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拒入農家,道明目的
甚至可以說,項明單憑此書,對於農家的貢獻便足以超過先祖,僅次於那位農道開創者——神農。
並非是他二人對先祖不敬,但事實就是如此。
就如同孟家後人絕對不會說孟子超過孔聖,這和儒家是誰開創並無關係,最關鍵的是,孟子的確沒有在儒家思想上超過孔聖。
兩人激動得無以言表,自太史公以來,天下再也沒有出過聖人,如今眼前之人有了聖人之姿,怎能讓他們不激動異常?
更為重要的是,這位聖人所著典籍還是農家學術!
項明原本不知道兩人激動拜倒的原因,將兩人扶起之後,許邵兄弟才語無倫次地說明了此中道理,項明聽罷,也是啼笑皆非。
「二位謬讚了,項某心胸不及聖人,言行更有不及,甚至說並非農家之人,怎可忝稱聖人?」
他笑著擺擺手,繼續道:
「某書此《農典》,只願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從未有過封聖之類的想法,二位休要折煞於某。」
他頓了頓,最後還是直接道:
「某絕無加入農家的想法,兩位勿要捧殺項某。」
他也可以看出兩人如此行徑的打算,分明就是想要以聖之名邀請自己加入農家。
的確,他曾經想過整合百家殘餘勢力,但絕對不會以這種方式,因為百家殘餘雖然有著共同的敵對勢力,但事實上自戰國便遺留下來的矛盾依舊存在,百家此時依舊是針鋒相對。
他需要的是整合百家,倘若加入農家,此事便斷絕了可能,更不要說他還有《商典》,更有書寫《工典》乃至《法典》等想法,倘若加入農家,便不能讓這些書出世。
這根本不符合他著書的目的,他也沒有心思掠奪先賢的成果,他只是想憑藉自己超越時代兩千年的見識與經驗,為先賢所開創的道路指引方向,至於怎麼走,還要看百家門人如何去做。
總之,他絕對不可能會加入農家。
「陽羨侯切莫如此說!」
聽到項明將他們的最終目的道出,並直接拒絕,許靖急道:
「陽羨侯雖非農家之人,但此部《農典》確確實實為農家亘古未有之典籍,其上所載之事,皆利農事不知幾何,甚至對於改變農家當下地位也有重要作用,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您寫下這部著作。我二人只是敬重您的貢獻,並未他想。」
「沒錯,倘若您是我農家弟子,甚至以聖之名可以直接號令農家當下數萬弟子,即便您不入農家,我等也會尊您為聖。」
「陽羨侯可知,法家也同樣承認荀子為法聖?為聖與加入農家,兩者並沒有直接聯繫。」
許邵隨即補充道。
「隨你們怎麼說,但某之所願不在於此,勸說某加入農家之事休得再提。」
項明直接封死了他們繼續想要說的話。
見項明立場堅定,兩人便只得悻悻作罷。
「不知陽羨侯能否在汝南停留幾日,待我二人謄寫一份《農典》,送至家中?」
短暫的沉默之後,許邵再次小心翼翼地出言道。
他生怕項明再度拒絕自己,不加入農家也就算了,但倘若自己二人見到了這部《農典》,卻沒能將其留在紙上,亦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為了不讓這種遺憾成真,許邵的語氣中甚至帶有些許懇求。
何至於如此?明明是上門有所求,卻變成了對方有求於己。
看來,自己還是低估了這些後世制度的改良版對這個時代之人的衝擊。
面對許邵的這種態度,項明心中也只有無奈。但他還是輕笑道:
「此事不難,不過,某還有一個更好的提議。」
「陽羨侯請講,但凡有所求,我二人必赴湯蹈火!」
「沒那麼嚴重,不過,某此次前來尋找二位的目的,也同此書有關。」
「莫非,陽羨侯想以此典借農家之手傳遍天下百姓?」
許邵很清楚,這部《農典》會給天下百姓帶來多大衝擊,項明的貢獻,便完全不是可以用功勞進行衡量的。
倘若項明將其獻與天子,得到的結果很可能不是會被朝堂實行,而是會被天子刻意埋沒。
原因也不難猜測:
其一,如此貢獻完全無法衡量,應當如何賞賜,將會是困擾在天子心中最大的問題。這種跨越時代的貢獻,根本就是封無可封。
事實上,不說項明現有的縣侯爵位,就是白身百姓,憑藉此部《農典》,封王都絕不為過,而無論是以當今天子猶猶豫豫的性格,還是以大漢歷來的規則,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可倘若功過於賞,便會引起不滿,天子心中也會隨之出現這樣的情緒。
其二,一旦此書傳遍天下,其中所載起到極佳的作用,極大地改變了百姓的生活質量,那麼項明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地位將攀升到一個史無前例地程度,甚至要超過天子。
天子都沒有這麼高的名望,你達到了,倘若登高一呼,那樣不是能夠輕易謀反?
豈能容你!
所以說,就算是積累聲望太高這一項,也會帶來殺身之禍。
僅憑上述兩點,朝堂便不可能推廣《農典》所載制度與方法。
朝堂走不通,對方便只能依靠民間途徑,這必然是對方尋找自己兩人的原因。
項明隱約察覺許邵心中所想,知道其所想出現偏差,於是出言道:
「非也,事實上,這部《農典》同『增社均攤制』一樣,存在紕漏。」
「敢問陽羨侯,紕漏何在?」
許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堪稱聖賢之作的傳世之書,竟然被作者說存在紕漏,於是他們連忙在腦中回想書中所載,卻絲毫想不出任何問題。
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部完美之作。
「某不知。」
項明搖搖頭,嘆道。
這是什麼理由!
兩兄弟心道,但還未等兩人出言,項明又繼續道:
「凡農制農法,皆無完美可言,某畢竟未曾真正務農,太過於注重思考,卻沒有完全將其代入現實,因此必然存在紕漏,只是一時之間沒有發現罷了。」
「事實上,某此次前來的目的,便是想要尋找一名通曉農桑的農家子弟,來幫某一同修改農典。」
終於,項明在兄弟二人獃滯的表情之中,說出了此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