明年就八十了,不過眼前這位姓袁的老裁縫都八十五往上了,叫阿奶一聲老妹也合理。而且老爺子生前與這位老裁縫來往很多,自然也就認識張浩一家子了。
「叔公!」老裁縫跟自己爺爺同輩,張浩喊一聲叔公也沒錯。
「你就是世賢兄的孫子吧,好多年沒見你,都快認不出來了。」袁老裁縫拍著張浩的肩膀,很是感慨的說道:「記得你爺爺第一次帶你來赴圩的時候,你還在穿開襠褲呢,沒想到現在都變成大小夥子了。」
這話說得張浩都不知道怎麼接了,只好訕笑了幾聲。
老裁縫似乎也反應過來,現在提起故去的張浩爺爺多少有些不合適,於是招呼著祖孫三人坐下后,便轉移話題,寒暄道:「老妹,看你面色,身體還應該算硬朗吧,你都好幾年沒來過鎮上了。」
「現在身體好多了,這不今天就來赴圩湊湊熱鬧吧。」
「應該的,到處走走對身體也好處。」
閑聊了幾句,老裁縫便主動說道:「你今天是來做衣服的吧,正好我手中沒多少活,先給你量一下尺寸,估計三四天就能做出來了。」
然後就起身拿出皮尺給阿奶量著尺寸,一邊還唏噓的說道:「唉…以前還有一些人找我做衣服的,一天做二三十件都是有的,現在都沒有幾個人會來這裡定製衣服了。」
「要不是捨不得這身手藝,這家店我早關了,回去頤養天年。」
「叔公,我看你這掛著的衣服都挺好看的啊,沒人買嗎?」張浩指著牆上掛著的一件對襟藍衫說道。
那件藍衫似乎與傳統的藍衫略微有些區別,整體設計還是很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潮流,衣服上有一些時尚的藍白花紋圖案。
「那一件啊,」老裁縫看了眼說道:「那是我看傳統藍衫沒人買,就新設計出來的一種款式,想著試試看能不能吸引一些年輕人來購買,可惜效果不怎麼理想。」
「我覺得挺好看的啊,這種需要定做嗎?我想買幾件穿一下。」
其實這種寬鬆的粗布藍衫,在夏天穿起來還是很透氣、自在的,也會不妨礙干農活,而且看起來也不會土裡土氣的,所以張浩才想著買幾件來穿,順便照顧一下老人的生意。
「這種新款的我也就做了幾套樣品出來,你試一下合不合尺寸,合適得話你就帶走吧,不合適就要等幾天再過來拿了。」
「行,那我試一下。」張浩隨即就挑了一套深藍色的對襟衫試了一下,沒想到還挺合身的。
走出來讓老媽參考一下,「媽,好不好看?」
「不錯不錯,穿起來很好看。」張秀蘭圍著兒子轉了一圈,直誇很帥。當然,在每一個當媽的眼裡,自己生的孩子哪有不好看的道理。
端正的五官,修長的身材,簡單樸素的復古麻衣,倒是挺像個人樣的,張浩對著鏡子照了照,也覺得挺滿意。
「不錯,有幾分舊時農家子的樣。」阿奶量完尺寸,走過來說道。
像這種傳統藍衫,最初設計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實用、耐穿,不會妨礙幹活,甚至可以說就是為當地山民穿著干農活而設計的。
既然都說好看,張浩索性又挑了一套淺灰色的,耐臟,正好換著穿。
只不過臨走時,老裁縫死活不肯收錢,還是老媽出馬說了一句,「袁叔,你這次不收錢,下次我們可不敢再登門了啊。」
老裁縫最後才勉強說給個一百塊錢就行了。
其實現在像這種純手工,精細裁成的衣服,尤其是特殊的藍染工藝費時又耗工,在網上隨便一件都不止一百塊錢,不過張浩也不知道具體的行情,最後只好掏出五百塊錢,把阿奶定做的那一套也一起付了賬。
不然過幾天他來取的時候,老裁縫肯定不會收錢的,他又拗不過老人,現在正好一起付了錢省事。
眼見老裁縫還要推辭,祖孫三人扔下錢就走,弄的跟逃賬似的。
沒辦法,農村的人情往來就是這麼麻煩,這還是小兒科的,等逢年過節親戚間串門互相推辭禮物的時候,那簡直就跟要干架一樣,你推我我推你的,不過上幾十招誰也別想回家。
從裁縫店出來后,又去買了好幾種糕點、乾果,放在家裡平時可以解解饞,有客人上門也有東西招待。
看時間都十二點多了,祖孫三人也不打算再逛圩市了,便拎著大包小包回到信用社門口停車的地方。
張浩正想上車,肩膀就被人拍了一下。
「耗子,還真是你啊,我還以為我認錯人了。」
張浩轉過頭來,發現是一個黝黑的青年在拍自己,剛開始還楞了一些,不過聽著熟悉的嗓音,以及標誌性的,跟非洲人有得一拼的膚色,瞬間就認出眼前這位正是自己的初中同學,陳志斌,外號叫「黑子」。
他立即高興的喊道:「我靠,黑子,是你啊,你這黑得我都快認不出來了。」
兩人上初中的時候還挺有緣分的,連續三年都分到同一個班,只不過高中的時候兩人雖然都在縣城讀,但卻不在同一所高中,剛開始還會互相串校找對方玩,後來就慢慢沒有聯繫了,尤其是高中畢業后,沒想到今天還能碰到。
黑子拍著他的肩膀說道:「你什麼時候在家的,我一直在家居然從沒在鎮上碰到過你。」
安陽鎮也不大,兩人都是一個鎮的,如果都一直在家的話,碰見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我才回來一個多月呢。你是一直都在家發展的嗎,沒出去?」張浩好奇的問道。
「對啊,我就讀了個專科,畢業后就回來養豬了。」
張浩聽了,立即笑嘻嘻的說道:「嘿嘿,巧了不是,我現在也在家養雞呢,咱們還真是志同道合啊。」
「你可別騙我,你一個大學生會回來養雞。」黑子表示嚴重懷疑。
張浩翻了個白眼,「騙你幹嘛,你要不要聞聞我身上的雞屎味。」
「嘿嘿,我身上還有豬屎味呢,誰怕誰。」
兩位老同學互相打趣了一番,只是現在時間不對,黑子家的豬場水管爆了,正準備來鎮上買工具,急著回去修,張浩也要趕著回家。
於是兩人閑聊了幾句,約定有空再到對方的養殖場參觀參觀,留下聯繫方式后就各自離開了。
車上,張秀蘭問道:「浩仔,剛才那個人是誰啊?」
「我初中同學,以前來過家裡玩的,你還說人家黑得跟炭一樣。」
「哦,我想起來了,他家是河背半坑村的。」
……
車上祖孫三人閑談著,身後則是漸漸冷清下來的圩市,在默默地等待著下一次故事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