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術
玲瓏閣祝由術李今庸《讀古醫書研究·略論『巫』的起源和《黃帝內經》中的巫祝治病》:「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太平御覽·方術部二·醫一》引《世本》說:『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醫』,《韓詩外傳》卷十第九說:『吾聞上古有茅父。矛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載齊桓公說:『常之巫審於生死,能去苛病』。是醫在戰國以前,被操之於巫覡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故『醫』字從『巫』而作『毉』者,又恆以『巫醫』為稱。……是巫本掌握有醫藥知識,並常採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並不完全是消極,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楚國風俗志·巫覡篇·巫覡的醫療活動》說:『以巫術為手段治療,並非沒有積極作用和效果。問明病由后,巫師向鬼神祝禱,並對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發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於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師象徵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諒或驅使某鬼遁逃的過程中,病人內在的防禦機能便被充分的誘發出來,這也就是《素問》所謂移精變氣,與此同時,因生病而產生的憂鬱、恐懼心理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排解。對於心理障礙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術療法往往比較靈驗,但對於大疾病和沉痾,巫術療法則難以見效。』」
春秋戰國時期則巫、醫有別,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及「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的教導。
《說文·酉部》:「醫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段註:「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巫彭乃古代傳說中的神醫名。
《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諸巫療窫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葯以距之。」註:「皆神醫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十巫》:「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
《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勿躬》:「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十二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古今醫統》:「巫彭初作周醫官,謂人惟五穀五葯養其病,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用五毒攻之,以葯療之。」
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巫彭,《路史》:『黃帝命巫彭、桐君處方盄餌,湔浣刺治,而人得以盡年。』《逸周史》:『巫彭初作醫周官,曰:五穀五葯養其病,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葯,療之以五氣,養之以五味,節之以祛百病。』」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巫彭,上古時代巫醫。相傳為黃帝之臣。」
明·虞摶《醫學正傳·醫學或問》:「或問:古者醫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問》祝由科也。立教於龍樹居士,為移精變氣之術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廟驚惑成病,或山林溪谷沖斥惡氣,其證如醉如痴,此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證,可以借咒語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龍樹咒法之書行於世,今流而為師巫、為降童、為師婆,而為扇惑人民、哄嚇取財之術。噫!邪術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祝由」一詞,見於《素問·移精變氣論》,云:「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對「祝由」的解釋,古今醫家所釋不一。
楊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時有疾,但以祝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為由,移精變氣去之,無假於針葯也。」
王冰註:「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宋·林億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張介賓《類經·論治類》:「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為癘者。」
高士宗《素問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於神也。」
張志聰《素問集注》云:「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已。」
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卷五》:「吳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從出也。……祝由,詳告以病之所有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細體變風變雅,曲察勞人思婦之隱情,婉言以開導之,莊嚴以振驚之,危言以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爾後可以奏效入神。」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祝由科論》:「祝由之法亦不過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導氣,以釋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輕者,或有感應之理……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
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祝由,用符咒和語言祈禱除疾驅病的方法。」
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釋》:「祝由:古代通過祝禱治病的一種方法,後世稱用符咒禳病的為祝由科……所謂祝由,表面上看來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實際上卻是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療法。」
蓋建民《道教醫學》:「祝由治病帶有心理療法的醫學底蘊,即通過祝說病由來『移精變氣』。『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療的機制,即『移易精神,變化藏心,導引營衛,歸之平調而已』。」又云:「道教醫家在為人治病時,其『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的心理醫療的手段及其實際醫療作用通常被淹沒在道教祁神上章、齋醮祈禳、畫符念咒的宗教活動氣圍之中,不易為世人所覺察。」
傅景華《黃帝內經素問譯註》:「祝由:古代的巫師不用藥方,而用符咒治病的方法。《靈樞·賊風》:『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通過符咒祝禱,改變精神狀態,所以會有治療作用。巫醫盛於商代,為『大祝』、『大卜』、『司巫』等神職官員中,有以宗教活動形式占卜祝由、醫治疾病。但他們也彙集民間醫藥知識及治療經驗,故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的醫巫混雜時期。……春秋時期,巫醫衰敗,進入中華醫道的變革和創新階段。」
綜上所述,對「祝由」的解釋,其義有⑴祝也。如楊上善。⑵祝說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說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張志聰等;②向病人祝說病由。如吳鞠通、丹波元簡、徐大椿、蓋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張介賓、馬蒔、《內經詞典》等。那麼,哪種說法合理呢?
按:「祝由」一詞,其中「祝」之音義有二:⑴讀「zhu注」音,義指男巫用言語向神祈禱求福的祝禱詞,巫祝之屬也。如①《說文·示部》:「祝,祭主讚詞者。」王逸註:男巫曰祝。鄭玄註: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詞也。」③《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讀冊告神謂之祝。⑵讀「zhou咒」音,義同咒,詛咒、禁咒、符咒也,道教醫學之巫術耳。如①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祝,《說文》作詶。詶,詛也。今皆作咒。」②《類經·論治類》:「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義又為何呢?
「由」之本字當為「礻由」、「礻留」,「祝由」當為「祝礻由」。《說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註:「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為「由」也,乃古文一種用字現象矣。可見「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禱、求福之義。祝,應讀「zhu注」音,非讀「zhou咒」音。
《素問·移精變氣論》:「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醫家王冰注云:「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生氣通天論》曰:『聖人傳精神,服天氣。』《上古天真論》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根據經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學派的養生方術。道家認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導「虛靜無為」,即「恬淡虛無」。如此則精神內守,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身體健康無病。「移精變氣」者,即轉移精氣、變換精神、轉移精神、轉變意念之義。「移精祝由」者,即通過轉變意念、專意注念,向神祈禱、求福愈病之一種原始的精神、心理療法。此正上古時期「祝由」原始之本義,亦即道教醫學養生方術中之吐納服氣、導引之法。
蓋建民《道教醫學》云:「吐納服氣是道門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納即吐故納新,是一種呼吸鍛煉。其功法以吸入外氣為主,故稱服氣、食氣;並且當氣吸入體內后,往往要閉息,並以意念引導氣在體內運行,故又稱行氣……行氣治病的關鍵一點是『以意領氣』,即專意注念人體某一部位,使行氣到達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從而攻治所患……行氣治病要存想病灶,發揮意念能動作用,調動真氣攻之。」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之「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者也。傳,當為「專」。傳精神,當為「專精神」,即精神專一、專意注念。服天氣,即服氣、食氣。
由此可見《素問·移精變氣論》之「祝由」療法實際上本是上古時期一種「移精變氣」的自我吐納服氣、導引療法,或並通過向神祈禱祝願的方式來達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屬。
又按:《靈樞·賊風》:「黃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醫學之巫術—祝由術而已。因「巫」已知疾病發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癒百病之法術,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術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於《素問·移精變氣論》之「移精祝由」。而實則發展為後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時期之「太醫院」則設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張介賓和馬蒔時代,已失傳。如張介賓:「按:國朝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疾,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屬,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張介賓所云「巫祝之屬」不同於筆者所論上述之義。馬蒔云:「按摩,以消息導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為癘者。二科今無傳。」
巫術即做法。「就巫術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擬式、接觸式、詛咒式、靈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詛咒式,即用詛咒、謾罵、鞭撻、驅趕等手段,驅除邪惡鬼神,治癒疾病。此乃後世道教醫學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種方法。何謂道教醫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藥學的組成部分。」簡言之,道教醫學是包括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的醫學,而道教醫學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術醫學。此法雖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載錄,但民間確有此法實行,而且間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術中暗含有很深的醫藥學底蘊。符咒,是道教符籙和咒語的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