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蔣欽周泰,孫堅調令
那名持大刀同孫策交戰,最後促使後者進步的水寇首領叫做周泰,字幼平;而另一名首領,叫做蔣欽,字公奕。
他們兩人,可能在不熟悉三國歷史的人眼中,只能算作平平,甚至有可能並沒有聽說過,但實際上,他們是奠定孫氏東吳根基的一批人才。
蔣欽文武兼備,雖然在這個時代可能會被掩蓋光輝,但在原本的歷史之上,也是孫吳武將之中出名的智將。
周泰更不用多說,武力上是絕對的一流武將,更重要的是他的作戰方式。
史書之中提及周泰,都會用四個字來形容他的戰鬥方式,那就是悍不畏死!
但凡周泰到了戰場之上,便如同喪失理智一般,全然不顧自己身上傷勢,從來都會抱著和對方同歸於盡的心態去戰鬥,這種人雖然不是最值得招攬的,但卻是最為有用的。
忠心,無所畏懼,這樣的人,是作為護衛的最佳人選。
倘若不是武力上實在比不過那個古之惡來,周泰便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護衛人選。
儘管項明對自己的實力有著近乎自大的自信,但這並不代表著他不需要護衛,相反,正是由於他的強大,才需要一個能夠護衛他家眷的頂尖護衛。
自從聽到周幼平的名字,項明便知道,他是最好的人選。
這並不是浪費人才,但未來天下一流武將雖不說多如牛毛,卻也至少有數百,若是讓周泰在正面戰場上廝殺,很難讓他出人頭地。
倒不如乾脆就讓他做護衛,最起碼還是頂尖的護衛,這樣至少要比在滾滾青史之中埋沒了要好得多。
只不過,此人目前還在孫堅或者說孫策麾下,倘若不將孫堅納入己方陣型,則周泰便不會成為自己麾下。
正當項明考慮如何順理成章地將孫堅納入麾下之時,後者又說了一件除孫策之外的大事。
關於孫堅自身的調令!
對於朝廷調走孫堅之事,兩人早就有所猜測,項明原以為孫堅至少早在丹陽等到春天才會調走,卻沒有想到這封調令來得如此之急,在冬天便將孫堅調走。
項明一看到那封調令,倒是明白了如此急迫的原因。
原來,大漢雖然保持了表面上的安定,但黃巾與異族的禍亂還是動搖了大漢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於是,這幾年各地都不太平,盜匪橫行,擾亂各地治安不說,還有數起謀反事件。
最近一起,是今年秋天被徐州刺史陶謙於下邳鎮壓的數百人的叛亂。
而孫堅的調動,則是源於更早的一起。
長沙人區星,趁當初劉表出兵嶺南,召集同鄉三千人,加上收攏黃巾殘餘,共有近萬人。自稱將軍,起兵謀反。
同時響應的,還有周朝郭石兩人,他們各自統領數千人,於零陵和桂陽起兵,攻打城邑,倒是真讓他們乘機佔據了數個縣城。
劉表回歸荊州之後,得知這個消息,頓時勃然大怒,集結大軍三萬,派麾下將軍黃祖領兵征討叛逆。
然而,區星三人分據三郡,交相呼應,黃祖連攻數次,皆損兵折將,反倒是磨練了這些反賊的戰鬥力。
劉表無奈,再次向朝廷上書求援。
正巧,劉宏心中早有調動孫堅的意思,於是藉此機會,以十常侍擬詔,調令孫堅為長沙太守,征討這些反賊。
朝堂上傳言,是由於孫堅賄賂十常侍,才使得他們冒險代帝起詔,但實際上,若是沒有劉宏的暗中指使,十常侍也不敢做出調動太守這樣的大事。
總之,機緣巧合之下,孫堅即將被調往荊州,成為長沙太守。
這倒是和項明知曉的歷史相符。
聽聞此事,項明不禁發出一聲冷笑,卻並沒有解釋。
但他的笑聲之中,充滿了嘲諷。
一是嘲諷世事的奇妙,即使孫堅此時立下的戰功遠遠高於歷史中的他,但依然要被調動為長沙太守,等待亂世的到來。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雙手不斷推動事情的發展,這一點項明早有察覺。
但項明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來到這裡,就要在這個時代留下自己的印記,於是他也層層謀划,就是為了改變一些既定的事情。
二則是嘲諷劉宏。
劉表作為大漢宗親,天子親封荊州牧,怎會因幾名反賊就向朝廷求援?上書彙報肯定是有的,但項明對求援一詞卻不敢苟同。
嶺南百越入侵也就算了,若是連民間數萬人的起義都鎮壓不住,那麼劉表也不配執掌偌大荊州。
至少,在他手上抽出十萬大軍是毫無問題的。在他的地盤上,用十萬大軍來進攻這數萬名烏合之眾,簡直輕而易舉。
事實很可能是,黃祖第一波進攻並未奏效,劉表上書彙報情況,同時準備召集大軍清繳,卻被劉宏制止,趁這個機會將孫堅調動到了荊州。況且,還令孫堅帶走麾下士兵,只剩維持丹陽治安的部分,就是擺明了要削弱項明治下的勢力。
無論這股勢力是不是真的屬於項明。
這一點,項明和孫堅心中一清二楚。
但天子調令,無法更改,不能拒絕,於是孫堅一邊下令全軍準備啟程,自己則奔赴歷陽向項明請辭。
此時,他已經不是丹陽太守,離開治下之所自然不算瀆職。
「某知曉文台兄之能,此番平叛必將旗開得勝,也就不再多言,但某有一言,希望文台兄一聽。」
在孫堅準備離開之時,項明叫住對方,來到他身邊,在他耳畔輕聲低語道:
「賊要剿,卻不要滅盡,最好是將他們趕進山中,此後不斷派兵進山清繳,這樣一次次控制他們壯大的同時,鍛煉自己的士卒。」
「為何?」
孫堅一愣,隨即問道。
「因為,這個天下,終究是要大亂了……」
對於孫堅,項明還不能透露太多,只得隱晦地提醒。
孫堅張了張嘴,還想問些什麼,最後還是沒能問出口,點了點頭,嘆一口氣,隨即轉身離去。
而孫堅也在離開歷陽的第二天,便動身前往荊州,丹陽諸多事宜,則交由朝廷派來的一名官員接手。