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跪祠堂
李白跪在李家祠堂的牌位前,心虛地四下瞄了瞄,四下靜悄悄的,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揉自己跪得酸痛的膝蓋。
忽然吱呀一聲,門被推開。李白嚇得愣了一下,慌忙又重新跪好。略略抬起眼看看來人,才發現那是個來送飯的丫鬟。
他認得那丫鬟是曹艷娘身邊伺候他四歲的幼弟李元的,自然對他沒什麼好氣。哐當一聲扔下食盒,頭也不回的走了。
既然是曹艷娘的丫鬟給他送飯,飯菜自然也很不堪入口。一碗生冷的粟米飯,配上半截蒸胡瓜。李白抬眼看了看李家的宗祠排位,太爺爺李鐵柱,太太爺爺李阿四。他險些以為自己穿越回了太祖爺爺輩兒。叫什麼李大牛或者李壯實之類的名字,終日在田間勞作,一輩子也沒有去過長安。
在祠堂跪了大半日,李白的思緒也不免轉啊轉,李家祖上貧寒,是渝州城一個小小的農戶,幸而李忠達的父親,也就是李白的爺爺做了大戶人家的書童,跟著大戶人家的少爺念了幾本書,竟然僥倖考上秀才,雖然沒能中舉,但是舉家搬到了鎮上,成了鎮上的賬房先生,每月還能領取縣裡固定供給的幾斗米,擺脫了土裡刨食的命運,當上了是「吃皇糧」的一員。
而李忠達自幼聰穎勤奮,終於如父所願中了進士,到李白這一代終於成為了正經八百的官二代,所以從心理上講,李白是很理解父親的。父親和爺爺一生的經歷加起來,可以算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真實寫照了。
然而李白畢竟是正經八百的官二代,從小家境優渥,不必憂愁一日三餐,沒有見識過風刀霜劍,整日醉心於庖廚,所以長到這個年紀,他的心性依然天真醇厚。身為官宦子弟,綿延家族的責任他自然是明白的,不然也不會勉力讀書考科舉。但是從他心底來講,到底覺得對於他這樣一個不愛讀書致仕的人而言,父親對自己的期望當真是一副沉重的擔子。
父親終於看出他不是塊科舉做官的料子,這於他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讓他去朝著薛仁貴將軍點頭哈腰,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可是李白知道,他是不可能說服父親的,站在父親的角度上想,他也絕對明白父親自己身為工部侍郎,卻要請求薛仁貴將軍提攜照料的良苦用心。
薛仁貴將軍出身顯赫,敕封左驍衛大將軍,早在太宗時期便以三箭定天山揚名四海,民間有詩云: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即使是在名將輩出的大唐,薛仁貴這個名字也是一等一的傳奇。然而唐之一朝,名臣甚多,兔死狗烹之事也時有發生。但是薛仁貴將軍,曾有過一段特別的機緣。
昔日皇後為昭儀時,曾與今上在長安城郊三百裡外的萬年宮避暑。一日深夜,萬年宮突然走了水,千鈞一髮之際,正是薛仁貴將軍冒死登門呼和,才救了聖上與昭儀於危難之中。
可以說,薛仁貴將軍對二聖有救命之恩。而今時今日的朝堂鬥爭,往大了說,不過遊走於是帝后二人權利之間的制衡,然而有了萬年宮之事,今後無論二聖中的哪位,面對薛將軍時,都會多了幾分厚待恩澤。
可所有的道理李白都懂又如何?他就是看不慣官場上人人爭相巴結奉承的做派,摧眉折腰,奴顏諂媚,當真顏面盡失。
還有一個原因,縱然薛仁貴將軍人人功勛卓著,可是提起他,李白心中有一個過不去的坎兒。
昔日鐵勒九部屢犯大唐邊境,薛仁貴將軍三箭射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本該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是薛仁貴將軍為了永消後患,將已經投降了的十三萬鐵勒人,就地坑殺。
大唐律令,殺一人便要償命。在李白看來,那殺十三萬人,豈不是不折不扣的殺人魔頭。面對這樣人,他實在無法低眉順眼地去叫一聲:「薛伯伯。」
李白也曾把這些想法告訴李忠達,李忠達斥他不知戰場殘酷,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李白正色言稱,聖人有雲窮寇莫追,十三萬鐵勒人既已投降,依舊要將其坑殺實在是殘忍至極,有違仁德之心。更何況他們人人皆是精壯男兒,都有父母妻子……
李白還未說完,李忠達先是一愣,然後一揮袍袖,斥罵李白讀書讀得不好,卻把文人的酸腐之氣學了個十足十。
縱然心頭有諸多不願,過了幾日薛將軍壽辰的時候,李白還是隨著父親去了薛府。
原因無他,無可奈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